來源:來自網絡 2009-11-23 14:55:30
導讀:體態語有正面體態與負面體態之分,正面的體態可以使幼兒產生積極情緒,負面的體態可以使幼兒趨向消極。在體態互動中,我們比較側重應用正面體態,使孩子在良好的狀態下提升信心。我們覺得在幼兒回答問題、做作業、表演時一般使用正面體態為好。
體態語是用手勢、姿態和表情來表達某種意思的一種無聲的語言。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教師與幼兒、幼兒與幼兒之間無時無刻不表現著各自的體態,表達著不同的內心感受。如何識別對方的體態進而發起正向的體態,是進行有效體態互動的基礎,是促進幼兒個性和諧發展的關鍵。因此,我們進行了蘇州教育學會十五課題“教師體態語對幼兒個性和諧發展影響”的研究,在工作實踐中做了嘗試。
一、讀懂幼兒的體態
幼兒的體態如同一本書,內涵豐富,千姿百態。可以說幼兒的每一種體態,都是他們特定的心理反映,教師必須仔細觀察,恰當分析,讀懂幼兒的體態。為此,我們請教師們進行幼兒體態的觀察記錄、分類,以提高教師關注幼兒體態信息的意識,正確解讀幼兒體態語及進行恰當互動的能力。如:教師觀察到幼兒在遇到困難時通常有這樣的體態表現:看老師、看同伴(觀察模仿)、放棄原來的事干別的事情、再次嘗試、著急發出聲音、哭鬧、語言求助(老師我不會)、抓癢咬指甲、重復手中的活動但無進展、重復探索有進展。幼兒回答問題時有這樣的體態表現:臉色紅潤站立拘謹、邊想邊講表現自然、目光俯視不看老師同伴、舉手快眼神熱烈、左顧右盼、站立舉手急不可待、悄悄舉手卻低矮、不言語、不舉手或低頭、又舉又放神態猶豫、與老師失去視線交流。接受表揚時的表現:鎮定自若表情自然、臉紅表情不自然、低頭、咬嘴唇、雙臂伸直靠緊大腿兩側表情緊張、拉衣角或其他輔助物卻低頭、手擺動單腳跳走向別處。因此教師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恰當的分析是理解判斷幼兒體態意義的必要途徑。如:小制作過程中,嘉輝兩次拉扯了大海的衣服。兩次拉衣服的動作對家輝來說是不一樣的:一次是在百般無奈下拉了大海的衣服尋求大海的幫助;另一次是在警告的狀態下提醒大海:“我在貼傘柄,不要碰我。”如果教師能對孩子間或師幼間產生的體態進行時與境相連、事與境相融地觀察分析,那么讀懂孩子的體態是不困難的。
二、發起適宜的體態
所謂適宜的體態,是指在師幼體態互動中教師依據幼兒的體態對幼兒發起體態的時間和動作都恰到好處。
1.適時
適時就是指在恰當的時間給予一定的體態。這猶如燒開水,早提壺水不開,晚提壺水開過頭。那么,同樣在教師與幼兒的體態互動中,也要抓住適當的火候——適時互動。假如時機未到,幼兒探索的程度就不夠,如果過了時機小朋友會失去興趣,甚至失去信心、產生自卑。
鏡頭一:貼彩鏈
靈靈在粘貼彩鏈。當貼完連環小花,要把彩鏈的兩頭連起來時,有點猶豫的靈靈剛要琢磨,老師立刻上前,皺起了眉頭,臉帶著急的神色:“靈靈不會了吧,我幫你。”說完,雙手麻利地幫靈靈粘好了彩鏈。老師滿臉成功感,靈靈則莫名其妙地看著老師。
分析:教師在幼兒剛剛出現困難時就表露出了“著急、不滿”的神情,并接著給予了手把手的幫助,靈靈的彩鏈雖然粘好了,但靈靈探索操作的信心和機會無意中被老師過早的不滿和幫助剝奪了,孩子失去了自我探索自我發現的空間和時間。
鏡頭二:做小傘
明輝做小傘,當做到傘柄時,明輝不知道怎樣把傘柄裝到傘上。他左看右看自己的作品,再嘗試著把圓圓的傘柄放到傘面上,不行;他再看看同伴,同伴已做好了并走到了別的桌邊,明輝跟到了那張桌前,同伴又回到了桌前,明輝又跟到了桌前?吹贸雒鬏x想請同伴幫助,但同伴全然不知;明輝又自己探索,嘗試兩次但未成功,他開始抓頭發、眼睛看窗外,似乎沒有剛才的熱情。老師遞上一個樣品,對他微笑點頭,明輝領會了老師的意思,又觀察起樣傘,然后擺弄自己的作品,但還是貼不上;他又把漿糊涂到了中間,試圖把傘柄在中間擰開,把傘頂住,但一放開,還是不牢。又擺弄了兩次,明輝看看同伴、老師,眼神是求助的,這時老師坐到他邊上,和他共同研究了做法。當傘撐起來時,明輝臉上露出了笑容,甚至兩手撐住桌面跳起來。
分析:在明輝有困難的情況下,老師沒有立即給予幫助,而是采用觀察幼兒——提供樣品——幼兒再次操作探索——提供幫助這一途徑,讓明輝既充分探索又體驗到一種成功感,從而“無意”中使孩子對自己充滿了信心。顯而易見,孩子通過這樣的活動是受益匪淺的,教師提供幫助(微笑點頭、提供樣品)的時間是恰到好處的。
2.適態
適態是指在師幼體態互動過程中,教師針對幼兒的體態發起比較恰當的能促進有效互動的合適的體態。
(1)體態力度大小的把握
體態力度包括教師發起體態動作幅度的大小,神態表情的收放。體態力度大小的微妙變化,可以使幼兒在教師細微的體態變化中感受到教師所隱含的要求。如對幼兒回答問題的應答老師是這樣分層次發起體態的:A:能力強、容易滿足的幼兒,教師可嘗試用微笑點頭,讓他自己感受到老師對他回答問題的肯定,又隱約感覺到老師的應答不是最熱烈,我還要更加好,這樣有效抑制了他的驕傲情緒。B:對能力一般的幼兒,教師的應答可以是蹺拇指微笑,并輔助語言激勵,使幼兒感覺到老師對自己的鼓勵與肯定。C:對能力弱的小朋友,教師可用蹺拇指、擁抱等大動作來夸大他的優點,對他的作品表示肯定并摸摸他的頭說“假如你的畫顏色再多一些,那還要漂亮”,從而增強他的信心。
(2)體態正負的選擇
體態語有正面體態與負面體態之分,正面的體態可以使幼兒產生積極情緒,負面的體態可以使幼兒趨向消極。在體態互動中,我們比較側重應用正面體態,使孩子在良好的狀態下提升信心。我們覺得在幼兒回答問題、做作業、表演時一般使用正面體態為好。如當幼兒完成了一副并不美妙的圖畫時,教師首先給予微笑點頭、全神欣賞的體態,然后再提出要求。當然事物往往需要一分為二待之,當幼兒出現了極為負性(有害自己或他人)的行為體態時,有時我們也未免會出現負向體態,使幼兒感知自己行為的不當。如一次砸核桃,某幼兒因爭搶一把小榔頭而揚起螺絲刀時,教師給予他皺眉、瞪眼、手指頂手掌(停止)的體態,使他放下了“兇器”。教師的體態使他馬上感悟到了事態的嚴重,從而控制了自己的偏激行為。
三、反省自己的體態
體態語的動態性和稍縱即逝性,決定著反省體態的必要性。因此必須通過多種途徑對體態進行有效的反省。
1.分析與糾正相結合
二看:一看現場,通過觀摩活動,讓教師們有選擇地比較直觀清晰地觀察到師幼體態互動的整個過程;二看錄像,對典型的案例拍攝錄像然后集中觀看討論,必要時進行定格重點討論。
二談:一自談,對自己體態反思和剖析。二眾談,大家圍繞體態熱點問題,各抒己見,尋找多種解決問題的途徑,達到糾錯的效果。
二改:一改心態,二改體態。教師以平常的心態對待幼兒,要不斷發現閃光點,在幼兒身上找優點,這樣有利于積極心態的形成,從而減少負向心境的形成,杜絕不必要負面體態的出現。對于自己好的體態,應積極延用和發揚,教師互相借鑒。對不合適的負面體態,教師應及時改正。
2.制度與內省相適合
體態有極強的動態性、隨機性和即時性。在沒有一定意識的支配下,是很難達到師幼體態互動最優化境界的。這需要從內外兩個方面來輔助教師發起良好的體態互動。因此我們制定了“教師體態語十忌十應”。(1)忌:兩手抱臂、叉腰、背手、插口袋、相攏,眼睛斜視幼兒。應:兩手自然下垂,身體前傾,眼睛正視幼兒,微笑著與幼兒進行眼神交流。(2)忌:食指指點小朋友。應:手伸向前,示意或做邀請狀。(3)忌:倚墻、桌等物與幼兒、家長交流。應:自然站立面帶微笑、身體前傾。(4)忌:手拉扯幼兒衣服,反復推搡或移動位置。應:語言提醒或手勢指示。(5)忌:站立與幼兒交流。應:蹲下來和幼兒親切交流并輔以摸頭摸手拍背等動作。(6)忌:面對幼兒蹺二郎腿。應:雙腳并排靠攏,手自然放腿上。(7)忌:站立或坐時,雙腳或單腳抖動。應:自然站立或雙腳并排靠攏,手自然放腿上。(8)忌:對幼兒回答問題不成功時翹嘴、皺眉、搖頭、咂嘴、拒絕性撇頭、排斥性低頭。應:用微笑鼓勵的表情,并用語言提示。(9)忌:幼兒主動與教師交流,教師不理睬或冷漠。應:眼神與幼兒對視,熱情應答,并輔以摸頭摸手等動作。(10)忌:在幼兒面前挖耳朵鼻孔、搔頭。應:在帶班活動中杜絕。這些體態條目具體,可操作性強,教師在發起體態互動時可以對照這些條目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從而使教師的體態更優化,達到制度與內省的有機結合。
江蘇省張家港市梁豐幼兒園 姜美芬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