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11-20 10:50:37
導讀:晨區活動盤活了家長園地的互動性。我園定期在園門口展示階段性的運動項目及所需補充材料,讓家長及時了解近期幼兒運動發展情況,主動加入制作小型體育器械的行列,讓活動材料不斷更新、補充,滿足幼兒探索、創新需要。家長將不斷收集的一些有趣的民間運動內容展示于家長園地,個別家長主動來園,開展家長助教活動。
運動區是近年來幼兒園體育活動的一種組織形式。其特點表現為,可讓幼兒自主參與活動,自主選擇材料,自主選擇同伴,自主選擇活動方式,自主表達,自主學習他人經驗。同時,也體現環境的開放性、內容的豐富性、人際交往的頻繁性等特殊功能。為此,我們在晨間活動環節嘗試開展打破班級界限的區域體育活動,對活動的環境與活動的指導策略上進行了大膽的試驗,變“統一活動”為“分區活動”,變“模仿學習”為“探索學習”,變“被動運動”為“主動運動”。讓幼兒獲得更多自主運動的空間,在與環境中的人或物互動過程中達到鍛煉身體,掌握基本動作的目的,形成對人、對事、對物的正確態度,促進其社會性發展,讓幼兒真正體驗到“快樂體育”。
一、開放式晨間運動區的創設
創設開放式運動環境,目的是讓幼兒擁有更多的環境與信息資源,可以自主地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材料器械、玩伴和游戲方式,分享不同運動環境的資源,為幼兒創造性活動和合作活動提供更多的機會和條件。因此,我們在開展打破班級晨間運動區活動中,充分挖掘幼兒園的環境資源,創設體現功能性的健身區,開辟探究性“挑戰區”及情景性“激趣區”,讓幼兒在與環境、材料的互動中大膽活動,快樂合作,自主游戲。
1“健身區”
在戶外運動區域的設置上,主要依據場地的特點、幼兒運動量大小、鍛煉部位等來劃分。我們利用頂層天臺,二樓平臺,一樓操場、城堡、假山、葡萄架等空間為幼兒創設不同的運動區域,在天臺設置以“孔雀”、“火車”為造型的“鉆爬區”;以“彎曲橋”木墩為造型的“平衡區”;二樓平臺四面通透,不宜高空拋接運動項目,設置成“跳躍區”,并將一面水泥墻勾畫出筆的造型,以擬人化的表達方式,讓幼兒練習“攀巖”,充滿情趣。大操場上添置球門,投籃架等,設置成“運球區”;葡萄架下錯落有致地懸掛著高低不同的各色海洋球,設置成“跳躍區”;利用大操場圍墻,將廢舊輪胎固定墻面,既可攀爬又可作為目標來投擲,使之成為“多功能區”。操場邊的小山坡,用廢舊皮球、鵝卵石等設置功能不同的運動障礙物,讓幼兒在上面赤腳走路,形成有趣的“腳底按摩區”。一樓操場較大,適宜騎車、滑板車、獨輪車等,設置成綜合運動區……這些豐富的運動區域為幼兒提供了可自主選擇的多元運動項目,為晨間區域開展提供了物質準備。
2“挑戰區”
為了讓幼兒在體育活動中擁有挑戰困難的機會,根據幼兒不同的發展水平,我們提供具有不同難易程度的材料,讓幼兒選擇符合自身要求的材料進行操作、探索、練習,從而在各自的水平上獲得最大程度的發展。我們開辟了體現具有挑戰性、探究性的“挑戰區”,投放大量可重組性的較為廉價的竹子、木頭等材料。幼兒園亭子下的場地較為空曠,且遮陽條件好,我們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借助亭子中的橫梁,在其兩端懸掛若干條前后排列整齊的鐵鏈,鏈子下端分別固定在廢舊輪胎上,輪胎噴上五彩色,讓幼兒鍛煉懸空過“五彩橋”,展示幼兒的臂力以及難度較高的平衡動作,鍛煉他們勇敢、頑強的意志。為了滿足幼兒提高綜合運動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需要,我們還設計制作了廉價的可拆裝、拼搭、組合的長短不一的竹梯、竹筒、木凳、木塊等,讓幼兒通過協商、合作探究組合各種玩法,體驗戰勝困難所帶來的愉悅。
3.“激趣區”
為了激發幼兒對體育活動的興趣,我們創設了“激趣區”——即在一定的情境下,貫穿情節、角色,增加適宜道具以此激發幼兒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大操場中的城堡,其造型酷似動畫片中的“敵人城堡”。我們充分應用這一景物,師幼共同創設“激趣區”,利用油瓶、可樂罐制作大小不一的“敵人”形象,分別懸掛在“城堡”的“窗口”、“屋頂”、“城墻”上,在一定距離鋪立棕墊,讓幼兒頭戴“柳條帽”手拿“子彈槍”,扮演解放軍匍匐前進,射擊“敵人”,從而使幼兒掌握爬、投擲等基本動作。這一區域的創設,教師可根據幼兒的興趣經常更換場景與命名,如“奧特曼基地”、“藍貓城堡”等幼兒喜聞樂見的卡通人物名稱,并投放相應的運動材料,不斷完善幼兒的基本動作,滿足他們的興趣和需要。
二、開放式晨間運動區的器械投放
運動器械是體育活動中不可缺少的物質條件。如果運動器械的功能單一,數量品種少,則難以引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因此我們發動家長、教師、幼兒研發并制作了大量的具有層次性、多用性、可替代性、可變形性以及趣味性的幼兒體育器械。
1材料趣味,體現層次
我們考慮幼兒的差異,注重投放層次性的器械,使幼兒在活動中不再害怕失敗,不再表現勉強和為難,能積極主動地按自己的能力開展活動,在各自的起點上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自信心。如我們所投放的平衡木,高矮不同,寬窄不同,有木板制作的,有竹子制作的,幼兒可根據各自的能力選取適宜的高度或寬窄面來練習。又如我們投放的高蹺,高矮、寬窄面不同,玩法與難易程度也不同,有的用繩子提著走,有的直接用牛筋套在腳上走。幼兒通過由易到難的練習,逐步提升自己的能力。此外,為了進一步激發幼兒積極參與活動的興趣,我們還將許多器械擬人化、動物化、色彩化來體現趣味性。如:袋鼠形象的“跳袋”,動物形狀的“沙包”,老虎神態的“靶子”等等。這些器械都讓幼兒愛不釋手。
2.一物多玩,變形重組
為了讓幼兒探索多種玩法,激發幼兒積極思考,拓展探究空間,我們在研制中注意挖掘材料的多用性,使活動器械能體現一物多玩,變形重組。如用竹子做的竹板(竹筒破成兩半,兩端穿上牛筋),既可套在腳上當高蹺走,也可套在手上學烏龜爬;兩塊竹板豎起相拼可變成樹樁,讓幼兒繞障礙物跑;兩塊竹板中間穿上一根竹竿可練習跳躍;若干塊錯落擺放可練習行走,成為良好的腳底按摩工具。我們還利用“萬通管”,截成長短不一的小棒,利用直角彎管接頭,可讓幼兒拼插,變形成樓房、方格、階梯練習跳躍;在“軟管”中穿上細鐵絲,可讓幼兒變化各種造型,如“8”字形、“口”字形等。可變形組合練習單雙腳跳,將對文字和幾何形體的認識也融入體育活動中。
3.小型器械,合理搭配
戶外活動只憑借大型器械,對幼兒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有一定的局限性。為此,可考慮補充和利用小型體育器械。我們在開發、利用和管理小型體育器械上進行了探索和研究。首先,利用主樓的樓梯位及二樓的小平臺創設了小型體育器械室,將所有的小器械按“小貼士”標記歸類放置在柜子層架上,幼兒可自由取放,如:拉力器、小風車、穿大鞋、杯子球、吸盤、跳袋、保齡球、鍵子、皮筋、陀螺等。同時,我們努力挖掘生活中的各種廢舊材料,如礦泉水瓶、易拉罐、輪胎、布條、油瓶、竹竿、竹筒、編織袋,將其作為幼兒體育活動的基本材料。如將礦泉水瓶當保齡球瓶,油漆罐加風車制成拖拉玩具,竹筒當高蹺,編織袋加上圖案變成袋鼠等。幼兒將這些器械合理搭配開展活動——“竹竿與紙球”搭配開展趕小豬游戲,“編織袋與布球”結合開展”袋鼠”吃水果游戲。這些材料的補充對幼兒在運動中合理搭配器械,嘗試多種玩法,發展其游戲情節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
三、開放式晨問運動區的活動指導策略
開放式晨間運動區的活動是針對傳統的晨間鍛煉模式提出的一種新型的體育模式。其特點體現活動地點的開放、活動材料的開放和幼兒人際互動的開放。運動區域與其他活動區有其根本的區別,其特殊功能更需相應的指導策略。如何建立有序的活動常規,借助音樂信號的調控.細心觀察隨機引導,從而讓幼兒積極愉悅地投入到喜愛的活動項目中,這些都值得我們在實踐中探討。
1.設立圖示,熟悉玩法
我園運動場地空間跨度較大。為了讓幼兒熟悉各運動區域的環境、材料及活動的注意事項,我們在相應的運動區旁貼上“小貼士”,根據該區的運動項目及安全注意事項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展出,讓幼兒更清楚了解可以怎么玩,應該注意哪些事項。如輪胎攀爬墻,我們拍攝幼兒正確的攀爬姿勢,利用輪胎造型當靶子的投擲姿勢,用“過塑紙”將其“過塑”(過塑可防雨淋)貼在區域旁。另外我們也拍攝下一些攀爬的危險動作,在像片中間打個斜杠,并以三個感嘆號為警示,以引起幼兒的注意。正誤圖示的展示,使幼兒在每天的活動中時刻提示自己運動的正確姿勢及活動時注意的安全事項。此外,在二樓平臺、頂樓平臺的運動區域中我們均以相應的標志讓幼兒看圖示尋找自己喜愛的地點及活動項目。
在組織幼兒開展區域活動之前,各班教師先帶領幼兒逐步熟悉各個運動區的內容和玩法,與不同區域的指導教師建立初步的感情,消除個別幼兒在陌生老師面前拘謹而影響活動的因素。同時,也讓各指導教師逐步了解每個班幼兒的總體狀況及特殊孩子,以便在幼兒活動時教師能更全面、更細致地觀察幼兒,支持與指導其活動。
2.建立常規,有序活動
區域體育活動我們主要采取“教師定役,幼兒跑動”方式,由于打破丁班級、年齡的界限,幼兒與幼兒之間,幼兒與活動區指導教師之間都不大熟悉,給區域體育活動的組織與指導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此,建立必要的常規,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我們采取“掛牌入區”形式。讓幼兒按先后來園順序掛牌入區活動。小班入區卡由教師繪制卡面圖案,并寫上班級和姓名,中大班由幼兒自行設計自己喜歡的圖案,教師幫助標明班級及姓名。每個班都以一種顏色為象征,全園九個班提供九種顏色。當幼兒一早入園,將衣物放置班級后,先到取牌點取牌(各班固定取牌點),并佩戴好后入區活動。教師可根據取牌情況了解到哪些幼兒已入區,哪些幼兒未來園。在區域中指導教師可根據投牌顏色認出是哪個班的幼兒,以便相應指導或提醒收拾整理玩具回班等。
其次,以音樂調控幼兒的運動量。區域的劃分使得幼兒在鍛煉中選擇的自主性較大,幼兒年齡小,主動調控運動量的能力還不夠,需成人提醒。為此,我們采用以音樂調控運動量的策略,幫助幼兒較好地安排自己的活動。例如,在30分鐘鍛煉中,15分鐘之后播放一次幼兒喜愛的樂曲,幼兒在音樂的提示下交換場地、器械,調整自己的運動量,使鍛煉趨于更加合理和有效。30分鐘后播放另一首樂曲提醒幼兒結束活動,及時收拾整理運動器械。
3.細心觀察,隨機引導
開放式晨間區域體育活動充分體現幼兒的自主性,但自主活動并不等于“放任自流”、“放羊式”的活動,正如“支架學習”理論所提供的,幼兒主體性的建構和發展需要教師的幫助。幼兒是以自身主動的學習來積極地建構“自己”這一“建筑物”,而教師的引導則是“建筑物”不可缺少的“支架”。為此,在晨間運動區活動中,教師應成為環境創造的參與者、交往機會的提供者、能力發展的支持者。這就要求教師既要關注幼兒的安全,又要關注幼兒的運動情況,適時隨機引導。
幼兒在活動中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創新。教師應及時抓住這一瞬間的教學契機,將預成與生成有機結合,引導幼兒之間互動,相互學習,不斷玩出新花樣,感受創造的樂趣,促使創造潛能得以充分發揮。如幼兒平衡區中玩“背簍過橋”的游戲,中班的明明小朋友拿著圈朝平衡木跑來,只見他把圈放到平衡板上邊滾邊往前走,教師發現該兒童創新的玩法,及時把握這一契機,從體育室搬來輔助材料,立即轉變角色,以“玩伴”的身份拿著沖氣球滾球過橋。孩子們看到老師和他們一起玩,參與性更高了,“夾罐子過橋”、“挑水過橋”……生成的運動項目層出不窮。由于教師及時把握住教學契機,把簡單的“背簍過橋”延伸到利用各種輔助材料過橋,動作由易到難,從單一到復雜,從上肢到下肢。在這一生成過程中,幼兒經驗的遷移,大膽的創新,探究的欲望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在晨區活動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全體幼兒的安全,而且要關注個別幼兒的運動情況,適時適當地做好個別指導工作。特別對膽怯的孩子更要關注,積極的鼓勵能增強幼兒活動的勇氣和信心,使其克服困難,為獲得成功而努力。對幼兒出色表現的驚喜、贊賞是鼓勵,對幼兒在活動中遇到的挫折或造成的過失表示理解和幫助更是必要的鼓勵。因此晨區活動中教師的指導應側重在情感態度的激發上。如中班梁思成小朋友,第一次學踩易拉罐制作的高蹺,因為比起原先的竹筒高蹺高了許多,產生畏懼感。老師鼓勵他:“沒事兒,老師在旁保護你,你先試一試。”一句話幫助幼兒克服了心理障礙。
四、開放式晨間運動區活動成效的反思
自主有序的晨間體育區域運動的開展,充分展示了它的教育價值。通過階段性的鍛練,在幼兒情感態度、動作發展、身體素質、交往能力、合作意識等方面的培養有顯著成效。
1.情感態度,自然形成
晨間區域運動使幼兒擁有更加廣闊的鍛煉空間和豐富的鍛煉內容,幼兒間交往增多,互動頻繁,合作意識增強了。在不斷的生生互動中,情感態度自然形成。如:在玩“有趣的輪胎”游戲的過程中,有的孩子坐在輪胎中心,另一幼兒幫助推拉當車走。有的把輪胎堆成小高山,爬“輪胎山”。有的把輪胎擺成一定的圖形進行跳躍練習。有的把輪胎豎起靠墻,當成梯子進行攀登……在這一系列的綜合活動中,幼兒間相互交流,共同體驗了活動的樂趣。又如“紙箱寶寶”游戲,教師們提供了不同大小的高低紙箱供幼兒自由選擇,小班幼兒看到大紙箱,一下就鉆了進去,還直嚷嚷:“鉆山洞嘍!”他們看到小盒子就迫不及待地一次次壘高,嘴巴喊著:“造房子啦!”中班的幼兒則躺在中等紙箱中側身滾,身體帶動紙箱不停地翻滾著;大班幼兒看到大紙箱便兩人甚至三人鉆進其中一起行進。孩子在自主探索、自主發現中不斷嘗試新的玩法,不斷獲得成功的喜悅,其自信心也得以增強。
2.動作技能,協調發展
由于晨區活動提供不同功能性的區域運動內容,其開放性的形式不僅滿足幼兒的興趣與需要,又能達到各種運動技能的協調發展。每天30分鐘的晨練,幼兒至少可進入2-3個活動區中運動,接觸不同的運動器械,各種動作技能得以協調發展。如體現挑戰性的輪胎“五彩橋”,幼兒想順利通過此“橋”,不僅要克服畏懼感,還要學習掌握好平衡動作的技能。每跨過一個輪胎,都會搖搖晃晃。剛開始晨練時,大部分幼兒都不敢嘗試,經過一年多的晨區活動,在幼兒自主探索玩法及教師適時引導下,中、大班大部分幼兒均能輕松的口地過橋,平衡動作技能得到了提高。又如高低不同材料的高蹺器械,幼兒通過自主練習,由易到難,從雙手拎著繩子走,到高蹺直接套在腳上走,都能自如地完成了。攀爬區、跳躍區、球類區、投擲區等不同功能的材料投放,促使幼兒在與運動環境、材料不同功能的互動中各種動作技能協調發展。
3.家園互動,共育有效
“運動是兒童的需要”。家長有責任滿足孩子的這一需要,與孩子一起發現運動的樂趣。當家長在與幼兒共同制作材料、共同游戲時,才真正成為幼兒的游戲伙伴。我園在區域材料投放上大力開發家長教育資源,號召家長配合班級教師共同開發研制一些適合幼兒的、有趣的、可變化多種玩法的小型體育器械,如:小班家長制作“小風車”,當易拉罐滾動時便會帶動風車轉動。這一玩具設計巧妙,深受小班幼兒的喜愛。大班家長發明了一種用塑料管和布球做成的既可用來踢球又可以套球,或可以用來敲打的保健球。在制作過程中家長、幼兒共同參與研制,從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愉悅,增進親子間的情感交流。
晨區活動盤活了家長園地的互動性。我園定期在園門口展示階段性的運動項目及所需補充材料,讓家長及時了解近期幼兒運動發展情況,主動加入制作小型體育器械的行列,讓活動材料不斷更新、補充,滿足幼兒探索、創新需要。家長將不斷收集的一些有趣的民間運動內容展示于家長園地,個別家長主動來園,開展家長助教活動。在有效的家園互動中,促使活動更加豐富多彩,家長真正成為幼兒園合作的友好伙伴。
在運動區域活動中也存在著不足之處。因所涉及運動區跨度大、人員分配不足,運動時幼兒不易在本班教師的視線內,存在著許多不安全因素,有時發生幼兒因運動而碰傷。因此,我園發動所有行政人員在晨間運動時間段加強各區的安全巡視工作,以確保幼兒活動安全。
福建省直屬機關幼兒園 萬毓榮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