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11-20 10:05:49
導讀:教研組是教師開展保教研究的基地,更是教改的試驗田。園本教研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研組長的業務水平、組織能力和工作態度。一直以來,我們始終將教研組長的培訓作為一項常抓不懈的工作。培訓中注重處理好面和點的關系,共性和個性的關系,按需施訓,分層施訓。
楊浦學前教育機構數量多、分布廣、辦學水平差異大。其中辦園條件、師資隊伍等方面都相對薄弱的二級幼兒園有38所,占全區公辦幼兒園(共51所)總量的75%。我們深知二級幼兒園發展將關系區域學前教育總體質量的提升,影響教師專業發展整體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學前教育要做到“確保公益、促進均衡、提升內涵、激發活力”,順利完成今后三年發展總目標,就必須將關注視線移向二級園。
近幾年來,教研室在推進《綱要》和《課程指南》的實施、新課程和新教材實踐中,始終關注著二級園,提出了(工作要求)“讓服務與指導適應每所幼兒園發展”的工作要求,教研工作面向全體,兼顧全面,多傾聽來自二級園的聲音,了解他們的實際問題和真正需求,并在工作中實現三個轉變:
變任務關心為全程扶持:變任務驅動式的階段關心為全程關注和扶持,實施“預約”指導和“跟進”服務。
變單向傳輸為多向互動:利用區域內優質資源、差異資源讓示范園、一級園和二級園聯合教研;讓名教師、骨干教師和二級園教師進行帶教互動,起到拓展思路、開闊眼界的作用,達到“蘿卜燉肉”的效果。
變統一培訓為分層研訓:由“大而統”的培訓變為分層、分類研訓,根據二級園的實際狀況和教師水平,采用以問題為中心的研訓方式,“量身定制”培訓課程,使二級園在培訓中學有所獲、學有所用。
具體做法:
一、工作下沉,按需指導,突出針對性
1、需求調研。教研室每學期根據計劃有目的地選擇幼兒園開展調研工作,這是教研室的常規工作,我們稱之為計劃調研。這是一種自上而下的、任務驅動的調研。被調研單位難免緊張,尤其是缺乏自信的二級園更是如此。于是,我們改變調研方式,每學期開學初即“安民告示”,有調研需求的幼兒園主動提出申請并自行決定是全面調研還是專項調研。這是一種自下而上的、關注需求的調研。從計劃調研到需求調研,調研單位由被動變主動。其中二級園反應尤為積極和主動。
2、教研員蹲點。下基層蹲點是教研員工作任務之一。我們將蹲點園選擇在示范園、二級園,體現教研室對兩頭的關注。定期深入其中,以實施新課程新教材為切入點,圍繞研究專題,觀摩實踐活動,參與教學研究,與教師結成實踐研究的共同體。力求“互動中碰撞,研究中提高”。
3、結對拜師。我們確立區內在某一學科或領域有特長的12名教師為指導教師,共帶教了來自全區二級園的30多名青年教師。師徒共擬帶教計劃,定期進行帶教反饋,期末匯總、交流帶教情況,并要求每小組選派一名教師在帶教教師的指導下在區或中心塊內公開展示活動。結對拜師活動開闊了教師視野,促進了實踐能力的提高。
二、樹立典型,搭建平臺,注重推廣性
1、展示平臺。在確立區課改試點園時,教研室充分考慮并吸納來之全區個層面的幼兒園,其中包括5所二級園。一方面期望通過在設施條件、師資水平等有差異的幼兒園的實踐研究來驗證新理念的可行性、“新教材”的操作性。另一方面讓廣大二級園看到與之具有相同條件的幼兒園在課改中所取得的成績,從而增強實踐的信心和動力,為貫徹“二期課改”精神、實施“新教材”提供可借鑒的經驗和做法。
為把課改研究的階段性成果及時輻射到面上,教研室舉辦了“學習課改理念,推進課改實踐”的活動展示和研討。由示范園、中心園率先亮相,我們的目的是讓二級園學有榜樣,模擬學習。但從眾多的二級園園長反饋來的信息是“可望而不可及學不會”。當時我們的感覺就是“胸悶”,甚至有些埋怨:“這些園長就會強調客觀”。但換位想想他們說的也不無道理。于是我們在調整心態的同時調整策略。在二級園試點中變模擬學習為因地制宜、實驗創新。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實踐、在全區“學習課改理念,深化課改實踐”的“學習、游戲、運動專場展示與研討”中我們特意讓二級園作為觀摩點,搭設平臺,讓與會者一同分享感受課改給二級園帶來的變化,我們的目的是以點帶面,讓更多的二級園行動起來。當控四、向陽幼兒園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艱苦探索和“革命性”的轉變后,以其嶄新的教改新貌贏得來自同行的贊嘆和贊揚時,我們無不為她們取得的跨越式發展而興奮。我記得當時一位中心園園長感慨地說:今天活動感悟大、信息量大、視覺沖擊大。二級園尚能如此,我們怎可坐以靜觀呢。更多的二級幼兒園不再強調客觀,同時感悟:原來理念和實踐的距離是可以如此之近。
05年我們又組織了歷時2個多月的“二期課改試點園系列展示研討”活動。全面而有個性地展示了5所二級園課改中呈現的最有特色和亮點的一塊。讓我們看到了二級幼兒園在課改中的風采。上學期試點園中的2所幼兒園已被認定為一級園。
2、交流平臺。在成立區的中心研究小組時,我們充分給予二級園教師機會,優先吸納她們成為中心組成員。在理論學習、教材研讀、實踐研討中,二級園教師專業水平得到發展,她們注重挖掘收集實踐案例,逐漸學會用專業的眼光透過師生外顯行為去分析、揭示內隱的觀念和動機。
針對大部分二級園“平行班少,缺乏研究氛圍”、“專題研究淺,缺乏研究能力”等問題,我們嘗試開展了區域園際教研活動,研究成員由部分示范園、一級園和二級園共同組成,打破了園本教研的局限,拓寬了教研活動的渠道。在探索課改背景下園際教研方式的同時也發揮了“互引問題、共享經驗”的作用,實現區域內有效的聯動發展。
3、評選平臺。兩年一次的“優秀教研組”評選是促進幼兒園教研組建設,提高園本教研質量的一個舉措。(不同電話同一種聲音)評選前,教研室接到多個來自二級園的電話,不同的電話同一個呼聲:希望分組評選。于是我們在結合教改動態修訂評選標準,注入新的內容和要求的同時改革評選方法。為使更多的二級園參與評選,更大膽自信地接受檢驗,提高參評的積極性,鼓勵二級園在評選中“冒尖”,我們將一級園與二級園分組評選;同時讓二級園教研組長列席觀摩評選過程,給她們提供學習機會;我們還為將要沖刺一級園的二級園園長提供機會,讓她們擔任評委。力求通過“評和比”促進“研和思”、“學和啟”。達到“評選一次,交流一陣,促進一批”的目的,發揮評選活動的多效功能。以此推動基層幼兒園開展保教工作,提高保教水平。
三、了解需求,分類培訓,講究實效性
1、教研組長培訓。教研組是教師開展保教研究的基地,更是教改的試驗田。園本教研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研組長的業務水平、組織能力和工作態度。一直以來,我們始終將教研組長的培訓作為一項常抓不懈的工作。培訓中注重處理好面和點的關系,共性和個性的關系,按需施訓,分層施訓。我們曾先后組織過兩期覆蓋全區的二級園的教研組長培訓班,民辦和社會力量辦園單位的教研組長培訓班,對8所薄弱園的教研組長特設了針對性較強的培訓內容。從明確職責到規范操作,從計劃制訂,組織實施到反饋總結,從現場教研到現場點評,力求做到培訓內容豐富、實用,培訓方法靈活、多樣,培訓效果明顯、有效。
2、高研班培訓。假如教研組長是園級骨干教師的話,那么,高研班就是未來區級骨干教師的搖籃。在確定高研班學員人選時,我們既選擇在區域內有影響的成熟型教師,又考慮有較大發展空間和潛力的二級園教師。在高研班學習和磨練中二級園教師迅速成長,不少已在區內發揮了示范和引領作用。
我們在促進二級園發展上做了不少工作,但很淺,層次不高。我們愿意交流是因為我們覺得分享的重要。謝謝指教!
楊浦區教師進修學院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