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11-16 15:33:18
導讀:為智能而教”、“為思維而教”課堂教學是開發幼兒潛能、培養各種智能和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我們展開實踐研究的“主戰場”。教師對教學的認識和定位,將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面貌和效果。“為智能而教”、“為思維而教”,既是向傳統的以知識為惟一目標的教學挑戰,也是向教師業己形成的“我講你聽”的教學模式告別。
一、問題的提出:
所謂“教學的有效性”,指的是學生有沒有學到或學得好不好,而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不認真。從關注自己轉向關注學生,而且是所有學生,創造適合不同學生的教學,正在成為教師的追求。現如今幼兒園的早期教育己經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幼兒教師面對的是天真無邪的孩子,幼兒教育是在游戲、生活的過程中,滲透的教育。如何提高幼兒教育的有效性?如何使學齡前兒童得到多元、全面的發展?是幼兒教師面對的問題。
二、研究過程
(一)改變傳統的評價觀和兒童觀。從“只有一部分學生聰明”到“每個孩子都聰明”。
傳統評價觀和兒童觀,賜給教師的是一幅單色的眼鏡,他只能看到某一種“顏色”的幼兒。過去老師們認為,只有聽老師的話、老師教什么都能很快學會的高智商乖孩子,才是聰明的孩子。智商有可能成為評價孩子聰明與否的唯一條件。多元智能理論帶給我們“最珍貴的禮物”,就是他看到了人的多種潛能,看到了“人人有才”。多元智能理論給予教師的是多種顏色的眼鏡,能夠使教師看到多種“顏色”的幼兒。
多元智能讓我們又長出了一雙慧眼,它幫助教師和學生都能夠在項目學習的過程中尋找自己的機會,更好地認識自己和他人。
當我發現看待學生的眼光發生了變化,自己變得更加開朗和能夠接納所有學生,而不是對學習暫時有困難的學生采取放任自流的態度或者僅僅只是一籌莫展。這種信念本身也使我對自己更有信心了,相信他一定是個聰明的孩子,從孩子感興趣的主題出發,鼓勵他們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學習和表現。而加德納認為我們每個人有各自獨特的智能組合,盡管在分析智能時將智能分為七八種,但是在個體的發展過程中,每個人都具有這些智能的潛能,都依照各自的傾向或所處文化的偏好去動員或連接這些智能。
(二)從“選拔性的教”到“發展性的教”
以前,教師對于教育教學的本質認識往往停留在選拔與比較的層面,“教”和“學”總是不能擺脫“選拔”與“比較”的陰影,對知識的掌握過分強調事實上已經游離了“促進幼兒發展”的本意。久而久之,幼兒之間隔閡漸生,師生之間如同陌路乃至仇敵,多元智能理論說明每個人都有成功的基礎,而且這種成功的多元性與可能性己被現實中的無數實例證實。所以,為每一位幼兒獨特的發展提供條件與環境,就成為多元智能教學的新選擇。
孩子們在寬松自由的環境中學習探索。教師鼓勵孩子提出問題,設計問題,解決問題,從集中思維的簡單問題,到發散思維的復雜問題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通過問題的分析和解決,提高幼兒的智能水平,能夠解決現實問題,非常有利于智能的發展,也非常有利于幼兒社會責任感,情感,道德等方面的發展,這就是選拔性的教與發展性的教的本質不同。教育的有效性關鍵是看孩子的發展。
(三)從“學的方法須適應教的方法”到“教的方法要適應學的方法”
老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老師怎么教,學生怎么學。這是傳統課堂中常見的情景。幼兒園也存在同樣的問題。但多元智能理論質疑的恰恰是這種情景。我們欣喜地看到,幼兒園在一點一點地發生變化,變得更活、更開放、更經得起推敲了。教師們努力嘗試與尋找激發學生各種智能最恰當的方法,設計最優教學方案來匹配本班幼兒的學習風格。上課時,師生之間有更多的互動與交流;評課時,教師之間有更多的反思與探討。思路和想法一變,對教學結果的判斷就更理性:學習的結果,不應完全由幼兒承擔。“教之責”顯然不容推卻,事實上起決定作用。多元智能,為教與學之間尋找契合點,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三、結論:
(一)教師的日常工作周而復始,久而久之,很容易習以為常,形成慣性。但是多元智能理念下的教學,受到了很多挑戰,在教學過程中,“課本是惟一的范本嗎?”“課堂提問究竟問什么?”“怎樣的教學才算觸及學生的智能?”教師要學會反思。
任何一種職業的專業價值,在于從業者作為工作者,其工作的不可替代性。教師職業也是如此。多元智能理論不是“萬寶全書”,但它在促使教師去踐行自己的“專家”角色時,站在更高的起點上。多元智能能不能改變一切,但它的確已經改變了許多。
(二)多元智能給了我們重新認識幼兒的全新視角。原來人與人之間的智能差別,并不完全是由于智商的高下,而是由于各人智能長項及其表現形式的不同。加德納的智能定義著重于動態歷程——問題解決和對他人的貢獻——這也是教學中最常見的活動更重要的,他把教師從“智能是生來不變”的偏見中解脫出來,轉而使我認識到:環境和教學方法可以使所有孩子的智能得到發展。正是由于教師判定學生學習能力起點的依據發生了重大改變,與之相關的學生觀、學習觀和教學觀、評估觀也隨之而變。
(三)“為智能而教”、“為思維而教”課堂教學是開發幼兒潛能、培養各種智能和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我們展開實踐研究的“主戰場”。教師對教學的認識和定位,將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面貌和效果。“為智能而教”、“為思維而教”,既是向傳統的以知識為惟一目標的教學挑戰,也是向教師業己形成的“我講你聽”的教學模式告別。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世界,都有各自解讀世界的視角和語言。敢于讓孩子根據自己的視角看事物,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事物,就是老師發掘孩子自信的前提。教育要注重幼兒學習的過程,讓他們在探索和發現中不斷的成長,這樣才能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四)要提高教育的有效性還要運用多元的方式,開發幼兒的多種潛能。這包括教學方法的多元化和評價方法的多元化。我要改變以前單一的教學方法和唯一的評價方法,要充分利用各種可用的教育資源,開發幼兒的多種智能。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幼兒,用發現的眼光去評價孩子。
北京市朝陽區秀園幼兒園 張靖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