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11-16 15:08:00
導讀:請家長參與幼兒園的教育首先要做到尊敬家長和做到一視同仁,其具體做法是:在幼兒面前不要對家長說長道短;讓家長感受到教師喜歡自己的孩子;不要只關心幾個家長而無視其他家長;及時向家長匯報幼兒的在園情況,在向家長匯報幼兒情況時,要在先表揚的基礎上再指出幼兒的不足。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基礎,是本中之本。今天的幼兒將是2l世紀的主力軍,他們今天奠定的基礎,將會造就他們成為明天創造祖國繁榮富強的中堅力量。教育思想是教育實踐的指南,是教育改革的關鍵,要提高幼教質量,首先要更新施教者的教育觀念,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才能不斷推進幼教改革的進程,提高幼兒素質,這就需要我們站在新的高度,讓教師掌握正確的教育手段和教養行為,使之逐漸向科學適宜的方向發展。并以此形成素質教育的具體方案,來滿足二十一世紀對素質人才的需求。同時,教師的主導作用也必定會在這里得到融會貫通和正確的實施。
教育觀念支配著教育工作者的施教過程,科學的教育觀念能夠使教師在教育實踐中主動地形成適宜的教育行為。這樣,教師在幼教改革進程中才能目標明確、方法得當,并且發揮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的幼教改革就必須緊緊抓住教育觀念更新這條主線,把科學的教育觀念內化成科學適宜的教育手段,有力地推動幼教改革的步伐。
一、設良好的環境去關注幼兒
幼兒教育本質是—種環境教育,環境教育來自于教師的創設,教師創設什么樣的環境,幼兒就會得到什么樣的教育和影響。在給幼兒創設優越的物質環境之外,精神環境顯得尤為重要。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女士認為教師應該成為兒童自我發展的“援助者”和優異環境的“創造者”,要“援助幼小心靈的發育”。這種優異環境的“創造者”,無疑就是要求我們在為幼兒創設寬松和諧的精神環境的同時,還要注意從深層次地接納每—個幼兒。做到深層次地接納每—個幼兒是不容易的,因為每一個幼兒都有不同的性格,教師怎樣滿足不同性格的幼兒情感的需要,這就要求針對不同的幼兒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尊重幼兒的人格和他們建立親密的關系,贏得幼兒對老師的信任和喜愛。例如,我園教師在組織幼兒進行教育活動時,教師在提出問題請幼兒回答這—環節,兩種教有方法的對比就體現了兩種教育觀念的轉變過程,一種做法是對不喜歡舉手回答問題的幼兒教師偏要他起來回答問題,結果幼兒回答不出,因此情緒比較低落,影響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另—種做法是降低問題的難度,讓幼兒順利地回答出來。前者按照舊的教育觀念來看是對幼兒負責,其實是否定了幼兒情感需要,是對幼兒人格的不尊重:后者給幼兒回答問題提供了條件,給予了幼兒選擇的權利,為幼兒自信心的樹立提供了可能,體現了尊重幼兒的新觀念。又如,小班幼兒剛入園時有一種“追人”現象,認準一個老師就形影不離,其他的老師誰也不跟。還有的幼兒拿著從家里帶來的東西就是不松手,甚至中午睡覺的時候也不肯松開。起初,教師們不理解,認為這樣的孩子真怪。后來在學習了素質教育和幼教改革的材料后教師們才明白了這個秘密,知道了這是幼兒追求情感需求的表現,他們把所追的老師認定為自己家中某一個親人,把從家中帶來的物品作為依戀家庭、依戀親人的“信物”,明確了幼兒這一心理特點,教師就耐心地讓幼兒先“追”一個教師,然后慢慢地“追”全班教師,由不愿意把手中的東西放下情愿地把東西交給老師,這其中包含了幼兒情感遷移的過程,使幼兒把對父母的愛遷移到教師的身上。只有在這些細小的教育環節上理解幼兒和尊重幼兒,教師才能在心中真正接納每—個幼兒,從而教師和幼兒才能共同創設融合的師生關系。
全面、整體、發展和公正地評價每一個幼兒。教師要深刻了解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懂得每個孩子都是一本各不相同的書,真正承認在體力和能力上都具有個體差異性,教師才會相信幼兒都有發展的潛力。兒童的自信感來自于教師的評價,教師如果用積極期待的教育眼光看待幼兒,那么幼兒就會得到潛移默化的積極的“暗示”而全面發展。反之,如果用消極、“怠倦”的教育眼光看待幼兒,那么幼兒也會得到潛移默化的消極的“暗示”而出現發展障礙。教育者兩種不同的態度就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教育效果。例如,對于調皮好動的幼兒,正確的教育觀念就理智地認為這是兒童時期正常的行為,從而采取積極的教育方法,發現好動幼兒的長處正面引導他們發展能力,使幼兒的個性得到發展;舊的教育觀念就會不理智地認為這是幼兒不正常的行為,從而采取消極的教育方法,使幼兒個性得到抑制而得不到正常發展。我們對于能力較差的幼兒也以鼓勵為主,不做橫向比較,而做縱向比較,只要幼兒在自身的水平上有提高就是進步就及時給予肯定,過早對幼兒進行定性,為此我們有目的地開展“我是好孩子,老師喜歡我”“我能行”等為主題的活動,取消班級的小紅花評比臺、在幼兒之間不分三六九等等具體做法,保護和增強幼兒的自信心,為幼兒之間創設了—個平等的同伴關系。
二、樹立大教育觀,實現家園共育。
幼兒教育是個系統工程,幼兒的發展受著家庭、幼教機構及社會三大環境的影響,對廣幼兒來說三大環境對他們發展的影響以家庭為最大。受舊教育觀念的影響,我們的辦園長期以來呈現封閉狀態,把幼兒教育視為幼兒園教育,錯誤地認為幼兒園可以單槍匹馬地完成幼兒教育的任務。這種舊的教育觀念已經不能適應幼教改革的需求,幼兒教育必須以家庭和幼兒園緊密結合作為基礎,樹立大教育觀做好以下兩方面的工作,共同承擔起教育幼兒的重任。
(1)、認識目標上的溝通,以實現教育的“同向”。教師在具體落實培養目標時是否將家庭的配合因素考慮進來,這是很重要的。如果教師和家長在教育幼兒過程中進行了溝通與合作,并對教育目標有了共同的認識,那么兩者就能在教育幼兒時做到步調一致。例如,在實施小班幼兒要走著來幼兒園這一教育目標時,我們就及時和家長取得聯系,要求家長在接送孩子時要給予配合。結果家長配合得很好,這一目標順利實現,教育效果也達到了事半功倍。反之,家園配合如果脫節,教育效果也就會事倍功半。所以,家園配合不僅是幼兒園教育的有效途徑,而且還是實現教育“同向”的必要條件。
(2)、教育過程中的溝通與合作。實現教育過程中的溝通與合作首先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望子成龍是每一個家長的心愿,針對家長只重視孩子的學習活動而不重視孩子的養成教育這一陳舊觀念,我們用列舉事實的方法使家長知道一個孩子學習上的缺欠不一定影響他的一生,而人格上的缺欠會貽害他一輩子。從而促進家長教育觀念的轉變。其次,幫助家長掌握教養孩子的科學知識。針對一些家長對孩子的任性和嬌氣而束手無策,我們采取了跟家長交談和用聯系冊等方式向家長介紹怎樣克服幼兒缺點的方法。如,對于任性、嬌氣的孩子教師就向家長推薦用“挫折教育”的辦法教育孩子,告訴家長掌握教育的分寸給孩子吃點苦頭,使孩子懂得父母對自己的要求不是一味順從,也使家長明確了科學和理智地教育孩子的方法。
(3)、家長參與教育。請家長參與幼兒園的教育首先要做到尊敬家長和做到一視同仁,其具體做法是:在幼兒面前不要對家長說長道短;讓家長感受到教師喜歡自己的孩子;不要只關心幾個家長而無視其他家長;及時向家長匯報幼兒的在園情況,在向家長匯報幼兒情況時,要在先表揚的基礎上再指出幼兒的不足。做到了以上四點我們就能取得家長對我們工作的信任和理解,有了信任這個感情橋梁,家長才能愿意接受我們的教育建議,認真地配合我們的教養工作。其次,我們還要改變以前拒家長于門外的傳統做法,一方面請家長隨時進入班級,做教師的助手。另一方面,在“六一”等重大活動時要和家長商量,聽取家長的意見,共同制定活動的計劃,請家長參加活動。通過以上渠道和形式的家長工作,家長不僅對一些具體的要求和活動能給予很好地配合,實現同步教育,在育兒方向上取得共識,使家長們的育兒觀發生了變化。而且還為幼兒創設了由父母和老師共同編織的充滿親情利寬松的精神環境。
對以上兩方面的初步探索,我們的教育觀念的轉變經歷了勤學習——勤實踐——勤反思的內化過程,也就是說進行了一個教育活動后教師要通過自檢哪些是新觀念:哪些是舊的教育觀念,我們提倡用大家評議,互提意見的方法來促進教育觀念的轉變。這樣給幼兒園的工作帶來了勃勃生機,教師的教育行為在科學的教育觀念的支配下越來越適宜,幼兒的身心得到了全面發展。
伊敏煤電公司第一幼兒園 謝愛玲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