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11-09 15:37:33
導讀: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教育公平,教學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微觀體現。教學公平是在教學活動他們中,根據區別對待的原則,對教師、師生交往、課堂提問、教室空間位置、課程資源等發展資源在學生中間進行公平分配。
小紅花是榮譽的象征、好孩子的標志。獲得小紅花,能夠帶給幼兒幸福感、成就感,有利于幼兒建立積極的自我觀念,增強自信心,培養幼兒健康向上的人格特征。想要多擁有小紅花,是每個孩子的夢想與渴望,小紅花也理所當然地成為幼兒教師維持課堂紀律、表揚好孩子的法寶。但是,研究發現,小紅花同時也引發了許多幼兒教育問題。例如,有的孩子因為獲得獎勵過多,隨意丟棄;有的孩子卻由于獎勵匱乏,以致出現不同程度的情緒和行為問題。
案例一:一天,女兒興奮地告訴我:“老師今天表揚我了,讓我表演節目,還獎勵我一朵小紅花。”我說:“你真棒!小紅花呢?給媽媽看看。”這時,孩子低下了頭,說:“我是說老師假裝給我一朵小紅花。”過了一會兒,女兒問我:“我表演節目了,老師為啥不給我小紅花呀?”我了解到老師給有的小朋友發了小紅花,而我女兒也渴望得到一朵小紅花。
案例二:前不久的一個晚上,鄰居倩倩小朋友突然向大人提出,明天不去幼兒園了。為什么?他撅著小嘴巴:“阿姨不跟我好,別的小朋友也不跟我好。阿姨發給別的小朋友小紅花,我卻沒有……”一了解,阿姨不大喜歡倩倩確有其事。為什么?阿姨嫌他臟、丑、不大聰明,又不遵守紀律……”
案例三:當我發完小紅花準備離開教室時,淞淞忽然跑過來緊緊拽著我,手里拿著一張皺巴巴的五角錢說:“老師,小紅花多少錢一朵?”
對于這類教育問題的解決方法,以往人們只是把它歸結為:教師要“正確發揮小紅花的教育作用”,或“評價兒童多元化”。筆者認為:要徹底解決這類教育問題,不能僅僅依靠技術手段,而要從改變幼兒教師的教育觀念入手。我們知道,觀念是行為的先導,教師的教育觀念是教師從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與依據,它直接決定教師教育的基本態度、策略、方法和行為等,進而影響兒童發展。教師發放小紅花這一行為的背后滲透著教師的兒童觀、教育觀念及教師素養。
現代教育的理念是以人為本,以兒童的發展為本,為了一切兒童,為了兒童的一切,一切為了兒童。但是,在教育實踐中,我們一些幼兒教師往往從成人的角度出發,用成人的標準去規范兒童,駕馭兒童,馴服兒童。小紅花則成為教師馴服兒童的工具。符合教師要求的兒童可以得到關愛、表揚、獎勵;達不到要求的兒童則受到教師的冷落、批評、懲罰。于是,符合規范的兒童被馴服成服服帖帖、唯唯諾諾的“乖孩子”,以致其創造力遭受窒息與抑制;不符合規范的兒童則心理蒙受巨大的挫折感、失落感,影響兒童的積極情感的形成與健全人格的發展。
歧視、不公平對待兒童的現象不乏其例。長相漂亮的、聰明伶俐的、家長當官的、有錢家庭的、聽話的、不亂動的孩子往往得到教師更多的關愛,獲得更多的參與機會。而那些相貌丑的、穿著臟的、反應慢的、家庭貧窮的、愛說話的、好動的孩子,則得到教師的關注相對較少,或者視而不見,甚至剝奪兒童正常參與教育交往的機會與權力,使得這些孩子成為教育的“邊緣兒”,他們獲得的教育發展資源相對貧乏,直接影響了他們的進一步發展。
筆者認為,要真正落實“以學生為本”、“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的教育理念,幼兒教師要加強理論學習,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提高自身修養。
一、幼兒教師要樹立科學兒童觀
兒童觀是指人們看待兒童的觀點的總和,包括對兒童的感性認識、對兒童的評價、對兒童的權利和地位的看法等。幼兒教師的兒童觀直接影響他們對待兒童的方式和方法、態度及行為,從而對兒童產生直接、重要的影響。我國傳統兒童觀不重視兒童的地位,把兒童看成是父母的私有財產,兒童沒有獨立自主的人格。傳統兒童觀反映在教師的教育觀念上,就是教師中心、教師權威、教師主宰教學,兒童處于被支配地位。
現代兒童觀發現了“兒童”,確認兒童是教育的主體和出發點。科學兒童觀的內容主要有:兒童是大寫的人,具有人的尊嚴與權利,兒童與成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兒童具有充分的發展潛能,存在發展的個體差異,應充分發掘其潛能,尊重其個體差異;教育的目的不僅在于兒童的發展,而且還在于使兒童獲得幸福;等等。
科學兒童觀要求我們用兒童的眼光來解釋兒童,不以成人標準為中心。恰如盧梭所說:“在萬物的秩序中,人類有他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應當把成人當成人,把孩子當孩子。”幼兒教育工作者只有樹立了科學兒童觀,才能在教育實踐中,把兒童放在恰當的位置上,引導兒童健康、活潑地成長。
二、幼兒教師要具有崇高的“教育愛”
教育的重要任務是幫助受教育者成長和獲得幸福,幸福的教育需要“教育愛”,“教育愛”是教育的真諦。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好教師意味著什么?首先意味著他是這樣的人,他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于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了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能忘記自己也曾是個孩子。”蘇霍姆林斯基以自己的行動為全體教師做出了榜樣,他一生熱愛兒童,把畢生精力獻給了孩子們,獻給了教育事業,他的座右銘就是“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
“教育愛”是一種博大、無私、無差別、崇高的愛。愛所有的學生,不管兒童的性別、相貌、天資、學業、家庭背景如何,都以兒童的原有的起點為起點,幫助幼兒成人和成才。擁有“教育愛”的教師,更能將愛的甘霖普降于那些容易受忽視的學生。正如有的教師所說:“愛好看的、聰明的孩子并不難,愛難看的、成績差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何況,我們不應忘記,這些學生將來很可能就是社會的棟梁之材,教育史上不乏其例。那么,他們是成為社會棟梁,還是天才埋沒于教師手中,很大程度上就取決于教師能否發揮“教育愛”。
三、幼兒教師要努力做到教學公平
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教育公平,教學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微觀體現。教學公平是在教學活動他們中,根據區別對待的原則,對教師、師生交往、課堂提問、教室空間位置、課程資源等發展資源在學生中間進行公平分配。現代教育的理想和追求是關注所有兒童,確保每一位兒童都能得到適當的、充分的發展,貫徹教育公平原則是實現這一理想的有力保證。
在教學中,學生的發展資源的分配主要由教師來執行,所以,教師本身既是學生發展資源的提供者,又是資源的支配者。比如,教師對學生的期望、教師的直接指導和表揚是學生發展的重要資源;教師對學生的看法,直接影響學生同伴關系的形成,經常受教師表揚的學生在同伴中有更高的威信,教師不喜歡的學生在同伴中同樣受到冷落;教師支配教學的時空環境,學生有效學習時間和在教室中的空間位置都是由教師決定的,教師對學生的好惡影響教師與該生的課堂交流的頻率和次數,教師偏愛的學生往往有更多的回答問題、上講臺演示的機會,座位居中的學生處在教師的最佳視閾,也擁有較多參與課堂交往的機會與優勢。
在我國當前大班額教學而發展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兒童實際獲得的教學資源對他們的發展有直接關系。為保證幼兒的基本發展和促進幼兒的適當發展,教師要有教學公平意識,在教學中努力體現教學公平,確保每個幼兒都能參與適當的師生交往與互動,使每個孩子都有受表揚的機會。有一句俗語說得好:“不是好孩子需要表揚,而是表揚造就好孩子。”
西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 陳明君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