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09-11-08 20:21:51
做了母親之后,不但體形改變,生活更加操勞,還可能使一些疾病的患病風險大大增加。
宮頸糜爛
有關資料顯示:我國成年女性宮頸糜爛發病率為26.1%!過去,宮頸糜爛在經歷過分娩的女性中的發病率大大高于未生育過的,這是因為宮頸糜爛的發生通常和分娩、產褥期感染所導致的子宮頸損傷或外翻、病原體趁機侵入相關的宮頸上皮導致病變有關。
其實,宮頸糜爛并不是生育才會發生的。人工流產或其它手術操作,甚至更“平常”的機械刺激(比如:粗暴的性生活)都可能導致同樣的損傷;另外,由于體內高水平的雌激素也會帶來宮頸部上皮的類似變化,所以有些無懷孕經歷的女性,也會出現很嚴重的宮頸糜爛。
避免宮頸糜爛的方法:這樣看來,宮頸糜爛也并非做母親的“專利”,而如果你保持身體狀況整體健康(包括內分泌激素平衡穩定的條件),避免孕期、產時及至產褥期生殖道感染,并遵照前面所提示的完善孕期管理從而有效地避免手術助產,以及相應伴隨的各種“損傷”的可能……即使你做了媽媽,也可以使自己這個雖然微小但十分重要的器官,仍保持與那些未生育的姐妹們同樣健康的狀態。
其它健康問題
不少人還有這樣的觀點,一旦懷孕生了小孩,女性似乎更容易發生多種健康問題,尤其是超過35歲才生育的高齡產婦,更容易并發高血壓、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另一方面,醫生也常常告誡這些在懷孕期間發生過上述疾患的女性,即使在分娩后短期內血壓平抑,血糖水平趨于正常……在她以后一生中重復類似“問題”的機會也大大高于那些沒有經歷過孕期的女性。
這些“麻煩”,是否都是懷孕惹的“禍”?
其實,這里的“因果”恰好與你所看到的“相反”!這些所謂現代“生活方式”病,正是你平時所忽視的不均衡的飲食,缺乏運動,得不到及時疏解的巨大壓力……等一系列“狀況”累積的結果;懷孕,如同你身體的一次“實戰演習”,及早暴露了你這些被忽視的“缺陷”而已。
所以,請把你在懷孕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并發癥”,當成需要檢省自己生活方式中不良的部分,并予以及時調整或糾正的重要提示!如果你經過足夠的適當的努力,甚至可以在未來根本否定產科醫生當年對你,甚至你的子女的那些健康“預言”……
這樣看來,伴隨“成為”母親而可能面對的各種“問題”,大都可以通過充分的孕前準備,完善的孕期管理(包括營養、鍛煉等各個方面),和產后的及時適宜的調整……得到滿意的解決的。做媽媽的“犧牲”,并非總是“必然”!如果你還是比較擔心,請提前向你的產科醫師進行相關的各項咨詢!
做媽媽“意外的收獲”―幫你預防下面的疾病
懷孕期間,女性體內持續高水平的孕激素,對女性生殖器官具有很好的“保護”作用,而伴隨懷孕而來的排卵“暫停”,也是你身體各項機能進行調整的良好“緩沖”……因此,孕期有可能幫助你預防下面這些疾病。
子宮肌瘤
這種女性常見的“激素依賴性”良性腫瘤,在一生中未曾經歷過生育的女性中發生機會高于適時生育者,而且她們最終需要手術的機會也大大增加……
子宮內膜異位癥
這也是與女性生育狀態嚴密相關的另一種“性格古怪”的疾病。雖然,對于現代醫學專家而言,這種神秘的疾病的很多方面還都不明了,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如果患病女性每月的周期性排卵中止,這種疾病的“進展”也會因此被強有力地遏制!所以,適時懷孕及至生育,甚至是“治療”這個問題最有效和副作用最少的一個方法。是一些婦科醫生經常推薦的治療這種疾病的方法。
子宮內膜癌
懷孕期間,由于維護胚胎生存環境“穩定”的需要,子宮內膜也暫停了它的周期性剝脫出血,子宮內膜的上皮細胞在月經周期所必經的“損傷”―“修復”―“再損傷”―“再修復”的過程會暫時停止,發生癌變的機會也同時減少了……
據有關研究,子宮內膜癌在高收入而不生育的女性中比較常見,并經常伴隨諸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代謝性疾病。
卵巢癌
由于在經歷“十月懷胎”,甚至分娩后哺乳至4~6月之時,伴隨女性卵巢每月的排卵的停止,暫時避免經歷月經周期的雌激素“激變”,卵巢也因此得到適時的“休整”,于是發生各種腫瘤,甚至癌變的機會也隨之減少。
有資料表明,35歲以后生孩子的女性患卵巢癌的幾率,要比未生育過的同齡女性低58%左右。
乳腺問題
眾多臨床資料表明,哺乳可降低患乳腺癌的風險,而未生育是乳腺癌發生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同樣的,不生育女性在長期“無對抗性的”高雌激素作用下,發生乳腺增生及其它良性乳腺病的可能性也高于經歷過懷孕和分娩的女性。
上面所提到的各種影響“因素”,也只說明了生育與否,不過是對女性生命健康影響的很小的一個方面;而每個女性的身心健康都是由很多這樣微小但又相當重要的方面所構成的!如果你能更多地關注自己的健康,定期進行全面的身體檢查,全面了解并掌握影響自己健康的各個方面,揚長避短,就可以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健康人生!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