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11-06 10:44:20
導讀:在開展區域體育游戲之前,根據幼兒園的具體情況,對幼兒園的活動場地進行全面的規劃:開設哪些游戲區,在什么地方設置,需用多大的空間,各區域之間有什么聯系,周圍環境怎么利用等等。一般來說,奔跑區域所占空間較大,地面平坦;跳躍區域最好是塑膠或泥土地面,若是水泥地也可鋪上人造草坪;投擲區要考慮投擲的方向和距離;鉆爬區要有一定空間放墊子。
1.問題的提出
幼兒園區域體育游戲是指幼兒在一定的體育活動區域內自主自愿的游戲活動。它是教師根據參與游戲幼兒的生理特點、心理特點及基本動作、運動能力發展的特點,為幼兒創設多個體育游戲區域環境,并在每個區域中有針對性地投放豐富多樣的游戲器械、玩具和材料,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區域,自由結伴,自由游戲。在幼兒游戲過程中,教師進行適當的保護、引導和幫助。
幼兒正處在生長發育的旺盛時期,因此,《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指出:“幼兒園的主要任務是實行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規程》有目的地將“體”放在首位,可見幼兒的身體發展教育是幼兒期教育之根。
玩本是幼兒的天性。幼兒在玩中學,在玩中成長。因此,《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又提出了:“幼兒園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游戲環境,滿足幼兒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這就進一步肯定了尊重幼兒特性的教育是幼兒期教育之本。
幼兒期是人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發展的關鍵時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EPD)項目實驗章程》中指出:“人的主體性發展的狀態如何,是國家經濟社會能否出現可持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開展主體教育,培養具有主體精神的人,使每個受教育者都成為良好、自強、奮斗、自力學習、自立創造、自我修養、自主管理、自覺發展素質的公民,是當代中國教育工作者都應當承擔起來的歷史責任。”由此可見,主體性教育是幼兒期教育之重。
如何在幼兒時期實施根本性的教育,滲透主體性的教育思想,使幼兒身心和諧發展呢,我們選擇了以幼兒體育活動為研究的突破口。通過了解現狀我們發現,現有體育活動如體育課、基本體操、體育游戲、幼兒運動會等,這些活動形式在內容以及教師的指導方法上,的確對幼兒的身體發展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但是,在幼兒主體性的培養方面存在著缺陷與不足,也是明顯的。其主要的問題是:活動形式上——集體活動多,個體、小組活動少;活動內容上——強調了動作的學習、技能的提高,而忽視了幼兒玩的天性和興趣的激發;指導方法上——教師規定多,幼兒模仿性學習行為多,自主性學習行為少。那么,通過什么活動形式,哪些活動內容,教師又如何指導才能使我們的幼兒體育活動既能促進幼兒運動能力、身體素質的提高,又能激發、鼓勵幼兒的參與意識、自主意識和創造性,使幼兒的主體性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呢?從1997年開始,我們豐臺區幼兒體育教研組大膽地率先嘗試一種新的體育活動的組織形式——幼兒園區域體育游戲。
幼兒園區域體育游戲雖然可以一個班級進行,但我們研究的是同齡多個班級進行的及效果更佳的不同年齡班同時進行的區域體育游戲。由于打破了幼兒年齡、班級界限,由此擴大了幼兒之間的接觸與交往,使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相互影響,共同提高與發展,同時也能滿足幼兒多方面興趣及發展的需要,充分體現幼兒是活動的主人。
2000年,上海市閘北區就區域體育活動對幼兒體能發展的影響進行了初步的實驗研究,其結果顯示,實驗班幼兒下肢動作發展均優于上海市市區同齡幼兒的平均水平,具有顯著性差異。那么,我們的研究需要解決幼兒上下肢同步協調發展的問題。因此,我們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調整了區域設置,增加了上肢運動的游戲材料,加強了教師對幼兒上肢活動的指導。由此,我們提出研究假設:每日進行跨年齡班區域體育游戲比不參加區域體育游戲的幼兒,在體能發展指標上會有顯著性的差異,通過教師科學的指導,幼兒的身體會得到協調發展。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為主,并與定量研究的教育實驗法結合進行。
2.1被試
2002年9月,課題組在一所幼兒園中隨機抽取3~6歲幼兒180名,其中3~4歲、4~5歲和5~6歲幼兒各60名,男女各半,平均分成實驗班和對照班,采用等組法來控制無關變量的影響。我們采用隨機的方法決定實驗班和對照班,以便控制系統誤差,平衡無關變量。
考慮到年齡與性別對效果可能存在影響,同時對這種影響還準備分析檢驗,我們把180個受測者分配如下(見表1):
表1 受測者分組一覽表
年齡組 | 班級 | 人數 | 男孩人數 | 女孩人數 |
3~4歲小班組 | 實驗班 | 30 | 15 | 15 |
對照班 | 30 | 15 | 15 | |
4~5歲中班組 | 實驗班 | 30 | 15 | 15 |
對照班 | 30 | 15 | 15 | |
5~6歲大班組 | 實驗班 | 30 | 15 | 15 |
對照班 | 30 | 15 | 15 |
2002年9月
2.2實驗程序
實驗前,采用《北京市3~6歲兒童體質測試標準》,先對三個年齡組的實驗班和對照班分別進行體能前測。經統計檢驗,確定這兩個班幼兒的原有基礎、水平大致相同,差異不顯著。前測之后進行為期一學年的實驗處理,即實驗班每日進行區域體育游戲一次,40分鐘左右。對照班不參加區域體育游戲,而是按日常的班級體育組織形式常態進行?刂茻o關變量的因素有:實驗班和對照班教師的能力水平近似,培訓方法相同;兩個班每次戶外體育活動的時間相同;兩個班幼兒均來自一個地區,都為日托等。經過一學年的實驗后,再采用《北京市3~6歲兒童體質測試標準》對三個年齡組的實驗班和對照班分別進行體能后測,經統計檢驗比較,實驗班和對照班之間、不同性別之間有無顯著差異,從而推論出區域體育活動對幼兒體能發展的影響。
2.3數據統計處理
數據采用SPSS8.o軟件包對本研究的數據進行統計處理。
3.研究策略
3.1巧妙地利用與開發幼兒園環境
在開展區域體育游戲之前,根據幼兒園的具體情況,對幼兒園的活動場地進行全面的規劃:開設哪些游戲區,在什么地方設置,需用多大的空間,各區域之間有什么聯系,周圍環境怎么利用等等。一般來說,奔跑區域所占空間較大,地面平坦;跳躍區域最好是塑膠或泥土地面,若是水泥地也可鋪上人造草坪;投擲區要考慮投擲的方向和距離;鉆爬區要有一定空間放墊子。另外幼兒園要善于開發現有環境,變閑置為充分利用,如幼兒嬉水池或游泳池,一年三季閑的現象較為普遍。我們根據本園具體情況,將戲水池或游泳池改造為多功能池,夏季可游泳戲水,春秋冬季孩子們可在池中進行爬、鉆、練平衡等多種游戲。又如幼兒園圍墻大多以美化為主,是否考慮利用一部分做攀登墻、投擲墻,利用墻邊或適宜的地方堆個小山包供幼兒上下跑動。幼兒園零碎的場地也要充分地利用,如順著墻邊砌上練習平衡的小臺階,鋪上卵石小路等。幼兒園要巧妙利用和開發環境,為幼兒提供充分的體育活動條件。
幼兒園除在戶外供幼兒體育活動之外,室內同樣可以開發利用,如利用各班活動室的桌椅練習滾爬及平衡;利用樓梯練習攀登;利用樓道、陽臺做一些小型的體育活動;幼兒園的音體室、活動大廳更要充分利用。
3.2科學地設置體育活動區域
體育游戲區是按一定的方式進行區域劃分,較常見的是按照不同的基本動作進行分區。例如,將活動區劃分為平衡區、投擲區、鉆爬區、攀登區等,也可根據季節的特點和活動的需要增加平衡區、綜合素質區等;還可按不同玩具分區如大型玩具區、手頭玩具區等;手頭玩具里又分球類區、棍類區、包類區等;球類區又可分為足球區、籃球區、乒乓球區等。
3.2.1區域設置的多少以及區域面積的大小,要根據本園活動場地的大小以及幼兒教師的人數恰當安排,以較容易實施管理和指導為宜。通常每個區域可安排一至兩名教師負責該區的活動。
3.2.2區域設置要考慮各區域之間活動性質的合理搭配。例如,既有運動量大的區域,也有活動量小的區域;既有發展幼兒上肢運動的區域,也有發展下肢運動的區域;既有練習基本動作的區域,也有發展綜合身體素質的區域;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可考慮既有室外活動的區域,也有室內活動的區域,以起到互相補充的作用。
3.2.3各區域要具有明顯的標志和確定的活動范圍,而且,各區域之間應保持一定的距離,以使區域的分布更為明顯。這既便于幼兒選擇區域,也便于幼兒在換區活動時作適當的身體調整。
3.2.4區域的設置一旦確定,在短時間內應保持相對的穩定性。幼兒活動一段時間以后,可以進行適當的調整,以不斷地適應幼兒活動與發展的需要。
3.3合理創設活動環境與投放活動材料
活動環境的創設與活動材料的投放是最為基礎的環節。它直接影響到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以及活動的質量。因此,需要十分認真地對待。
3.3.1在考慮本區特點的基礎之上,應盡可能提供種類多樣、數量充足的活動材料。例如,在投擲區內,要提供適合于投遠和投準兩大類活動的材料。用于投遠的沙包等材料在重量與大小上要有所不同。而用于投準的材料則應多種多樣,如用沙包擊打各種圖案的“靶子”,用各種小球撞擊前方豎立起來的物品,用小塑料圈或小繩圈套小物體,將球往不同高矮的網兜里投等等。此外,各區內應相應地提供多種多樣的輔助材料,供幼兒活動時自由選擇,以激發幼兒的探索意識,充分發揮幼兒的創新能力。如果能讓幼兒在活動的過程中親自參與活動材料的制作或活動環境的創設,對幼兒的發展則更具有價值。
3.3.2活動環境的創設與活動材料的投放應考慮到幼兒年齡、能力以及興趣的差異,要能吸引不同特點的幼兒參與活動。這樣才能滿足不同幼兒活動的需要。例如,鉆爬的障礙物可以有高有低,投準的“靶子”可以有大有小、有近有遠,攀登的設備可以有難有易等。
3.3.3活動材料的擺放與材料本身應盡量蘊含一定的游戲規則,以使幼兒在活動的過程中保持一定的秩序。例如,將平衡區中有關的活動材料相互連接起來,建構成一個圓形,可以使幼兒有秩序地進行循環式的練習。
3.4科學地組織與指導
在區域體育游戲中,教師組織工作的重點應放在活動前后的組織上以及活動常規的建立上。
3.4.1幫助幼兒做好身體的準備與放松。由于幼兒進入活動區活動時,情緒高漲,活動量較大,而且各活動區的活動內容又存在著較大的差別,因此,在幼兒參加區域活動之前,教師應幫助幼兒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尤其是活動一下上肢和下肢的關節。而在區域活動結束之前,教師應該帶領幼兒進行一些身體放松、整理的活動。要盡量避免幼兒無準備活動和無放松活動的情況,以維護他們身體的健康。
3.4.2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活動常規。建立良好的活動常規,有利于活動的順利開展,便于教師對幼兒的了解和對幼兒活動的觀察,并且,也有利于幼兒活動質量的提高。例如,幼兒進入區域時,首先與該區域的指導教師打招呼,問一聲“好”。這既培養幼兒有禮貌,又能使負責該區域的教師知道活動區域中又來了一個新朋友。同樣的道理,幼兒在出區域時,也應向教師打招呼。又如,在活動中,教師需要幫助幼兒建立起取放玩具的常規、換區域活動的常規、“大讓小、大帶小”的常規等?傊,教師要根據具體情況確定活動常規的基本內容,而在具體操作時,應該注意尊重幼兒意見,與幼兒共同商議并確定常規的具體內容,以便使常規真正被幼兒理解和接受。
由于區域體育活動是幼兒自主自愿的活動,因此,教師的指導工作應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給予必要的保護和幫助。幼兒在區域活動時,教師要認真觀察每一名幼兒的活動情況,注意他們活動時的安全,特別是對年齡較小、能力較弱的幼兒,應給以必要的保護和幫助。同時,教師對本區域中較容易出現安全問題的活動環境或活動材料應有清楚的認識,一方面要及時提醒幼兒注意安全,另一方面應隨時對幼兒加以保護。
其二,加強有目的的引導和幫助。教師在活動區域中進行指導時,應十分注意對幼兒活動過程的觀察。只有這樣,才有可能了解幼兒在活動中的需要,才有可能發現幼兒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及困難,才有可能進行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引導和幫助。教師在指導幼兒的過程中,要善于使用啟發方式的語言,給幼兒一個自己思考、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這樣才有助于幼兒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此外,為了使每個幼兒在區域體育活動的時間里盡可能參與多個區域的活動,教師還應該對在本區域中長時間活動的幼兒提出適當的建議,積極鼓勵幼兒到其他區域去活動。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