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11-06 10:01:45
導讀:民間游戲的內容豐富有趣,種類繁多,形式靈活,很多游戲不受場地、設備、人數、時間的限制,因此,教師可以把民間游戲靈活機動地貫穿于幼兒一日生活各環節中。教師應特別重視幼兒入園活動這一環節,因為入園活動是幼兒能否愉快地開始一天生活的關鍵。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個少數民族都有著自己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這成為少數民族地區幼兒教育的豐富資源。一般來說,民族文化教育有兩種形態,一種是非正規教育,也稱傳統教育,是指歷史上自發形成的一種內生式教育,包括民族幼兒家庭教育和民族幼兒社會教育,教育工作由長者、巫師等承擔,在具體的生活場景中開展教育活動,教育內容具有隨機性與靈活性的特點;另一種是正規教育,也稱現代教育,是指以民族托兒所、民族幼兒園為主的各種專門機構及社會組織對民族幼兒實施的啟蒙教育,有專職教師、正規教材以及固定的時間與場所。〔1〕這種正規形態的幼兒民族文化教育,一方面要增強幼兒的民族文化認同感,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另一方面也擔負著改善民族地區生產生活質量、促進民族地區現代化的重任。然而,在當前主流文化的話語霸權之下,正規形態的民族幼兒教育卻迷失了前行的方向,脫離了民族文化與民族生活的現實,忽略了自己的民族傳統文化,導致年輕一代文化疏離現象日益突出。換言之,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幼兒教育中普遍存在著“傳統”與“現代”斷裂的問題。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的幼兒教育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松桃苗族自治縣位于貴州省東北部,地處湘、黔、渝二省一市交界處。全縣面積3400平方公里,轄13個鎮15個鄉503個行政村,有65.3萬人口,其中苗族人口占總人口的43%,是一個以苗族為主,多民族雜居的地方。全縣現有學前教育機構23所,學前班245個,在園(班)幼兒11063人。這些學前教育機構的辦學條件參差不齊,但總體來說都不盡如人意。條件差的幼兒園甚至只有一間房屋和一些簡單的教育設備。教室內空間利用不足,環境布置缺乏童趣。幼兒園教育活動安排松散,隨意性較大,以集體授課為主要教學形式,以讀、寫、算能力的培養為主要任務。教學內容大多照搬固定教材,很少涉及本民族傳統文化。少數民族幼兒對本民族文化的一些了解基本來自祖輩以及生活環境的影響。
美國學者沃爾特(F.Waher)曾說,沒有接受本族文化教育的學生固然可能產生疏遠感和無根感,但缺少主流文化教育的學生將會失去許多經濟、政治和社會性的機會。意思是說,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幼兒教育中必須處理好“傳統”與“現代”及民族文化與主流文化之間的關系。因此,解決“傳統”與“現代”的斷裂問題是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幼兒教育必須直面的嚴峻挑戰。
民間游戲作為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幼兒有目的、有意識地通過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圍現實生活的社會性活動。這種社會性活動反映的主要是幼兒已經熟悉的、理解的、感興趣的、印象突出并有真正感情的生活體驗,因而有著獨特的教育價值。〔2-4〕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民間游戲在繼承中不斷創新,不斷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幼兒教育中架起了連接“傳統”與“現代”的橋梁。因此,合理地開發與利用民間游戲是實現少數民族地區幼兒教育中“傳統”與“現代”對接的重要策略。本文擬以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為例,分析少數民族地區幼兒園民間游戲開發與利用存在的問題及成因,探討少數民族地區幼兒園民間游戲開發與利用的策略。
一、少數民族地區幼兒園民間游戲開發與利用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1.存在的問題
(1)價值取向的偏頗。長期以來,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在推進現代化的進程中,對本民族傳統民間游戲在幼兒園教育中的價值認識不足,對開發利用民間游戲的重視不夠。根據筆者對貴州省松桃縣的調查,教師組織的游戲主要來自教材,近一半的教師對于本民族的民間游戲并不了解。甚至有些教師還認為,為了改變本地貧窮落后的現狀,根本沒有必要將本土文化引入日常教學中。在這些教師的觀念中,似乎只有舍棄傳統的本土文化才能實現現代化。同樣,家長對民間游戲也存在偏見。家長望子成龍心切,盼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走出大山,融入主流社會,因而熱心于對孩子進行特長培養,要求孩子參加各種特長興趣班的學習。價值取向的偏頗導致不少民族民間游戲瀕臨失傳。
(2)民族性與地方性的缺失。苗族社會的傳統教育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生產教育、風俗習慣教育和軍事教育。〔5〕我們在對松桃縣城以及鄉鎮幾所幼兒園的走訪中發現,幼兒園教育中存在著游戲內容不適宜當地文化和民族傳統,與現代文明成果分離的現象。幼兒玩“過家家”時用的娃娃是金發碧眼的洋娃娃,而不是苗族的民族娃娃;幼兒玩“小舞臺”游戲時穿的是各種各樣的“公主裙”、“王子服”,而不是苗族人民自己的“旗幟服”;幼兒演奏“小鼓咚咚”時用的是西洋樂隊里的小鼓,而不是苗族人民千百年來用以表現自豪與喜悅的八面鼓……總之,在這些苗族幼兒園的游戲里幾乎看不到苗族傳統文化的影子。民族性與地方性的缺失導致少數民族地區幼兒教育愈來愈遠離本民族文化生活的現實。
(3)幼兒主體性的喪失。筆者在考察中發現,大部分教師組織幼兒游戲時幾乎都是一種程序:首先介紹游戲規則,接著帶領幼兒一起開展游戲,最后讓幼兒自己進行游戲,或者分組進行比賽。整個游戲過程幾乎都是以教師為中心,幼兒一步一步按照教師的指示在活動,幼兒很少有自己思考、相互交流的機會。幼兒在游戲中的主體性幾乎完全喪失,只是跟著教師的步調在活動。
2.問題的成因
(1)教育基礎薄弱。松桃縣教育基礎相對薄弱,當地政府對幼兒教育投入不足,大多數幼兒園往往只有幾間教室,沒有必要的活動設施。在農村,幼兒園往往只有一間教室,所以農村幼兒園往往被稱為幼兒班,不足小學入學年齡的幼兒共處一班。在這些農村幼兒園里,教室十分簡陋,沒有必要的活動設施,桌椅板凳通常由幼兒自己從家里帶來。很多農村地區甚至連幼兒班也沒有,幼兒的學前教育由附屬在村級小學的一年制學前班完成。更有甚者,不少農村小學連附設的學前班也沒有,學前兒童與小學一年級學生同班上課,被稱為“跟讀生”。當地有一個大平鄉,那里幾乎沒有正規的學前教育機構,在鄉里唯一的小學里有一間很大的教室,教室里密密麻麻擠滿了3~6歲年齡不等的幼兒。教室里沒有活動區角,也沒有圖書和游戲材料。教師的任務僅僅是看好幼兒,教他們學寫簡單的字以及唱幾首老掉牙的歌。教育基礎薄弱使少數民族地區幼兒園缺乏民間游戲開發與利用的條件。
(2)教育理念滯后。少數民族地區的幼兒文化教育應體現多元性與本土性并重的原則,既要考慮文化的本土性,重視教育在傳承文化中的作用,又要考慮時代發展對幼兒的要求,把這些教育內容融入到既具有時代氣息又具有傳統民族文化特色的幼兒民族文化教育活動中。然而,從松桃縣第一所正規幼兒園——實驗幼兒園開辦到如今的20多年時間里,松桃縣從未有過一套既反映最新課程理念又能針對本地幼教特點、適應本地文化的幼兒園課程體系。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幾乎都是照搬教材。在這樣的教育理念下,自然沒有民間游戲的立足之地。
(3)師資隊伍素質不高。在松桃縣城里的幼兒園,教師雖然經過正規學前教育培訓畢業上崗,但工作以后接受繼續教育的機會非常有限,難以獲得持續的專業發展。農村的情況更加糟糕,幾乎沒有合格的幼兒園教師。由于農村幼兒園教師的待遇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工資低,又缺乏保障,所以正式幼兒師范院校畢業生都不愿意到農村幼兒園任教,農村幼兒園只能聘用從小學分流的教師,或者聘請初、高中畢業生擔任教師。教師隊伍素質不高,缺乏課程開發的意識和能力,這是少數民族地區幼兒園民間游戲開發與利用的最大障礙。
二、少數民族地區幼兒園民間游戲開發與利用的策略
1.提高認識,更新觀念
少數民族地區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應在思想上對開展民族民間游戲引起足夠重視,增加學前教育經費的投入,利用有限條件為民間游戲開發與利用提供便利。比如注重師資隊伍建設,定期對幼兒園教師進行系統培訓,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素養,增強教師課程開發的意識和能力,樹立“尊重民族多元、強化民族認同、形成國家一體”的基本理念,〔6〕尤其要從思想上糾正教師對民間游戲的錯誤觀念。同時,在當地教育行政部門和教研機構的引導和大力支持下,部分幼兒園可以將民間游戲作為特色課程加以開發和利用。
2.創設民間游戲環境
為了使少數民族地區幼兒園更好地開發和利用民間游戲資源,教育行政部門、教研機構和幼兒園都應努力創造必要的條件。尤其是物質環境,它是開展民間游戲必要的引發和支持條件,主要包括游戲的時間、場地、玩具材料等。在美工區可以增加泥塑、剪紙、編織、棒針十字繡、蠟染等材料。這些美工活動可以培養幼兒的細心和耐心,同時也可以激勵幼兒大膽實踐,積極創新。在音樂表演區可以投放彩綢、綢扇、民間八面鼓、民間表演頭飾、服裝等。幼兒穿上本民族的漂亮服裝,敲著八面鼓,載歌載舞,感受著優美的韻律和富有變化的節奏,體驗著苗族民間藝術的美,可以增強幼兒的民族自豪感,陶冶幼兒的情操。在體育區可以投放高蹺、沙包、皮筋、跳繩等,使幼兒在快樂游戲中增強體質。此外,幼兒園還可以建立民間游戲玩具展示區,在展示區里擺放一些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玩具材料,這樣既可以方便幼兒認識民間游戲,又可以方便幼兒取用,自由開展游戲活動。
3.凸顯民間游戲的民族性與地方性
經典、傳統的民間游戲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都有各自的民間游戲,反映了民族傳統文化和地方文化的精髓。如松桃苗族自治縣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古色古香,民風淳樸。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這里的苗族人民在服飾、節慶、婚嫁、喪葬、娛樂、禮節、禁忌、飲食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幼兒園開展民間游戲,理應體現、利用和開發這些文化資源,凸顯民間游戲的民族性與地方性。
“七月七”是苗族傳統鼓會,每年農歷的七月初七,苗族人民便穿戴一新,歡聚鼓場,擊節敲鼓,翩翩起舞,縱情歡樂。幼兒園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到鼓會上體驗傳統節日氣氛,了解苗族傳統鼓會的內容和精湛的擊鼓技巧。然后教師可以在幼兒園中創設環境,引導幼兒玩“鼓會”的游戲,讓幼兒在“鼓會”游戲中學習人們的語言、擊鼓動作、交流方式,體驗苗族人民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精神。幼兒園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在角色游戲中欣賞、品嘗、親手制作自己家鄉的美味食物,引導幼兒在表演游戲中了解本民族豐富的民族歌舞文化,感受本民族藝術的美。
4.民間游戲的繼承與創新
在當今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少數民族地區的幼兒教育既要繼承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又要善于吸收其他民族尤其是現代文化的先進內容,而不能固守“傳統”,更不能固步自封,這樣才能使民族傳統文化不斷煥發生命的活力,不斷發揚光大。苗族是一個相對封閉的民族,這雖然使苗族傳統文化相對完好地保留下來,但在外來文化的強大沖擊下顯得缺乏抵抗力與適應力。如在松桃縣,一些幼兒園為了趕上時代的“教育步伐”,一味地追求“現代”教育,幾乎摒棄了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但同時又無法真正感受和適應“現代”教育的影響,最終迷失了前進的方向。
由此可見,在少數民族地區幼兒園民間游戲的開發與利用上,必須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比如軍事教育是苗族傳統教育的重要內容,角斗、騎射、刀劍、武術等傳統教育在苗族社會中極為普遍。幼兒園在體育游戲中引入這些傳統的民間文化,有利于幼兒體驗苗族人民堅韌不拔和機智勇敢的民族精神,但如果一成不變地將這些文化引入游戲中,則很可能強化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因此,幼兒園在組織這類游戲時,應對其進行教育性改造,在吸收和保留其堅韌不拔、機智勇敢的民族精神內核的基礎上,注入和諧、合作、公正、競爭的時代理念。
5.在幼兒一日生活各環節中有機融入民間游戲
民間游戲的內容豐富有趣,種類繁多,形式靈活,很多游戲不受場地、設備、人數、時間的限制,因此,教師可以把民間游戲靈活機動地貫穿于幼兒一日生活各環節中。〔7〕教師應特別重視幼兒入園活動這一環節,因為入園活動是幼兒能否愉快地開始一天生活的關鍵。在營造溫馨環境的同時,為幼兒準備一些發展小肌肉或手眼協調能力的民間游戲,如“七巧板”、“抓籽”等,可以使幼兒獲得愉悅的體驗。在餐前活動時,教師可以提供多種小肌肉群游戲,如“大拇哥”、“拍手歌”、“玩叉繩”等,供幼兒選擇,使幼兒帶著愉快的心情進餐。幼兒離園也是一日活動中的關鍵環節,這時幼兒情緒不太穩定,教師容易顧此失彼。教師可以為幼兒提供“彈蠶豆”、“煙盒三角塊”、“拍手游戲”等,避免幼兒因無所事事而煩躁不安。可見,在一日生活各環節中有機融入民間游戲,不僅能使一日生活各個環節自然過渡,而且能充分發揮民間游戲獨特的教育價值,不失為開發與利用民間游戲的一個好選擇。
參考文獻:
〔1〕丁湘.淺釋民族幼兒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1997,(4).
〔2〕劉玉麗.民間游戲的特色〔J〕.幼兒教育,1993,(5).
〔3〕尤彩霞.讓民間游戲豐富孩子的生活〔J〕.幼兒教育,1992,(Z1).
〔4〕藍厚瑜.讓民間游戲重現光彩〔J〕.幼兒教育,1997,(9).
〔5〕羅廷華,余島.貴州省苗族教育〔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9.
〔6〕左瑞勇.美國幼兒園的多元文化教育及其啟示〔J〕.幼兒教育,2006,(9).
〔7〕蔡迎旗.重視幼兒的民族文化教育〔J〕.幼兒教育,2001,(12).
來源:《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07.11
重慶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院 左瑞勇 張婧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