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09-11-03 09:15:18
1.計劃免疫流動兒童的定義
迮文遠編著的《計劃免疫學》對計劃免疫流動兒童定義,是指“戶口不在居住地,或戶口在本地而人在外地居住時間在3個月以上兒童[1]”。本地將流動兒童的標準定為“凡外區縣流入本地區但離開戶口所在鄉鎮或出區境的兒童”,居住時間4個月以下的為短期流動,4個月以上的為長期流動。
2.現狀
2.1部分家長對計劃免疫工作的意義認識不足我縣計劃免疫自20世紀80年代開展以來,對控制相應傳染病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用疫苗可預防的白喉、脊髓灰質炎已先后基本消滅或控制,麻疹、百日咳、流腦等傳染病年發病率由20紀60年代的600.03/10萬降到1/10萬以下。但由于受文化水平、生活條件等有關因素的影響,部分家長對此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有些家長只知道有病看病,而不知道無病預防。特別是流動兒童的家長多數忙于打工、經商、掙錢,對于孩子防病保健意識淡薄,從而導致了部分流動兒童漏建卡、漏接種現象發生。2004年4月調查我縣城區及部分鄉鎮的1999年4月1日~2004年3月31日出生的267名流動兒童,建卡167人,建卡率62.5%,建證139人,建證率52.1%,有效接種131人,有效接種率49.1%。
2.2宣傳工作不到位和方法欠完善當今的家庭多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子女非常疼愛,這對計劃免疫工作帶來有利條件,目前的計劃免疫宣傳對當地戶口的兒童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因流動兒童家長的職業比較繁雜,大多無固定住所,或居住條件差,無法看到電視和收聽廣播的宣傳,所以常規的宣傳方式存在不到位的現象。
2.3超生人員存在恐懼心理有些家長不顧有關計劃生育的政策規定,多在懷孕后離家出走,他們不僅居住分散,且經常更換居住地點,東藏西躲,孩子出生后不愿被外人知道,普遍存在恐懼心理,致使流動兒童數難以摸清,服務難到位,宣傳工作難以見效。
2.4工作人員缺乏工作責任心由于基層衛生組織經費嚴重不足,報酬問題得不到落實,很難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有些從事計劃免疫工作人員缺乏社會責任感和工作積極性,使一部分流動兒童未能及時建卡和免疫接種。
3.對策
流動人口是商品經濟體制的必然產物,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工業化、城市化建設快速發展,生產的社會化、集團化程度越來越高,勞動力出現過剩。特別是農村耕地的減少,農業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一大批剩余勞動力紛紛走出家園尋找就業門路。于是跨地區、跨行業的各種勞動、商務應運而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人口流動。在這規模宏大的流動人潮中,也夾雜著不少兒童,成為計劃免疫的流動兒童,據有關部門的分析,人口大流動將是我國今后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一種必然的社會現象,管理好流動兒童既是歷史的要求,也是現實的需要。
3.1領導重視,狠抓落實每年應將流動兒童計劃免疫管理納入年初工作計劃,年終考核指標。從行政上、業務上狠抓落實,促使各鄉鎮衛生院積極主動,想方設法采取各種措施搜索流動兒童,減少免疫空白點。
3.2執行法律法規,加強管理要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疫苗流動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中的有關規定,憑計劃免疫接種證入托、入學制度,依法加強轄區內管理。
3.3建立健全流動人口管理制度與工商、公安、計劃生育、交通等有關部門密切配合,發揮流動人口管理部門職責。特別是大型土地招工或勞動輸出,必須經過流動人口管理部門注冊登記。
3.4開設常年計劃免疫接種門診隨時進行補卡、補種,在流動人口較多,兒童流動頻繁的集鎮、城鄉結合部門開設學年計劃免疫接種門診,對流動兒童做到隨到隨建卡、及時接種。
3.5建立橫向網絡各縣、各鄉鎮之間建立計劃免疫橫向網絡,對流動兒童一旦發現,及時建卡和轉卡、補種,并統一計劃免疫轉卡單,互通信息及時聯系,像傳染病疫情報告一樣建立制度。
3.6廣泛宣傳,普及免疫知識根據流動人口的特點,有針對性進行宣傳,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宣傳單、標語、接種證等多種形式,多方位的反復開展計劃免疫知識的宣傳教育,僅兒童家長主動到衛生部門登記造冊免疫接種,由現在的被動搜索變為主動上門要求免疫服務。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