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09-09-18 15:19:58
新中國成立那年我剛滿六周歲,今年六十六歲。從懂事起,我就伴隨祖國著著實實地走過整整一個甲子。六十年來,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祖國發展給我們家帶來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
我家住在皖南水鄉一個偏遠的農村,離縣城十多公里。解放前,那里十年九災,不是洪澇就是干旱,農民生活非常苦,住房條件更差。解放前夕,我家有父母、哥哥和我四口人,草屋三間。
泥墻稻草屋。
1949年解放初,哥哥結婚生子,家里六口人。土改時我家化為中農,分到了17畝多田,還養了一頭耕牛。收成漸好,日子好過多了。所以我們家很快蓋起了六間草屋。前三間后三間,兩邊各有一間廂房,中間是個天井,號稱八間草屋。屋頂蓋的是稻草,并用草繩網罩住。每逢刮大風,父親和哥哥就爬上屋頂,用木板,樹干和石塊把稻草壓住;墻壁是在麻桿和高粱桿上纏繞著粗粗的稻草繩(當地叫稻草筋),插在泥土堆成的墻腳上,然后在里、外用泥漿糊抹平。為了防雨防風,再在墻外面掛上稻草簾,并用竹條固定好。灶臺是用土坯壘起來的,煮飯做菜都是燒稻草,晚上點的是煤油燈。廁所是用三根毛竹叉開,再在外圍掛上稻草簾子,里面挖個大坑再擔上木板。屋里的地坪是用粘土夯實拍平的,掃地時塵土飛揚。吃水是在水塘里擔水。由于1954年遭水災,不久又遇三年自然災害,我們家的日子過的很艱難,所以這幾間草屋一直住了十多年。
土坯墻瓦屋。
上世紀六十年代,由于安徽第一次實行責任田,農村形勢逐漸好轉。這時,我已參軍,我們家又添丁進口,增加到八口人了。所以就拆掉老屋,蓋起了三間大瓦房。屋高房大,中間堂屋足有三十多平米,上面鋪樓板;兩邊各隔兩間,實際是五間加一間灶屋。不久大侄子結婚又蓋了三間.墻壁都是用土坯砌成的,結實多了。
磚墻樓房。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國家進入飛速發展的快車道,我們家的住房也發生很大變化。九十年代初,父母和哥哥已先后逝世,孩子們大都工作了。老家的土墻瓦房變成了磚混結構的兩層樓房,上下各兩間,水泥鋼筋澆注的樓板,內外墻和地坪也都是水泥抹平的。單獨的廚房和廁所。而且打了水井,安裝了自來水、電燈、電話和有線電視;并且使用電飯鍋和液化氣燒飯做菜了,門前還種植了景觀樹和果樹,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現在,這座樓房是我近八旬的嫂子和近六旬的大侄兒居住。我和后輩們也只是在探親祭祖時在此休閑。
高檔套房聯排別墅。
上世紀末本世紀初,我們家的后輩們陸陸續續進城工作,并先后結婚成家。四個子侄輩、四個侄孫輩,分別在縣、市、省城和北京、上海等地,購置了成套商品房,住進了高擋住宅區,進行了豪華裝修,人均住房面積四五十平米。其中三侄孫和侄孫女還住進了三層聯排別墅,還有前后院和地下室。每個小家庭家用電器應有盡有,有的還買了手提電腦和小汽車。這和解放前相比,真是天壤之別。只可惜,我的父母和哥哥沒有看到子孫后代如今的幸福生活。不過我想,他們如果在天有靈,一定會含笑九泉,一定會感謝我們的黨和國家。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