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09-09-17 10:23:00
“就近入學”政策帶熱學區房,學區房帶熱當地樓市,這已是各方心照不宣的一條價值鏈,在這場利益博弈中,究竟是誰捧熱了學區房?
主角當然是對學區房愛也多多、恨也多多的家長。他們對學區房的延續性需求推高了房價,而房價升高又使購房者得利。“家長實際上是雙重投資,一是對孩子的教育投資,二是房產投資。學區房價格雖高,但仍有人愿意買,因為家長知道我選擇了這套學區房,孩子5年后畢業,我再轉手出去還會有別的家長出高價買,房價只會越推越高。這個預期反過來又拉漲了學區房。”熊丙奇分析道。人們普遍看好學區房的前景,一位家長在籬笆網上留言,“別看花的價錢大,其實也是投資。買個好點的將來轉手賣出去,不虧的。”
房產商和中介對學區房價提升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從房地產業內人士處了解到,目前的樓盤營銷中,“學區房”風頭遠遠蓋過之前大受追捧的“軌道房”,“對口名校”的吸引力使家長愿意忽略地段,配套設施,交通便利等方面的缺陷,承受高于市場價的房價。趙國雯直言,“學區房就是開發商提出的一個概念,一個廣告賣點。”而在二手市場,學區房的活力更明顯。一位專做學區房生意的中介坦言,“學區房快進快出,需求是不斷的,一個好的小學可以養活周邊十幾家中介。”名校周邊中介遍地開花已是普遍現象。
目睹學區房熱潮不退,不少專業投資客蠢蠢欲動。易居房地產研究院部長楊紅旭談到,“學區房有些人買來掛戶,有些人買來炒,家長一般是教育兼投資,也有專業投資客‘入局’。學區房投資回報率高,升值空間大,租金也比較高,吸引了不少‘炒手’。短線炒房者比有需求購買學區房的家長對市場影響更大,畢竟家長等孩子畢業才拋售,炒家一轉手就把房價往上推了一個臺階。”
學區劃分幾乎每年都有變化,這也讓一些好學校附近的非學區房具備了升值潛力。不少買房者如此安慰自己:“雖然我現在買不到學區房,誰知道等咱孩子念書時這學區是怎么劃分的?說不定風水輪流轉,到時候真的就輪到這一片了……”因此,學區房周邊房源雖然不如學區房搶手,但同樣能吸引了不少退而求其次的“碰運氣”買家。
既然學區房如此熱銷,一些地方政府就希望借此帶動一些區域發展,緩解市中心人口壓力。例如北京市政府在開發區招商引資或者大規模新城建設時,會以教育作為一項吸引政策;而南京市政府則鼓勵名校到一些新樓盤周邊開分校。
在各方共同作用下,學區房價推升到一個畸形的高度。這種情形下,是否會出現或是應出現外力抑制?
許多被學區房的高價摒之門外的家長期待教育部門出臺政策抑制學區房現象,保證教育資源配置的公平性,而趙國雯認為這不是教育部門所能左右的,“教育部門無法抑制高價學區房這種社會現象,因為我們既無法限制家長‘逐校而居’,也不可能壓低學區房的市場價。我們只能動員家長不為擇校而購房,現在公辦學校進步很大,完全可以提供好的教育。”
熊丙奇也認為,單純限制家長遷徙,抑制學區房價既不具可行性也不具合理性,只是揚湯止沸,學區房現象根本原因在于各校辦學質量尚未同步,他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之所以存在學區房的概念,主要在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各中小學辦學質量存在嚴重差異,政府出臺的嚴禁擇校、就近入學的義務教育政策,在中小學辦學質量存在巨大差異的現實面前失效。”因此真正釜底抽薪的措施是政府部門應推進教育資源均衡化,“學區房現象首先是一個教育資源配置的問題,另外,它會導致一個畸形的房產市場,因為學區房的存在會帶動當地的房價升高,而房價本身也是一個民生問題。因此學區房牽涉到的兩個問題:推進教育資源均衡化和抑制房地產市場過熱,都有賴政府各個職能部門協調統籌。”而他也坦言,并非所有政府部門都愿意看到樓市回落,學區房價格下調勢必影響整個房地產市場,背后有許多利益因素,因此不是所有政府部門都有動力均衡教育資源。“均衡教育資源是多方利益的博弈。”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