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8-20 22:33:11
導讀:要讓幼兒懂得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之一,人們按照自然生態規律,能改造、優化生態環境為人類造福;了解人類及其他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懂得珍惜、保護自然,保持生物種類、數量的相對穩定,學習防止環境污染的常識。
吳江市梅堰實小幼兒園:張麗紅
《綱要》特別強調環境教育,強調環境在促進幼兒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強調兒童是社會環境中的一分子,愛主動探索周圍環境,而非被動的學習者。同時周邊的社會生態環境也為兒童提供了潛在的發展機會并對其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它來自家庭、幼兒園、社區等各個方面。在工作中,我們通過反復學習《綱要》,現結合工作中的實際,試談一些在幼兒園實施生態教育的粗淺看法。
一、生態教育的內容
1、認識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
要讓幼兒懂得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之一,人們按照自然生態規律,能改造、優化生態環境為人類造福;了解人類及其他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懂得珍惜、保護自然,保持生物種類、數量的相對穩定,學習防止環境污染的常識。
2、環境道德美的教育
將保護環境、不受污染、生態平衡免遭破壞,熱愛大自然,愛護益鳥、益獸、益蟲等社會公德納入幼兒園的品德教育中,并充分利用環境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激起幼兒最真的靈性,對生活的熱愛,以美陶冶情操。
二、家庭、幼兒園的生態教育
1、利用家長資源,讓幼兒自主學習
在幼兒園教育中,家長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一方。充分利用家長資源,關鍵在于讓家長明確幼兒園的教育內容及目的,理解、支持幼兒園的工作,積極主動參與幼兒園的教育,共同為促進孩子的發展而努力。在“我是環保小衛士”活動中,我們請家長和孩子一起查看,搜集一些有關酸雨、空氣污染、水污染和沙塵風暴等方面的環保資料。為此,家長也動用了各種手段,有的查閱書籍,有的上網查詢,并請他們多利用時間和孩子交流并討論:海水怎么會變臟了?垃圾是怎么分類的……從幼兒生活經驗出發,幫助幼兒了解和感受自然、環境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活動中既增強了孩子與父母的關系,也初步培養了他們保護環境的意識。家長們紛紛說,在活動中,受到教育的不僅是孩子,還有他們自己。
2、讓幼兒在活動中主動獲得知識
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對感興趣的事物,學習積極性較高。有一次戶外活動時,丁鑫在墻角發現了一只小蝸牛,他高興地叫起來“老師,有小蝸牛”。這一喊,讓小朋友的注意力一下子都轉移了過去,我有些懊惱,不過轉而一想,現在《綱要》中所提出的一些新教育思想不就要從幼兒感興趣的事物現象出發,從而引發幼兒的自主學習嗎?于是我不動聲色的讓其他幼兒也去找找哪里有蝸牛。苗苗很快在潮濕的墻角找到了好幾只,看到壯壯在草地上什么也沒找到,她就告訴壯壯花壇旁邊有許多蝸牛,兩人跑到花壇邊,結果只找到幾個空殼。苗苗根據自己的經驗,認定花壇里有蝸牛,壯壯望望苗苗和濕漉漉的蝸牛,看看自己手上的干殼殼,說“花壇沒澆水,蝸牛中都干死了”。在這個過程中,壯壯原來不知道蝸牛生活在什么地方,苗苗雖然知道哪個地方有蝸牛卻沒有將蝸牛與環境聯系起來。兩個人在共同尋找和相互交流的過程中才發現了蝸牛和潮濕的關系。得知了這一經驗,他們很激動,我又引導他們去尋找別的地方。由于情緒被調動了,他們雖然有的對蝸牛不怎么喜歡,但也能較投入地進行認知活動。這次活動,使孩子愉快、積極地認識了他們生活中常見的小蝸牛,對蝸牛的認識也產生了較濃的興趣,觀察力,語言表達力得到了較好的發展,試想,如果按部就班地介紹,效果又會怎樣呢?
3、在各學科中滲透生態教育
在幼兒園教學中,各學科之間不是相互孤立的,我們應努力鉆研生態知識,把生態教育滲透在各學科教育中。語言活動中,可通過講故事等形式,告訴幼兒有關動、植物的知識,讓他們明白愛護生態環境的道理。科學活動中,我們可向幼兒講解自然界中的動植物與其生存環境及和人類的相互關系,強調人類對它們的關心、愛護態度。讓孩子意識到自然界是各種有生命物質的家,誰也少不了誰。同時,讓孩子初步萌發維護生態平衡的意識。美術活動中,可讓小朋友利用廢物制作各種有趣的玩具,使孩子明白“廢物不廢”“變廢為寶”的道理。
4、發揮環境的專項生態教育活動
我園的科學發現室,實驗內容較豐富。如:“水的變化”讓幼兒通過親身活動了解水的三態變化。“奇妙的宇宙”、“鹽又回來了”、“重要的人體器官”等,幼兒在操作中不斷汲取新的知識。同時,在種植園地、飼養角,讓小朋友協同老師種植一些蔬菜、花、樹;飼養一些魚、鳥等動植物,幫助幼兒進一步了解樹木、花卉等植物優化生態環境的作用,明白草、木、魚、蟲和睦相處的重要性,對生態環境有一定認識。
生態教育與幼兒園的影響密不可分。幼兒園應努力使環境綠化、凈化、美化,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美好的生態教育。
5、注重日常生活的生態啟蒙教育
在幼兒的日常生活環節中,也蘊含著生態教育的內容。“處處留心皆學問”我們善于抓住各種機會向幼兒進行隨機教育,將生態啟蒙滲透進日常生活和活動中。如;教育孩子不浪費水;介紹水的來源及沙漠地區缺水的情況;游戲時教育孩子愛護環境,學會整理,能和同伴分享玩具,明確自己與周圍環境及與同伴的依存關系,做到關心別人,樂于幫人,和睦相處。
三、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發展幼兒良好的社會品質
兒童是社會生態環境的一分子,教育要培養、造就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必須走向社會、融入社會。我們可利用的社會資源有:
1、自然環境資源。農村美麗的田野、碧綠的草地、茂密的樹林是我們極好利用的教育資源。結合一系列活動,可組織幼兒觀看田野的四季變化,到草地上野炊,在茂密的樹林中靜靜聆聽鳥兒的鳴叫、蟲兒低語和風兒歡笑,同時也可開展遠足活動,或恰當引導孩子參加一些農忙期間的勞作活動,不僅能培養幼兒的耐力素質,而且能培養孩子愛勞動的品質及對勞動人民的崇敬之情,養成珍惜糧食的好習慣。
2、最可愛的人。我園都是清一色的女同志,柔美有余,陽剛不足。為培養孩子的堅毅品質,我們主動和交警中隊聯系,讓幼兒觀看交警叔叔的操練,交警同志也參與了幼兒園的一系列活動,如:升旗儀式、郊游等等。活動中,交警同志高超的武打技術使孩子們大開眼界。在教學中,我們也注重滲透這種英雄主義文化。尤其在節日生活里,交警叔叔不休息、堅守崗位,默默為大家服務的敬業精神,使孩子更加萌發了對他們的熱愛,初步懂得生活的含義:生活中不能只顧自己,得想著別人,要學著付出。還初步培養了孩子的責任意識。
3、工業特色。蘇州自古人杰地靈,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美譽。而位于吳江的盛澤更以“絲綢之都”而遠近聞名。利用這一有利條件,我們開展了“美麗的絲綢”系列活動。先帶孩子參觀附近的養蠶戶,并在活動室也開辟一角,飼養蠶寶寶,讓孩子每天給它帶桑葉,觀察它的蛻變,及吐絲、結繭的過程。這不僅讓孩子在活動中養成了堅持的品質,更讓他們在對蠶的了解中樹立起了愛心。后來,我們還帶孩子去參觀了將絲織成布的絲織廠(老式綢機)和現代化的噴氣、噴水車間,孩子們興趣盎然的東瞧西看,時不時地感嘆著。兩種不同的工業對比,使他們對高科技表現出極大好奇心。通過活動,孩子們了解了絲綢是從中國古代就起源的,發展至今,依然是中國的一大特色。感受到家鄉變化的孩子,激起了愛家鄉和愛科學的興趣,為是中國人而自豪。
4、典型的社會事件。如:“美軍攻打伊拉克”和現下流行的“非典型性肺炎”等。教師要善于發現、捕捉孩子的興趣點,并抓住其興趣點生成和深化教育,有效地培養起孩子的社會意識和社會責任。生長在和平年代的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戰爭,美國對伊拉克發動的戰爭,讓孩子們真真切切地感受了一回戰爭的殘酷,他們都說“打仗時,那些人流了好多血,還有人死掉了,真可怕。”有的說“有些孩子很可憐,在哭。”邊說邊皺眉頭,神色凝重,不用多說什么,他們已經知道了戰爭的可怕。四月“非典”流行并猖獗之際,我們和孩子討論關于“非典”的知識,交流一些看法。同時向他們宣傳一些衛生知識,告訴他們“非典”并不可怕,只要團結、有愛,人類就什么困難都能戰勝。期間白衣天使的真情感人事跡也震撼了孩子,他們感動了、無言了!
事實證明,充分利用豐富的社會資源,可以使孩子關心生活、關注社會,并能輕松愉快地融入社會生活,激起初步的愛社會、愛自然、愛祖國和愛和平的美好情感。
因此,《綱要》大力提倡環境教育是非常有現實針對性和長遠發展意義的,我們的幼兒教育不僅要關注那些有目的性的學科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促進幼兒的身心發展,為其提供優厚的物質與精神環境,并協助兒童主動地觀察甚或管理周圍的環境活動,推動幼兒素質教育。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