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8-19 14:44:01
導讀:藝術品市場與其他市場最本質的不同就是它流通的是藝術品,我們通常所說“藝術是無價的”,實際上藝術品在市場中的有限的經濟價值背后是包含著無限的藝術價值與史料價值的。
觀音堂文化大道創建于2005年,作為地方政府支持的國內首家專業性、具有絕對領先地位的畫廊集中經營地。在業內被譽為是中國最具規模、最規范的“中國第一條畫廊街”。接著在創建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先后被北京市朝陽區政府、北京市政府掛牌為“朝陽區特色街區”、“北京市特色街區”、“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匯聚區”等殊榮。觀音堂畫廊街于2006年6月18日正式開街,和之前其它以自發形式形成的藝術區不同的是,觀音堂畫廊街是第一個以經營中國當代藝術品為明確市場定位的藝術聚集區,被業界譽為“中國第一條畫廊街”。2008年金融風暴幾乎席卷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與資本有關的所有市場甚至是人們的日常生活都受到了影響。與資本、投資密不可分的藝術市場更是不可避免。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中國的藝術市場也遭遇到嚴酷的生存挑戰,被資本炒得火熱的當代藝術市場一下子安靜了許多,讓專注于其中的藝術家與批評家有時間思考藝術本身的問題,在新的環境里,藝術的自律是否會讓藝術在新環境中發生轉向?是“嚴冬”的開始,還是機遇的來臨?本刊專訪了有“中國第一條畫廊街”之稱的觀音堂文化大道的總經理王草先生。以下是他對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獨特見解,相信通過他的專業分析和預測,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和把握當下的藝術品市場。(《時代人物》)
王草先生認為:中國的現代藝術品市場從文革以后算起,歷經近三十年的風風雨雨,成績大家有目共睹。自1993年有了藝術品拍賣以來,從之前私下的,店面式的交易為主的市場逐漸轉入公開的,以拍賣業為主體的格局,我們暫且不論這之間的優劣以及存在的一些弊病,可以說中國藝術品的發展是一直趨向于繁榮的,從而伴隨著整個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繁榮。
然而這十幾年的繁榮實際上是建立在中國經濟的高度開放、高度發展的前提之下。今年開始由美國引起的金融風暴影響全球,也勢必波及中國。那么,當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衰退的形勢下不能夠保持過去十幾年迅猛發展的態勢之時,中國的藝術品市場是否會因此衰落?
我想對這個問題誰都沒有充分的理由說絕對的是或者不是,因為市場本身就充滿了種種不確定性。但是我想在這里說明一些市場中可以確定的方面,其中的幾點完全有理由使我們相信中國的藝術品市場可能在短期的調整之后繼續繁榮,甚至克服過去的弊病。
首先,藝術品市場與其他市場最本質的不同就是它流通的是藝術品,我們通常所說“藝術是無價的”,實際上藝術品在市場中的有限的經濟價值背后是包含著無限的藝術價值與史料價值的。而后兩者指的就是藝術、文化。所以藝術市場在本質上是從屬于精神領域的市場,是精神需求在物質上的一種奇妙的體現。因此具有比其他市場更高一層的目的與責任,即傳播藝術,傳播文化。而通常的社會,尤其是經濟上政治上的不穩定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文化的傳播,而且這種傳播帶有自發性,這種自發性使得這時候的文化傳播更扎實,更有效。因為這實際上是人的心態的反映:當人們對物質無所追求或者產生絕望的時候,反而會寄托于精神性的需求,而藝術恰恰是精神領域的最高產物,同時也是最容易接觸的。當這種心態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自然促進了文化的繁榮以及更進一步的傳播。我們之所以稱“亂世是文化的興盛期”我覺得至少和這種現象有關。比如中國的魏晉南北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思想高度開放的時代,又比如2003年的非典,當人們的生命得到威脅的時候,很多人的觀念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從原來追求物質的數字變化,逐漸轉為對精神領域的需求,所以03年的藝術品市場并沒有因此中斷,而且孕育著04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的迅猛攀升,導致了之后的中國藝術品市場達到在文革以后發展的最高點。再比如二戰時期,西方的拍賣市場雖然因為戰爭被迫中斷,而藝術品在私下的流通極其興盛,戰爭一結束,蘇富比的營業額遠遠超過戰爭以前的。我想更何況對于今天來說,只是經濟上受到一點波動,而政治上又十分穩定,這種狀況實際上要比所謂的亂世更適合文化的傳播。藝術市場作為文化傳播的媒介也有機會發揮出它真正的作用。
當然,藝術品市場畢竟也是市場的一種。它也具有市場的種種特性,而其中最重要的作為是否繁榮的標志,我認為就是流通性。因為藝術市場中的流通物——藝術品是有別于股票、房產、汽車等其他市場中的流通物的。每一件藝術品都有它獨立的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的,每一件藝術品都是不可再生與不可復制的。所以只要有好的藝術品不斷在市場中出現,或者說只要藝術品市場保證了它的流通性,那么金融狀況的好環和藝術品市場的繁榮與否是不能夠畫等號的。
對于買方市場來說,目前中國的藝術品市場在整個經濟市場中所占的份額極小,而且其中絕大部分是其他市場中的閑錢。另外,中國的現代藝術品市場雖然迅猛發展,但與西方的幾百年來的傳統相比可以說是年輕市場,藝術品的價格也同樣處在起步階段。現在西方發達國家一年的藝術品成交額大約是2000億美元,而中國只有200多億人民幣,一個可以被壟斷的市場實際上是畸形的。從200億發展到2000億,藝術品的總量是不變的,只有通過價值的提升才能改變為無法被壟斷的健康的藝術品市場。比如現在一件可以代表清代中期最高書法水平的,乾隆時期的大臣劉墉的書法作品只有幾萬元,今天中國城市的普通中產家庭都有能力收藏。所以擁有藝術品購買力的人永遠都存在,而是否購買藝術品實際上取決于這些人的觀念。假如金融危機使得一個原來擁有20億的企業家現在縮減為15億,但這并不影響他拿出幾百萬來購買藝術品以滿足他精神上的需求,他們往往不過多地考慮盈利。
對于賣方市場來說,金融市場中即使救市力度再大,如同一個重癥病人在手術過后不可能立刻痊愈一樣,這次全球范圍的金融危機已經注定將是長期的。長期的經濟壓力一定會迫使原先的一部分收藏家出售他們的藏品。西方藝術品市場有一個“3D”規律,即死亡(death)、離婚(divorce)和負債(debt)發生時都會促使藝術品換手。比如美國的雷曼公司在倒閉之后有大量高質量的藏品流向市場。而早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時候,就出現了所謂“海外回流”現象,大量中國藝術品從日本、臺灣以及東南亞的地區流進國內,這種現象至今絡繹不絕。但是和任何一次經濟危機一樣,在這次長期金融危機的短時期內,中國的許多藏家可能會考慮到現在藝術品的價格問題,而不會馬上出售其藏品,這樣市場就會產生暫時的短缺現象。今年秋拍許多拍賣公司抱怨征集不到夠數量的作品,我倒是想稱這種現象為“黎明前的黑暗”。因為在購買力并不缺乏的今天,擺脫這種現象是必然的,而是否能盡早擺脫則取決于賣方對于市場的信心。比如今年在紐約經濟如此不景氣的情形下,雖然成交額不如從前,但莫奈的畫作仍然刷新了其作品的成交記錄。有人說這樣高質量的作品在經濟理想的時候價格應當更高,但事實上在經濟理想的時候露面的可能性極小。我認為對于中國的賣方市場來說,也最終能夠逐漸擴大,逐漸集中,而且后勁更足。
所以我覺得這次金融危機確實會在短期內使市場進入調整,尤其是遇到買方的觀念問題與賣方的信心問題的時候。當這些問題被逐漸消除以后,中國的藝術品市場將會進入一個新的起點,也就是市場的流通性將會大大增強,而鑒于藝術品市場特殊的傳播文化的性質,我認為這時中國的藝術品市場就具備了繁榮的條件。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