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文匯報 2009-07-31 18:20:21
黑幼龍先生素有“華文卡內基之父”美譽,他認為自己人生最大的成功不在于自己所取得的名望、地位和金錢,而在于自己用“慢養”的方法,教育出4名優秀的孩子。
本文摘錄了父母親教養孩子的感受,以及孩子們暢談成長心路。從他們的敘述中,讀者能體會到一種和諧家庭的凝聚力,以及他們每個人所具備的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父母的魔法棒——贊美的力量
記得我們住在美國的時候有個鄰居,在他的兒子溜滑板經過我們面前時他對我說:“這家伙真棒!讓我引以為榮!”我知道他是故意說給兒子聽的,因為他的兒子剛通過童子軍的甄試,所以他就當著我們的面來贊美兒子。這讓我心里非常感慨,因為我雖然很希望也能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但比起我的媽媽、比起這位外國鄰居,我真的還做得不夠多,做得不夠好!
有一年,立國的一個同學住在阿拉斯加,他的父親在當地做醫生,所以暑假就約立國和剛上大學的立行去那里玩,這一趟旅游對兩兄弟來說是很棒的經驗,因為他們到了好多一般觀光客不會去的地方。這位同學的爸爸帶著他們四處探索、釣魚,還告訴他們阿拉斯加有種特別的老鷹,一次會生3個蛋,但存活率不高,所以他們會協助孵化等精彩的故事,而在這趟旅行結束,立國和立行準備回家時,這位同學的爸爸把他們叫來,告訴他們:“你們回去跟父母說,他們很會教養小孩!”而兩兄弟回來也真的跟我說了,那時我真的覺得很棒。雖然他是要孩子傳話給我,事實上卻是利用機會贊美我的小孩。
老大立言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很喜歡寫作,文筆非常好。在美國念國中二年級的時候,立言寫了一篇批評臺灣教育制度的文章,投稿到《中國時報》,內容鏗鏘有力,結果刊登出來了。很多人看到了以為是我幫他捉刀代寫的。
那天在家里我就當玩笑話說給大家聽,只有我媽媽不動聲色看完黑立言的那篇文章后,她眼睛抬也不抬冷冷地說:“屁!還你捉刀呢,你根本寫不到這么好!”當時黑立言也在場,奶奶的這個贊美對他來說是很大的鼓勵,對孩子的自信更有具體的幫助。以后黑立言在工作或演講的時候,他都會提到當年奶奶說的這句話,因為奶奶的鼓勵和贊美對他有很大的影響。
贊美,真的可以鼓勵并且激發一個人的潛力,不但可以讓他把工作完成,甚至做得更好,這可是千真萬確的。我在六七歲剛懂事的時候,爸爸擔任空軍基地的電臺臺長,是整個空軍基地級別最高的軍官,那時候只有他有吉普車,車子開到街上大家都認識他,也因此我就得到很多的注意力。
得到注意力的好處是,會因為有激勵的力量想去做很多的事情,反之有時候沒有激勵的力量,會讓人什么都不想做。
這就是老師和父母手中擁有的“魔法棒”!只要父母跟孩子說:“哇,你真的好棒!”短短一句話,可能就改變他的一生。
獨特性:孩子最大的財富
有篇文章寫道,美國和歐洲的教育家聚在一起,歐洲教育家認為美國的教育就像是在挖礦,把孩子切、割、磨變成一個寶石,就像許多拿到諾貝爾獎的杰出學者一樣。而歐洲的教育就像種花,教育人員做的是澆水、加肥料,讓種子變成它本來的樣子,無論是玫瑰、康乃馨、山茶花,他們都會細心呵護,讓每一株花朵都有自己獨特的模樣。這讓我想到臺灣的教育,不是挖礦也不是種花,而是塑料工廠里的模具成型,要求個個都一模一樣。
教養小孩,學校雖然有責任,但父母的責任更為重大,很多父母希望自己的小孩跟別的小孩一樣,或是希望自己的小孩和自己當年一樣;我發現當我對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其實原因往往是生氣他們沒有照我的話做,沒有跟我一樣。如果我們可以尊重每一個小孩,像種花一樣讓他們自然長大,尊重小孩,不要讓他們成為自己或別人的復制品,那父母也應該很欣慰了。
反觀臺灣,父母總是直接命令小孩,“你去做功課!”“你不能看電視!”“趕快洗澡!”“不要再上網了!”但我們可以把命令句改成一些疑問句。如果孩子老是黏在電視機前,或許我們可以這么跟他溝通:“我們吃飯要選有營養的食物,你現在已經看一個小時電視了,你覺得什么電視節目是有營養的呢?你覺得你應該看哪些頻道呢?”
問孩子問題可以讓他們思考,并引導他們自己找到對的答案,如果可以給孩子多一些思考空間,親子互動關系也會完全不同!
啟發孩子勇于選擇的智慧
我聽過一段非常有哲理的話:我們究竟應該如何教育小孩?你希望小孩長大后成為什么樣的人,那你現在就朝那個方向來教養你的小孩。
例如說你希望孩子長大后是一個服從、聽命、說一不二的人,那你現在就可以用嚴格的軍事方式來教育你的小孩;日本、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成長起來的很多小孩,都是非常服從命令的小孩,這也是日本、德國當年變成軍國主義的原因之一。有那么多人擁護希特勒,一聲令下,這些年輕人愿意為了軍令上戰場殺人,侵略其他的國家,其實這都和父母及學校的教育有關。
可是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小孩長大后擁有一個自由的靈魂,那么你可能就要放棄很多世俗的標準,穿什么、吃什么、做什么都不要管他,讓他完全自由,這就像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嬉皮士。
但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小孩未來有責任感,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話,那么我們必須給他機會,讓他去思考、作決定,并有機會為自己的決定負責。我們希望孩子能有自由的思想,也能有冒險精神,但也要為自己做的事情負責,我們不是放任不管,也不要求孩子百分之百地服從。
有一個故事說,一個3歲的女孩子,她要上幼兒園的小班,第一天上學的時候,小女孩穿好衣服出來,爸爸一看馬上就想說:“哇,你趕快回去換衣服。怎么穿得亂七八糟的!”原來她不但穿了長褲也穿了裙子,里面衣服的袖子比外套還長,顏色也搭配得很奇怪。這時媽媽比較沉著,她示意爸爸先不要說話,這時娃娃車也來了,媽媽讓她先上學去了。
結果下課回來,小女孩就跟媽媽說:“都是你,你害我在學校被大家取笑。”媽媽這時候就趁機跟她說:“我有沒有教過你怎么穿衣服呢?有沒有說過穿了裙子就不要穿褲子呢?”小女孩點點頭,媽媽又說:“那你今天怎么讓自己穿成這樣呢?”經過這樣的溝通,小女孩就聽進去了。
我覺得這個媽媽很厲害,她愿意放手讓女兒去犯一次錯誤,雖然女兒被同學取笑,但媽媽借此來教孩子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想想看,如果爸爸叫女兒當場就換掉衣服,那么小女孩可能到大班還學不會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因為是爸爸叫她換衣服的,不是她自己了解為什么要換衣服。
也許有人會說,3歲的小朋友還小沒關系,但長大后可不能這樣讓孩子用犯錯來學習負責。我想跟大家說另一個例子,是18歲的女孩想去參加舞會。她問爸爸:“我想參加舞會,可以嗎?”爸爸本來想直接告訴她可以或不可以,但當下念頭一轉,爸爸說:“你說呢?你覺得可不可以?”女兒愣了一下,開始估算自己的功課還有多少沒寫,考試會不會受到影響,然后告訴爸爸說。她可以參加舞會,接著她又問爸爸:“那我幾點回家?”爸爸本來要脫口而出說11點前一定要回家,不過他忍了下來,又反問女兒:“你說你幾點回家?”女兒又開始估算,舞會結束的時間、要搭誰的車、要先送誰回家……最后她跟父親說:“我11:30可以回家。”父親笑笑說:“好,那你就11:30回家。”這時女兒覺得爸爸不太對勁,跟平常不一樣,又接著問:“那如果我11:30還不回家呢?”這時父女倆相視而笑,因為他們都知道,女兒會為自己作的決定負責。
家是愛,愛是慢慢“養”出來的
家其實是一個城堡,雖然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陳詞濫調,但要讓孩子覺得家永遠在那里:他高興的時候,想要回家分享;難過挫折的時候,他在家里可以找到安慰和支持。
要讓家真的成為孩子們心中的城堡,對孩子必須完全地信任與公平地對待,在愛的基礎上對事不對人和他們溝通,這樣的家才會變成“+”,家也才能為孩子的人生加分。
當年我們往返美國和臺灣兩地時,孩子們在美國必須要打理自己的生活,我們就把整個銀行賬戶交給他們,讓他們自己管理賬戶,自己繳房貸、水電等所有費用。
有親戚知道這件事情,覺得匪夷所思,問我們怎么敢把存有一大筆錢及生活費的賬戶,交給孩子自己管理?但我從來不覺得他們會是做壞事的孩子,所以也從來沒有不相信他們的念頭。
要共同打造一個溫暖的家,父母和孩子一定要多談話,而且是像朋友般談天說地,把一天當中的特別心得做一個分享(工作上碰到什么事?今天碰到什么困難?),而不是像老師般訓話(功課做了沒?今天考幾分?),否則這樣只是慢慢地把孩子往城堡外面推。我們在美國的日子真的很辛苦,所以有時候下班回家我也會跟孩子說,我在藥房里頭工作,最害怕的就是接電話,因為當時英文還不是很好,藥房責任很重,萬一聽錯給錯藥就不得了了。
因為我自己愿意和孩子說我自己的感覺、自己的情緒,所以孩子有話也愿意跟我們說,親子間的親密關系其實需要彼此間打開心門,說說心里真正的話。
父母們給孩子愛的時候,應該想想:你給孩子的是控制、傷害,還是真正無怨無悔的愛?真正的愛不自私,真正的愛是站在孩子的立場,為他們著想,真正的愛是給他們空間,永遠在他們心中點著一盞燈,隨時歡迎孩子回來。
黑立行結婚的時候,在斯坦福大學的教堂。那一天教堂里面坐滿了前來祝福的親朋好友,大哥黑立言和姐姐黑立琍分別為新人念了一段《圣經》,許多親友說在婚禮上可以感覺我們一家人的情感有多濃,覺得很感動。
回到臺灣我們宴請故鄉的親友,我在致辭的時候安排播放電影《屋頂上的提琴手》的主題曲:“日出,日落;日出,日落。”
在悠揚的音樂中,我細細敘述對新人的祝福,也希望黑家這份親子之間的愛,這份慢慢“養”出來的愛,能夠永遠傳承下去!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