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28 18:51:37
有人認為:對孩子要順其自然,不需要進行早期教育。究竟有沒有必要進行早期教育?從美國費城有關開發乳、嬰、幼兒智力潛能的研究表明,正常兒童發育的基本完成時間:最快3歲,平均6歲,最慢12歲。因此,在乳、嬰、幼兒期給以孩子足夠的、合理的鍛煉,有利于腦的發育。
美國心理學家布盧姆就兒童智力發展做跟蹤研究。他認為若是把17歲時所達到的普通智力水平看作100%,那么,從出生到4歲就獲得50%的智力,從4歲到8歲獲得30%的智力,余下的20%的智力則是在8~17歲這段時間獲得。腦發育快,獲得智力的百分比就高。杰出的教育家馬卡連科曾指出:“教育的基礎主要是5歲以前奠定,它占整個教育過程的90%,在這以后,教育還要繼續進行,人進一步成長開花、結果,而您精心培植的花朵在5歲前就已綻蕾。”由此可知,只要父母及早對孩子進行智力開發,就可以獲得一定的成效。在美國費城的一所“國際學校”里,學生都是經過父母早期“智力開發”的,有一個班的學生年齡在6~9歲,而他們的文化程度已相當于美國初中生的水平:會讀報,能看懂長篇小說,最少會兩國語言。他們能詳細告訴你一首名曲或一張名畫時代背景、作者的姓名。他們都能繪畫、跳芭蕾舞、做體操等,知識面很廣。縱觀中外歷史,象德國著名的詩人歌德、音樂之父貝多芬、俄國的革命領袖列寧、中國著名的文豪、詩人王勃、李白、白居易,以及我國當今的許多小畫家、小歌手等,他們都是受到良好的有計劃的早期家庭教育,才一舉成名。沒有早期教育,或人為地把嬰幼兒隔離開,就會使孩子的智力變異畸型或智商偏低,如人所共知的印度狼孩,近期發現的中國豬孩等等。
綜上所述,早期教育,無論對孩子、對國家、對社會都有利而無害,早期教育勢在必行。為人父母者或準備做父母的朋友,行動起來,為你的孩子,為人類做出貢獻吧。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只要你有一份付出,必然有一份收獲。
我國每年新出生人口2000多萬,其中城市600多萬。相對于這么龐大的新生兒人群,我國現成的嬰幼兒教育系統還顯得十分薄弱。尤其是0-3歲嬰兒的早期培養、早期教育還遠遠不能適應。許多年輕家長缺乏科學育兒的常識,不懂得怎樣對嬰幼兒實行早期智力開發;許多年輕的父母因工作繁忙,無暇顧及子女教育而把孩子交給老人看護;也有許多年輕的家長對孩子教育采取順其自然,放任不管的態度,甚至還有一些孩子的家長進入誤區,用一些違反科學、違反嬰幼兒成長規律的行為和方法去教育孩子,使這部分嬰幼兒的培育造成誤導。這一系列問題的存在,都呼喚著能有一套科學、完整的嬰幼兒教育方法和體系給新生兒父母、家長以科學的指導和引導,更呼喚著能有一套科學、實用的嬰幼兒培養方法,給這些孩子以個性化的指導、教育和訓練,使之能夠得到科學的早期教育,從而使身體、智力、品德等方面都明顯高于、強于同齡兒童。
在知識經濟的今天,人才競爭日益激烈,如何開發人類潛能已成為各國教育革命競相研究的重點。在這一過程中,人們對個體成長的認識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越來越多的腦科學家、生理學家、心理學家、教育學家把目光投向人類個體發展的早期及個體發展的潛力,人們不僅發現新生兒及嬰幼兒具有驚人的學習能力、早期的環境影響對個體一生發展具有深遠而又重大的作用,而且揭示了腦的功能。大腦的可塑性、沉默的右腦、超級的記憶、高效的閱讀、快速的計算、神奇的表象功能、發展的關鍵期,無限的創造力、以及成功的非智力因素等等,只要時機選對、方法得當,人的潛力就會得到極大的開發。這些新的發現,促使人們重新審視教育、從而獲得了新的信念、新的觀點,以多元智能、潛能開發為核心,以重視腦功能、發展神經系統功能為主的教育變革,已成為今天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標。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