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28 18:33:04
生態式幼兒園區域活動評價具有重要意義。它使我們更全面了解區域的狀況,每個幼兒的發展狀況,隨機、靈活地讓幼兒與人、事、物(材料、環境)交流、互動,進而促使區域活動各個要素不斷優化、組合與協調,實現區域系統效能的最佳發揮,使區域活動真正有效地促進幼兒發展。
一、生態式幼兒園區域活動中對教師的評價
對教師的評價是生態式幼兒園區域活動評價的一個重要指標,具體可從以下方面著手:
區域設置是否全面。不同區域的探索帶給幼兒的經驗與發展是不同的。教師在設置區域時應盡量全面,一方面保證幼兒都能選擇到自己喜歡的活動區、活動材料,凸顯幼兒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另一方面,也保證促進幼兒和諧發展的各種關鍵經驗能以各“活動區”為中介展開.滿足幼兒多方面發展的需求。
區域空間結構是否合理。教師應仔細分析各活動區的特點與需要,以便合理安排不同活動區域在活動室的空間位置:是否考慮動靜分開,如圖書區與比較熱鬧的角色游戲區分開,以避免相互干擾;是否考慮到一些區域的特殊需要。如科學區、植物區最好設在向陽的一面:是否考慮區域的開放與封閉特性,如圖書區相對獨立、封閉。而建構區則比較開放;是否關注一些區域的靈活變動,如隨時根據活動的需要適當調整與變換區域空間。
區域目標是否有層次性。幼兒發展能力、水平的差異決定了教師必須要考I慮目標對幼兒發展的適宜性,考慮不同f層次目標對幼兒發展的挑戰性。例如:教師在小班計算區投放了各種顏色、大小、形狀的圖片及一些情境背景圖,在目標上做了從低到高的分層考慮:學習兩個特征的間隔排序,如大一小、紅一綠、三角形一圓形等;學習有規律排序;練習進行四個物體的大小正逆排序。教師有意識的目標分層設置不僅保證了幼兒區域活動的有效性。同時也是教師下一步開展指導的前提。
教師能否對資源作最佳整合。生態式幼兒園區域活動強調區域空間的平衡與共生,倡導資源共享。對教師的評價,也要考察教師能否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每一有效資源,資源之間是否構成相榮、相濟的生態關系。教師通過對資源的全面綜合把握,使區域的資源達到最佳利用,效能達到最優化。
教師的指導是否有實效。生態式幼兒園區域活動對教師指導主要從三方面進行評價。教師能否對幼兒進行多方面指導。具體來講,能否指導幼兒制定區域活動計劃。引導幼兒對自己的活動過程進行回顧與評價,指導的方式是否多樣、具體等等。指導能否引發幼兒進一步的探索。如裝飾扇子的活動中。菲菲用各種圖案對扇子的邊緣進行點綴后,又在扇子的柄上進行了美化。活動結束時,教師指著菲菲的扇子對全班小朋友提出問題“這把漂亮的扇子與其它扇子有什么不同”,引起了小朋友的思考。接著請菲菲講述自己的排序方法。使同伴了解到有序的排列能使作品更漂亮,而且排列的方法可以是多種多樣的,這樣引發了幼兒進一步探索的欲望。能否根據幼兒活動情況及時調整指導策略。如拼圖區,有的幼兒操作時目的性很強。很快完成了拼圖:但有的似乎有點急.一看這個圖形不配就馬上換另一個圖形。對于一個可以調整指導策略的教師。會對第一類幼兒增加拼圖難度,否則一味重復會變成機械操作;對于第二類幼兒則應引導他們關注認知對象的細節。
區域活動后教師有無反思。每次區域活動結束后,教師應對自己的活動安排及結果有一個反思與自評。如活動目標是否實現、幼兒有否發展、幼兒有否進一步活動的愿望、活動的材料是否要進行調整等。
二、生態式幼兒園區域活動中對幼兒的評價
幼兒是區域活動的主人,也是區域活動成效落實的主體,因此生態式幼兒園區域活動還要關注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狀況,教師依此進行指導來調整自己的行為。評價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狀況,主要觀察以下幾方面:
幼兒的興趣如何。幼兒是否喜歡活動,他們經常選擇哪些活動區和活動材料,經常從事什么活動,對活動是否充滿熱情,在活動區持續時間的長短。
幼兒能否依計劃活動。制定計劃是幼兒進行活動的起始。幼兒要能在頭腦中形成一個比較明確的活動意向,選擇什么區域、做什么、如何做,在活動過程中依計劃執行、完成活動。
幼兒的參與情況。幼兒是主動、獨立地選擇區域活動,還是盲目服從別人,或模仿別人選擇區域;做出選擇后在區域是堅持玩一段時間,還是頻繁地變換材料,甚至在于各個區域游蕩;此外,還可以觀察幼兒是否關心自己的活動成果,或是將自己與同伴相比較,對自己進行定位。這些方面都可以使我們對幼兒的活動參與做出評價。
幼兒的社會交往水平。觀察幼兒是經常一個人單獨活動,還是常與別人合作;在合作時是領導者,還是服從者,合作時在團體中處于什么位置;活動中能否與同伴輪流分享,是否經常與別人發生沖突。采用什么方式解決沖突等,不同的表現反映著幼兒不同的社會性發展水平。
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評價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認知水平可以通過觀察幼兒的操作來進行,尤其是對智力操作材料的情況加以分析。如智力操作的材料是復雜還是簡單,是單一還是復合;操作方式是單調,還是富有創造、善于變通;操作結果是單一的產品,還是多樣化的表現,如繪畫、拼圖、手工、創編故事等。從中分析,即可了解幼兒的認知水平,進行評價。
幼兒之間的互動。幼兒之間的互動主要是考察幼兒在區域活動中是否與別的小朋友有真正的分工協作,如共同收集材料,分工搭建或完成同一任務;在不同的區域之間是否有交流,如建構區有否與角色游戲區材料共享,美術印染區與制作區是否區域拓通,或某一區域是否根據需要適時分割……使區域真正達到生態式的互動。
幼兒區域規則遵守情況。首先,觀察幼兒能否自覺遵守區域規則,如娃娃家門口會畫幾對小腳印,自覺遵守的幼兒會主動脫掉鞋子擺在小腳印上,然后進入;其次,觀察幼兒能否解讀區域環境中的暗示規則。
三、生態式幼兒園區域活動中對環境的評價
區域活動主要通過環境的隱性作用而間接對幼兒的發展起作用,區域環境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區域對幼兒發展的實效性。因此,對環境的評價,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活動區的使用頻率。各個活動區使用頻率的高低是考察活動區是否符合幼兒興趣、需要的重要依據。衡量活動區使用頻率的高低以幼兒進入該活動區的次數為準,次數多即為使用頻率高,反之則低。通過對活動區使用頻率的考察就可以了解區域活動對幼兒的適宜性,進而促使教師靈活地調整區域,更好地滿足幼兒活動的興趣與需要。
活動材料的投放。區域活動的教育功能主要通過活動材料來實現,活動材料是區域活動實施與開展的核心。對活動材料投放的評價可以進一步加強活動材料與教育目標之間的關系,做到有的放矢,使活動材料對幼兒的發展具有針對性、目的性和科學性。生態式幼兒園區域活動材料投放的評價指標包括:材料是否隱含教育目標和內容、難易是否適宜、是否根據幼兒發展需要、能否利用當地資源和廢舊材料、材料數量是否充足、幼兒是否參與活動區材料的收集與制作、能否根據實際情況及時投放和變更材料、材料是否安全衛生、材料是否有探索性等等。
活動區規則的制訂。開展區域活動前一般都要有規則的制訂,它可以在活動中組織、約束、調整幼兒的活動及其行為。承載著獨有的教育價值。規則制訂的狀況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考察。規則是否依活動內在情境所決定。例如,教師在語言區新投放了一臺錄音機,由于是新玩具,故參與人數很多,本該安靜的區域變得熱鬧無比。在這樣的情境下。教師組織幼兒討論,大家制訂了“輪流玩,一人講一次”、“每次時間不能太久”的規則,幼兒又恢復了安靜而有效的學習。幼兒是否參與了規則的制訂與修改。生態式幼兒園區域活動倡導放手讓幼兒發表意見,一起參與討論規則,如某區域可以容納幾個人,怎樣提示活動的人數,怎樣約定活動的時間與次數,某一區域原有的規則不足以使大家順利活動時怎樣調整……通過幼兒的參與。幼兒理解、內化了規則內涵,從他律進入到自律。是否通過環境來暗示規則.即讓“環境說話”,通過環境來告訴幼兒該區域的活動規則。如,關于進區人數的問題,我們通常采用進門掛牌的方法,再如美工區,我們通過投放適量的椅子,要求幼兒發現椅子坐滿了就不能再進入了。這樣區域環境所蘊涵的意義就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規范幼兒區域活動的作用,減少了教師的語言指令,也進一步增強了幼兒的規則意識與自我控制能力。
區域間的互動。在評價區域環境時,區域之間的互動也是一個重要的考察指標。在活動中,區域之間不是完全封閉與相隔的,隨著幼兒活動的需要是可以拓通與合理、適時地分割的,如幼兒在游戲中會把建構區建造的房子、車子等作品放置到角色游戲區游戲中,兩個區就自然地結合拓通互動了。而幼兒在建構區搭建動物園、大橋等不同的建構活動,又自然地使這個區域一分為二,因此開放、動態的區域,鼓勵區域間的組合、流動與合理互動,達到資源與活動成果的共享。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