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09-07-22 19:34:09
對兩個基礎相當的班級,采用行動研究法和單組對比實驗法進行研究,對三(1)班采用小組合作教學法,對三(2)班采用一般教法。經過一個學期的調查研究發現,從學生對科技課的喜愛程度、參賽作品及質量、學生課堂的表現來看,(1)班都明顯高于(2)班。通過分析,建議采用小組合作教學形式更有利學生學習。教師要努力創造一種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
教師要把科技課的著眼點立足于培養學生觀察力、想象力和操作能力上,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一.研究目的: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科學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科技課有利于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養成學科學、用科學的習慣,科技教材具有很強的操作性,開放性,給學生提供了創造的空間,把深奧的科學道理通過動手制作中體現出來,應用于實際的生活之中。在教學實踐中,通過對比實驗研究,我力求尋找一種更有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開發智力的教學方法。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學習興趣是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力”。如何發揮科技課堂主渠道的作用,使課內外有機結合,激發學生學習科技課興趣,培養其創新精神,達到讓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發展的目的。
二.研究對象和方法:
研究對象為三年級的雙軌班。三(1)班有25名學生,三(2)班有24名學生。兩個班級人數相近,基礎相當。因為三年級學生已經有兩年學習科技課的經歷,對科技課有了初步認識。三年級學生也有了一定的獨立的分析思考、動手操作能力,可以組織解決一定的問題。
研究的方法采用行動研究法和單組對比實驗法。對三(1)班采用小組合作教學法,對三(2)班采用一般教法。
三.研究過程:
(一)研究準備:
樹立科研意識,學習教育理論和經驗,查找有關小組合作教學的資料,制定教學計劃。
(二)研究過程:
1.與班主任取得聯系,爭取支持。擬定1班采用小組合作教學實驗班,2班仍采用常規教學定為對比班。
2.問卷調查學生對科技課的喜歡程度和知識掌握情況。
喜歡
一般
不喜歡
一班25人
15
60%
6
24%
4
16%
二班24人
14
58%
7
29%
3
12%
表一
3.在課堂教學上,三(1)班分小組合作式學習。將學生分成5個小組,教師采用引導目標,指導自學,點撥講解,擴展思維的教學模式教學。教師把一堂課的目標交給學生,然后根據教材的內容,組織小組同學在組長的帶領下自學、討論,教師適時點撥講解,尤其是學生動手操作內容,無論是涂顏色,還是制作,無論是簡單模仿還是發揮創造,盡量讓學生去想象、去操作,使學生處于無壓力,無束縛的狀態去創作。最后教師還在課的結束時適當布置學生思考一些聯系實際的問題,使課堂內容延伸向課外,使課堂學到的東西運用到生活學習當中,把課堂上問題留在課余深入思考研究。
三(2)班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以講授為主。老師認真備課,研究教材,用生動的語言教學,手把手地帶領學生制作。
(三)研究時間:
兩個學期
四.研究結果:
(一)問卷調查結果:三(1)班有92%的學生喜歡上科技課,三(2)班有70%的學生喜歡上科技課。
喜歡
一般
不喜歡
一班25人
23
92%
2
8%
0
0%
二班24人
17
70%
5
21%
2
9%
表二
(二)制作比賽:在中心開展手工制作比賽中,三(1)班上交30件作品,入選10件,三(2)班上交16件,入選3件。
(三)三(1)班學生課堂思維活躍,發言積極,勇于創新,在制作過程中集思廣益,作品有創意。三(2)班學生依賴性強,比較保守,自信心不足,作品基本是按教師指導的樣子去作。
五.結果分析和建議:
(一)分析:
1、三(1)班學生思維活躍,主要是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在師生互動,生生交流的寬松、和諧氣氛中學習,易于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并逐漸養成動腦,動手的習慣。學生敢于發揮創造,勇于嘗試,不怕失敗,并把課內知識延伸到課外。
2、三(2)班學生習慣于被動的接受知識,害怕回答問題,不愿意動腦筋,依賴于老師的指導。不敢自己操作,不敢嘗試。
(二)建議:
1.課堂組織形式:采用小組合作教學形式更有利學生學習。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智育工作要轉變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積極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切實提高教學質量。要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重視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的能力。”《禮記》曰:“學無朋則孤陋寡聞。”可見,小組合作學習是課堂有效的活動方式之一。小組學習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社會交往意識和互助協作精神,而且更有利于調動全體學生的參與意識,尤其是學習上較差的學生的自尊心得到了保護。小組內人人動腦、動手,相互幫助,互相交流搜獲的信息。有時集中集體的智慧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五冊第四課《擺火柴動腦筋》一課,光靠一個人去苦想,往往會失去信心,而全組同學一起動手,有的同學會受啟發,由平面轉向立體擺放,使問題迎刃而解。第二課《建造未來的城市》一課,小組成員的成果更能啟發其余學生去創作,每一個學生的拼擺樣式對小組其他組員都是學習的樣本,同時小組與小組之間的比賽也刺激了學生去設計更多的“建筑物”
2.教學模式上:教師要努力創造一種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
無論教師還是學生的創造力的表現,都是一種非常自主的自由活動,它把壓力的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這就需要民主教學。教學民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師生關系和諧,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自覺和積極地參與教學;提倡學生表現出與眾不同的創見,不要人云亦云;鼓勵個性化發展,對學生提出的不合理的問題和作出的怪異回答,采用寬容的態度,允許出錯誤,熱情幫助改錯,對學生的創見和新概念,及時給予適當的強化等。學生在一種寬松、愉悅的氣氛下去學習、思考、操作,才能產生積極的效果。《教育觀念的革命》一書說的好:“使學生思維活躍起來,這是教學的關鍵。只要積極探索,奇跡就在自己身邊。”
3.教育觀念上:教師要把科技課的著眼點立足于培養學生觀察力、想象力和操作能力上,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科技課不單單是傳授書本知識,更主要的任務應該是培養學生能力,尤其是誘發學生的想象力。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則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世界的進步。”由此看來,想象是激發知識的一種激素,如果沒有想象,人就不可能有創造發明,不可能有任何預見,況且,未來社會評價人才的標準不是看掌握知識的數量,而是看駕馭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看創新能力的發展水平。因此,在科技課教學中,教師要轉變教育質量觀,樹立新的質量觀,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想象因素,用自己創造性的“教”來誘發學生創新的“學”。點播啟迪智慧,開啟創新思維之窗,把著眼點放在培養學生能力上。
4.教學設計上:要做好課文內容的外延,給學生營造廣闊的思考空間和創造余地。
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想象和創造依賴于一定的信息積累。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提前讓學生去搜集有關的信息資料,為小組交流和課堂發揮做好準備。很多發明創造也是在前人成果基礎上形成的,所以搜集,儲備一定信息對于學生大有益處。同時,教師也要把課本內容的外延處理好。學生在課堂上引發的積極思考,特別是一些標新立異或異想天開的東西,要讓他繼續想下去,激發他們去探索、學習,也許一項偉大的發明就源于某節課的突發奇想。
參考文獻:
1.柳斌總主編《學校教育科研全書》,人民日報出版社,九洲圖書出版社,98年5月。
2.程方平馮克誠《教師手冊》,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97年10月。
3.關鴻羽《提高智力的方法》,兵器出版社,2000年5月。
4.《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99年6月。
劉良慧張先華《教育觀念的革命》,重慶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