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17 16:33:21
后現代主義專家多爾指出:“為適應復雜多變的21世紀的要求,應建構一種具有開放性、整合性、變革性的新課程體系。”他為我們建構“園本課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青島市幼兒園素質教育指導綱要》出臺后,我們一直在研究與探索適合我園的課程內容、組織形式及教學方法。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導下,我們實行了課程改革,確立了《自然教育》課程,體現了以“幼兒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了幼兒發展的自然性,致力于為幼兒一生發展奠定基礎。
《自然教育》課程的內涵主要有三點:1、充分挖掘周圍的自然環境,如我們藏南鎮的陡崖子水庫、藏馬山等自然環境,讓幼兒在自然中獲得發展。2、在自然教育中,使幼兒的情感自然的表現和流露,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3、利用社區資源,如藏馬山的傳說、民間游戲、諺語、兒歌、鉤編藝術等藏南特色,引導幼兒形成初步的社會意識,為幼兒學會生活、學會探究、學會表達提供了靈活多樣的機會。
一.因地制宜,開發利用農村自然資源
烏申斯基認為:“大自然是教育人的最強有力的手段之一,不采取這種手段,即使是最細心的教育,也是枯燥無味的,片面而不能引人入勝的。”環境是幼兒發展的資源,幼兒只有通過與環境交互作用才能獲得發展。
(一)四季的樂趣
農村的田野蘊藏著豐富多彩的教育資源。我園充分發揮大自然賦予的優勢,積極利用自然環境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春天來臨時,帶孩子們到大自然尋找春天在哪里、放風箏、采野花;夏天到草地上捉螞蚱、到樹下挖“知了”,到河邊觀察小蝌蚪變青蛙;秋天到樹林拾落葉,到果園摘果子,到地里收花生;冬天看雪、堆雪人等。一年四季大自然都給孩子們無窮無盡的收獲和樂趣。
(二)感受風的好去處
幼兒園的課程應以幼兒的直接經驗為基礎。幼兒親近自然能從中獲得大量的感性經驗。農村有寬廣平坦的場院,院中草垛錯落有致,冬天擋風,春天向陽,是孩子們最愛去的地方。在這里孩子們能感受到一年四季風的變化,看到風吹,聽到風聲,親自感受一下怎樣利用風揚場,從中體驗農民的辛苦,萌發愛惜糧食的情感。
(三)可愛的小樹林
自然環境為幼兒提供了豐富、開放、有趣的游戲場所。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們也是在玩中探索、學習的。我們幼兒園周圍有茂密的小樹林,幼兒到小樹林里聽大自然的聲音,分辨鳥叫、蟬鳴、風聲、水聲、各種小蟲的叫聲……大自然中五彩繽紛的花草、樹木、形態各異的小昆蟲調動了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使孩子們在盡情的玩樂嬉戲中,感受和體驗大自然的千變萬化,促進了幼兒感受美、創造美、欣賞美能力的發展。
(四)美麗的水庫
張雪門提倡把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作為課程內容的基本來源。他把動物、植物、自然環境、節令等統統納入課程內容的范圍,這些實際上就表明了幼兒園課程內容是與幼兒的日常生活環境、社會生活聯系在一起的,甚至是融合在一起的。我鎮有膠南市第二大水庫——陡崖子水庫,它的后面就是藏馬山,水庫邊上田野縱橫,果園林立,是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這里有水特產“鯉魚”、“鰱魚”“羅飛魚”等,水庫的水供應著全鎮人民和小口子部隊的用水。每次帶幼兒出去的時候,孩子們都喜歡到水庫邊玩,玩水中摸蛤蜊、捉小魚、岸上打水漂等游戲活動,玩累了圍坐在老師周圍說說水庫、談談家鄉的特產、唱唱歌曲,孩子們不僅開闊了視野,而且獲得了在幼兒園無法學到的知識、經驗。
幼兒園周圍還有許多地方,可成為孩子游戲和活動的場所。如好玩的小河、有趣的小路、青青的小山坡等都是幼兒的活教材,幼兒在大自然中感受和體驗它的千姿百態,通過尋找、采集、觸摸、操作等方式發現了大自然的許多秘密,從而生成了許多主題活動,如“好玩的黃泥”、“放風箏”、“花”等。
二、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玩教具和操作材料
陳鶴琴先生說過:“大自然,大社會是活教材。”美國一位教育家也說過“大自然是世界上最有趣的老師,她的教益無窮無盡。”自然環境向幼兒展示了具體、形象、生動的內容,為培養幼兒的探索和認識興趣,掌握知識方法和獲得對周圍世界的感性認識,提供了天然的素材。
(一)天然的玩教具
農村的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這些資源都是幼兒最喜歡、最感興趣的材料。隨著季節的交替,自然界會無私地向孩子們奉獻特有的產品。如春天的花草;夏天的樹葉和昆蟲;秋天的果實和種子;冬天的冰雪,堆雪人、凍冰花,孩子們一次又一次的發出了歡呼。還有隨時隨地都有的泥、沙、石、水,只要稍加引導,孩子們就可隨手取得豐富的玩教具。我們深深地感到,大自然才是孩子們快樂成長的樂園,它給我們提供了無窮無盡的教育資源,拓展了幼兒學習和生活的空間。
(二)垂手可得的操作材料
一年四季,農村可利用的材料應有盡有,我們利用這得天獨厚的條件,發動家長和幼兒收集自然材料,匯集起來,加工制作,就是用之不盡的學具玩具。除此之外,還有自然界隨手可得的木棍、石子、野草、果核等不用花錢又容易取得的材料,利用這些自然的材料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區活動,供幼兒在游戲中使用。由于這些玩具是幼兒自己動手制作的,格外珍惜,而且參與游戲的積極性特別高,促進了幼兒創造力、想象力、合作能力的發展。
三、利用和開發民間文化,豐富課程資源
在民間長期流傳的傳說、民間游戲、諺語、兒歌以及藏南鎮的特色——鉤編工藝品等,包含這傳統文化的精華,是群眾喜聞樂見的,可以為幼兒積極的教育手段。開發和利用在廣大農村流傳著許多風采各異,符合農村幼兒情趣的游戲、玩具、傳說、諺語、歌謠等具有農村特色和鄉土氣息,接近幼兒生活,接近家長的生活,幼兒易于接受,具有很大的開發和利用價值。
我們這里的藏馬山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從“木馬城”跑出來一匹馬,向南跑,一路踏出一趟窩洛,于是就有了“李家窩洛、龍家窩洛、趙家窩洛”八個村莊,然后向東一抬頭、向西一抬頭,就有了東、西抬頭兩個村莊,向前向后一望,就有了前后“六汪”兩個村莊,最后就跑進了藏馬山,這就是藏馬山的來歷。我們這里的孩子從小就聽爺爺、奶奶講這個傳說,對這些村莊的名字就非常熟悉,對藏南鎮也就有了愛的萌發。
許多民間游戲如:摔響碗、拾果果、跳房子、打寶、翻繩等,幼兒通過家長而學習,并能和小朋友在幼兒園或在家庭中相互玩耍,鍛煉了幼兒的身體,發展了幼兒的動作技能。同時通過民間游戲、民間傳說、手工藝術等,豐富本地區、本民族的文化資源,培養幼兒熱愛本土、熱愛生活、熱愛父老鄉親的積極的生活態度。
四、利用農村自然資源,促進幼兒良好的道德情感和意志品質的形成
農村的自然資源環境為幼兒提供了具體生動的情感體驗和教育環境,有利于培養幼兒的美感,熱愛大自然、熱愛家鄉的情感以及保護環境的意識。當幼兒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投入自然的懷抱,在認識和適應自然的同時,也陶冶和發展了自己的情操,培養起幼兒的美感和對生活、家鄉的熱愛之情。
(一)激發了幼兒愛家鄉、愛勞動人民的情感
人都有一種天生的鄉土情,但要使幼兒這種情感得到升華,必須開闊孩子們的眼界,提高道德意識。通過農村淳樸的鄉土風情,自然的生活環境,隨機而自然地進行情感教育的滲透。農村戶與戶之間緊密相連,鄰里之間交往方便而又頻繁,親密的鄰里關系以及長輩淳樸的人格特點,為培養幼兒的情感體驗提供了機會。
(二)促進了幼兒欣賞美,表現美的情趣
通過帶幼兒走進大自然,使幼兒對大自然一年四季的景色和家鄉特有的物產的欣賞,使幼兒學會了欣賞美,知道什么是自然美。看見遠處的山,近處的水,周圍綠油油的田野,孩子們會情不自禁發出無限感慨:“啊,這里真美呀!”站在正在修建的高速公路上,家鄉的美景盡收眼底,孩子們從心里發出:家鄉真美麗,人民真偉大!
(三)培養了幼兒在生活中堅強的意志品質
春天來了,帶幼兒爬藏馬山,幼兒經過準備都自己帶好背包,吃喝的東西自己隨身攜帶。剛開始幼兒勁頭很足,興高采烈的爬山,可還沒到山的中間,幼兒已累得筋疲力盡,再也走不動了,甚至個別幼兒已不想走了。這時,教師利用小組中的榜樣和幼兒之間的相互鼓勵為動力,鼓勵幼兒繼續向上爬。當快到山頂時,教師組織幼兒站立休息一會兒,并鼓勵幼兒到了山頂后會出現小朋友以前從沒有看見過的東西,以此引起幼兒的興趣點,激發幼兒爬到山頂的欲望,孩子們終于爬到了山頂。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的耐力以及堅強的意志得到了升華和延續,為幼兒一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總之,幼兒的成長需要一個廣闊而豐富的環境,我們的自然教育課程就是從幼兒實際出發,以本地的鄉土文化為背景,以幼兒的生活為主線,正如陶行知先生在論述中國鄉村教育時指出的:活的鄉村教育要用活的環境,不用死的書本。讓幼兒走出課堂在了解四季變化、人類生活變化的過程中,體驗人與自然的親密關系,了解自然和生活的基本規律,萌發保護和改善自然和社會環境的最初意識,使幼兒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使不同層次的幼兒都能得到發展。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