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17 11:42:24
一、課題的提出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社會對人們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隨機而來的挑戰也越來越多,各種各樣突如其來的風險都將使人們面臨嚴峻的考驗。而我國獨生子女現象逐漸普遍,然而隨之而來的問題也是曾出不窮。“小太陽”現象頻生,一個孩子在幾輩家長的呵護下長大,都生活在蜜罐里,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就像溫室里的花朵,越來越經不起挫折,受不得委屈,稍有不順心就有可能一撅不振。然而幼兒期是形成獨立人格的關鍵期,一旦對某種特殊情況教育不當將會影響幼兒的一生。
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除了擁有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以外,還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難免會碰到失敗和挫折,尤其是幼小的孩子,由于受身心發展水平的限制,能力十分有限,經歷和經驗缺乏,更容易遭受失敗和挫折。這時,有的孩子可能會不知所措,失望退縮,喪失熱情和信心,有的孩子因為得到成人過多的幫助,為之包辦代替,使他逐漸對生活、學習產生了依賴性,不利于心理健康發展,而還有的孩子因為受到了良好的引導和教育,能坦然地面對困難,并勇敢地加以克服,成為了生活中的強者。根據研究表明,幼兒期心理健康的孩子,在以后的成長道路中將會更有信心,更有力量,不易被挫折和困難壓倒。因此,幼兒必須具備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對挫折的承受能力。讓每一個幼兒形成以自信、歡樂、奮發為基調的心理素質是幼兒邁出人生旅程第一步的關鍵所在。
由此可見,在這一時期,掌握分寸、適時對幼兒進行挫折教育,增強幼兒的自信心使其敢于面對挫折是非常必要的,挫折教育適在必行。因此,對今天的孩子進行適當的抗挫折教育,增加一些磨練,使他們懂得如何正確對待挫折、失敗、困難,從而具有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堅強的意志,對于他們將來的成長,對于我們民族未來的發展,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二、課題的假說
1、課題的界定
挫折教育,也稱逆境磨煉,是指通過展示人類社會生活中的挫折因素,培養學生正確認識駕御挫折能力的一種教育活動。即是說讓學生不在挫折中消沉、徘徊,向挫折學習,在挫折的鍛煉和考驗中成熟,奮進、崛起,自處逆境仍然保持心理平衡和正常活力,從而培養對未來生活的適應性和調節周圍環境的能力。
挫折教育是指以增強幼兒適應能力和堅強意志為指導,在科學的教育思想指導下,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創設或利用日常生活情境,通過自然方法妨礙或干擾幼兒某些目標的實現,從而對他們進行經受挫折、擺脫依賴、增強對困難承受力的教育。有意識地、經常地讓幼兒運用自己的力量去克服遇到的各種挫折,使他們養成了與嘗試、勇于克服困難、敢于經受挫折的習慣,從而引導幼兒逐步擺脫依賴,形成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對幼兒來說,這正是他們健康成長所必不可少的“壯骨劑”。
2、理論依據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既要高度重視和滿足幼兒受保護、受照顧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滿足他們不斷增長的獨立要求,避免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鼓勵并指導幼兒自理、自主的嘗試。
(2)5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艾里斯提出了挫折的ABC理論:A指誘發性事件即挫折事件本身;B指對挫折產生的認識和信念即個體對某件事的想法,解釋和評價;C指在特定的情景中,個體的情緒反應及行為的后果。艾氏依據大量的臨床研究指出,C的性質及程度主要取決于B。挫折的ABC理論為我們客觀、辯證地看待挫折的積極價值提供了理論依據。正如馬斯洛所說,挫折未必總是壞的,關鍵在于對待挫折的態度。對幼兒來說,同樣的挫折既可以使兒童產生消極情緒、心理障礙,也可以使他磨煉意志、奮發向上,關鍵在于幼兒對挫折的理解和認識。古今中外的理論與實踐都已證明,對于幼兒來說,挫折可以增強他們的適應能力、磨煉意志、形成自我激勵機制都有著其他教育無法替代的價值。
三、課題的目標、內容與方法
目標:本課題旨在引導教師教育實踐中提升教育理念,改善教育行為,真正關注幼兒,積極利用挫折因素化、消極被動為積極、主動,充分激發幼兒的自主性,增強他們的意識和堅韌的耐受力等,培養他們能吃苦、謙讓、合作、能吃虧,具有參與競爭的能力,教育幼兒認識挫折、駕馭挫折、戰勝挫折。
內容:本課題重點圍繞以下有關問題進行探討:⑴結合我園幼兒的具體情況,探討挫折教育的活動、內容;⑵探討“挫折教育中幼兒自主性活動”的指導策略;⑶引導教師在研究中提升教育理念,改善教育行為,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以孩子的一日生活為載體,自然滲透挫折教育,引導幼兒強化積極因素,充分發揮幼兒個體的主動性,增強他們的意志和堅韌的耐受力等。
2、挫折教育與教育活動相融合,教師根據幼兒情況有目的、有計劃地設計一系列有關挫折教育的活動,引導幼兒認識挫折、駕馭挫折,并能初步獨立或合作戰勝挫折。
3、通過好的故事,好的榜樣等生成活動,有意識地培養他們吃苦、謙讓、合作、能吃虧、敢于競爭等優良品質。
4、通過課題研究,引導教師提升教育理念,改善教育行為。
主要分三個階段實施:
1、準備階段(2001.9-2002.6)
①進行了理論學習,成員培訓,并根據現狀制定了具體的初步的實施目標:出臺了相應的實施計劃和方案。
②分析幼兒挫折產生主因,初步認定有以下幾方面:
a、吃喝玩樂得不到滿足產生的挫折。
b、與老師同伴交往中產生的挫折。
c、在探究中產生的挫折。
2、實證研究階段(2002.9-2004.6)
①軟環境的創設
a、教師以身作則,讓孩子們形成積極的主觀意識,教師首先要端正自己對挫折的態度,給孩子良好的印象,其次要堅持對美主流的看法,潛移默化地擴大孩子的胸襟。
b、家園配合,共同擺正期望位置。
c、幫助孩子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創造緩解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