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17 10:45:30
課改活動開展以來,孩子們動手操作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創造性學習能力以及口語表達能力等都有了顯著提高。孩子們活躍了,對學習更專注了。在區域化活動中,孩子們只覺得在玩,玩得很開心,很投入,經驗的獲得、能力的提高,都在這玩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學習了。
所謂“快樂教學”就是結合主題活動內容和幼兒生成活動內容,師幼共同創設的“區域化”游戲活動環境,為幼兒主動活動、自主選擇、大膽探索提供的機會,并能從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出發,以快樂和滿足為目的,促進幼兒身心和諧、富有個性的發展,形成幼兒園實施素質教育的特色。針對我班的情況,我對幼兒進行了“快樂教學”的實驗。通過活動,我深深地體會到了“快樂教學”這種教學模式給我們帶來的巨大效應。
一、分組教學效果好
我班人數多,很多活動框住了孩子的創造性思維,發展快的孩子總占優勢,而這種局面對大多數孩子不公平。而給孩子提供區域化學習活動改變了這種狀況。由原來的整齊劃一的有組織、有紀律到今天的自選、自主、自由化的大膽嘗試,我們把整個教學班分成兩組,每名教師帶領一組幼兒,由原來的每人面對50人變為每人面對25人,教師能照顧到全體幼兒,并且做到每個孩子心中有數。每組又分成若干個小組,幼兒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小組,根據教師提供的材料進行活動。活動中,孩子們靜靜地選擇材料操作,根本用不著教師去維持課堂紀律。好的孩子面對材料與機會更能創造性地去學習,發展較慢的孩子面對材料與機會會選擇有成功感以及感興趣的學習區域,嘗試成功的快樂,從而進一步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真正做到讓每個孩子參與的機會是均等的,而且幼兒的心情始終是激動而愉快的,不會使孩子產生自卑,這最終達到了活動促使幼兒身體與心理健康發展的目標。
二、根據幼兒的特點,制定層次目標,投放相應的材料
我們根據各年齡段孩子的發展狀況,近期主題目標對原來集體活動中的內容進行了篩選,把適合個別學習、個別指導的相關內容設置到各個認知區。同時,結合智力開發,投放了不少于10個小組活動的材料。每一組投放的材料都不相同,既具有關聯性又具有層次性。例如:主題活動《能干的小手》中,每一組投放的材料都圍繞著“小手真能干”這一主題,鍛煉幼兒手的靈活性和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但每一組所投放的材料和讓幼兒達到的目標卻不盡相同,有簡單的棉簽繪畫;有折、剪的印染畫,還有體現民族文化的手工編織和民間刺繡等,而手工編織又分平面編插紙條、平面編插綢帶、立體編織玉米皮小花籃。能力大的幼兒選擇層次高的,能力弱的幼兒選擇低層次的。在材料的投放上,我還注重選擇體現地域文化的物品來進行活動。像玉米皮手工編織小辮子、小花籃,民間刺繡等等。這樣調動了孩子積極嘗試、自我探索、自我發展的積極性。
三、培養幼兒自我探索、主動發展
課改活動就是為幼兒主動活動、自主選擇、大膽探索提供機會的活動。例如:在噴灑印畫活動中,一開始幼兒只會用牙刷蘸色去涂染鏤空的圖形,他們對顏料中放的小木棍根本不知道會有什么用,但在第二次活動時,有的幼兒就開始探索用小木棍和牙刷結合進行活動,做出噴灑印畫,有的幼兒還在活動中發現把小木棍向后滾動,顏色就不會噴到自己身上,幼兒對于自己發現的這些小秘密非常興奮,會不斷告訴其他孩子,這比教師直接教給孩子,效果更好,直接培養了幼兒自我探索、主動發展的能力。
四、合理發揮教師的作用
課改活動中,教師也由單純的指導者變為參與者、引導者和記錄者。例如:在棉簽自由作畫中,幼兒的想象力特別豐富,他們畫的一些畫面在我們成人看來什么都不是,這就需要老師的正確引導:這是畫了一些什么?為什么要這樣畫……?其次,還要做好記錄。幼兒在一開始的表現是怎樣的,經過一段時間的活動又有了哪些進步,這都需要老師的細心觀察和記錄。最后,還要對孩子的活動做出評價,但是不同層次的孩子評價也要不同,不能一概而論,不能說他在活動中沒達到老師的要求,要看他在這次活動中哪一方面有了提高,這才是活動的最初目的。
課改活動開展以來,孩子們動手操作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創造性學習能力以及口語表達能力等都有了顯著提高。孩子們活躍了,對學習更專注了。在區域化活動中,孩子們只覺得在玩,玩得很開心,很投入,經驗的獲得、能力的提高,都在這玩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學習了。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