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13 22:53:34
閩南民間舞蹈,是閩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閩南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重大節慶和傳統佳節,閩南人民都會以民間舞蹈形式來表現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和熱愛之情。基于發展閩南文化的現實需要及根據《綱要》精神和當前音教課改的主導思想——“審美與快樂”,我段在借鑒學園音樂課題組嘗試的基礎上選擇幼兒最熟悉的、最感興趣的“拍胸舞”、“彩球舞”、“甩燈舞”、“車鼓舞”、“驢子探親”、“火鼎公火鼎婆”等作為我們幼兒園藝術教育活動的一部分內容,開展了閩南民間舞蹈在幼兒園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的研究。我們成立了課題組,收集、查閱了大量的有關資料,又專門請教了不少民間藝人,在設計、組織等方面進行繼續研究和探討,嘗試選用一些民間音樂進行創編、修改,變民間節奏悠長的音樂為符合幼兒的動作表現的特點;對閩南民間舞蹈的道具、服飾、動作等方面進行嘗試創新,培養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自己的特色教學,使閩南民間歡慶的舞蹈形式成為幼兒自娛自樂的活動形式。進行了第一階段的嘗試,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
一、具體的幾點措施
1.以感受欣賞,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入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應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幼兒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從本地、本園的條件出發,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在藝術領域的內容和要求中,又明確指出要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激發幼兒表現美、創造美的情趣。在這階段中師注意收集相關材料,對舞種進行分析,擬訂系列活動的實施方案和步驟,為幼兒豐富相關的知識經驗,通過談話、觀看圖片、錄像參觀等系列活動,讓幼兒認識自己的家鄉,知道自己是閩南人,初步了解了家鄉的一些名勝古跡、特色小吃及簡單的閩南風俗習慣,借助踩街等民間活動激發幼兒的興趣。
2.挖掘閩南民間舞蹈中幼兒樂于接受的教育因素。
在閩南地區,每逢重大節慶或民俗節日,閩南人民都會組織隆重的慶祝儀式,活動經常以載歌載舞的形式吸引觀眾,這些歌舞就是閩南的民間舞蹈。閩南民間舞蹈的內容很多,常見的有“拍胸舞、錢鼓舞、踢球舞、騎驢舞、甩燈舞、劃船舞、火鼎公火鼎婆、車鼓舞”等,大二班開展的“車鼓隊”在幼兒對自己的家鄉有所認識的基礎上,借助元宵節的喜慶氣氛讓幼兒認識“車鼓隊”,幼兒非常感興趣再加上“車鼓隊”的表演形式和平日里幼兒的節奏樂有點類似,所使用的樂器音色高亢、響亮。因此,“車鼓隊”系列活動的開展幼兒是樂于接受的,幼兒非常投入。大一班開展的舞蹈《騎驢探親》教師把舞蹈內容編成故事引入,充分引導幼兒想象、創編故事情節,并遷移幼兒的生活經驗,創編相應的舞蹈動作,使幼兒的表現力、創造力、想象力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教師又進一步引導幼兒自己動手制作舞蹈道具,體驗制作的樂趣并從中獲得成就感,提高幼兒舞蹈的積極性。在舞蹈《騎驢》中,幼兒不但能夠惟妙惟肖的模仿出民間藝人表演的舞蹈動作,而且能夠遷移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經驗,創編出了許多具有情節性的動作組合,如牽著驢兒“上山、下坡、過河、慢走、快跑、受驚”等動作,使整個舞蹈的內容更加飽滿,整個舞蹈的表現更具有活力。
3.注意發揮幼兒的主動性、創造性,讓幼兒通過體驗來表現。
我們的設計與組織遵循一條主線,即“欣賞—探索—創造—再現”來實現所預定的教學目標。每個活動均由若干個層次的小活動組成,層層深入,循序漸進,在活動中教師注意安排節奏松緊合理的變化,使幼兒能較長時間的保持身心舒適愉快如大二班的“車鼓隊”,幼兒在學習各種節奏型時,教師打破以往老師出示節奏卡,讓幼兒一味的訓練,幼兒在自己的體驗中來發現節奏型,更能了解到合奏的意義重要性,真正培養幼兒的協調合作能力,如幼兒發現了鑼和大鈸、小鈸不要一起演奏,它們有各自匹配的節奏型,這樣幼兒對不同樂器的不同節奏型有深刻的認識和了解這樣就使教師在合奏時不需要一會兒喊這組一會兒喊那組,因為這些都是幼兒在活動中自己體驗發現出來的。大三班的“彩球舞”生動、幽默,表演者不斷地用手、腳、肩、頭、托、踢、頂、碰彩球,我們在引導幼兒欣賞舞蹈的基礎上,誘發他們的生活和游戲經驗,啟發他們想象和表現多種玩球的方法,在舞蹈《踢球》中,由于閩南音樂緩慢拖沓,節奏感不強,幼兒抓不住“踢球”的節拍,影響了整個舞蹈的學習。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大膽的進行了配樂的嘗試,把另一個閩南民間舞蹈《車鼓舞》中車鼓隊(幼兒手持樂器當場演奏)的節奏應用到“踢球”中,這種臺上舞蹈,臺下演奏的形式讓幼兒耳目一新,舞蹈的興趣更加濃厚,舞蹈的氣氛更加熱烈。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