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12 22:41:57
角色,可理解為一個人在社會群體中的身份以及與其身份相適應的行為規范。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屬于一定的團體。在團體里,每個人都有一種身份,處于某一位置,或分擔一份責任。在學校中,領導、教師、學生也各有其不同的身份與責任,各自承擔著不同的角色。教師是在學校中專門從事教育教學活動的角色,這個角色的特殊身份要求教師不僅要通過自己掌握的知識影響學生,還要通過自己的人格和道德力量,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去影響和感染學生。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有這樣一段表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別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生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不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這段表述對于教師在新課程實踐中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教師要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向新課程條件下的知識傳授者轉變;教師要成為觀察者;教師要成為學生的促進者;教師要成為研究者。
下面,我就“新課程實施中教師的角色轉變”略談體會:
1、教師應成為孩子的傾聽者、觀察者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不僅要傳播知識,更要觀察。注重一日活動中的觀察,捕捉著孩子一瞬即逝的現象和變化過程,了解孩子的個體差異,獲得第一手材料。教師應該是一位細心的觀察者,去傾聽幼兒談論的熱點話題,及時捕捉幼兒的興趣熱點,分析幼兒的探索需要,從而確立起幼兒感興趣的主題。如:大(2)班孩子在戶外活動時,有個孩子在草叢中發現了一條蚯蚓,并招呼自己的同伴一起過來看,一個,兩個,一會兒工夫就圍了一群孩子,老師也湊過去聽孩子們饒有興趣地交談,并能及時地為孩子提供工具,開展了“挖蚯蚓”活動,并且就地而坐一起認識、討論蚯蚓的各種特點與功效,孩子們的需要在教師的及時調整過程中得到了滿足。
傾聽、觀察孩子還體現在教師要關注孩子的已有經驗,即孩子現有的認知能力和生活經驗。如:中(1)班的主題活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當語言活動“花母雞太太和它的兩個蛋”結束之后,好多孩子對“蛋”產生了興趣,于是主題活動“蛋”生成了。孩子們、家長共同收集資料,有的從家里帶來了蛋,有咸的、淡的、生的、熟的,老師也同樣為孩子們準備了各種各樣的蛋,有皮蛋、泥蛋、雞蛋、鴨蛋、鵪鶉蛋等等。特別是在開展“探索型主題活動:區分熟蛋和生蛋”的過程中,通過讓孩子轉一轉(轉轉哪個快)、搖一搖、聽一聽(聽聽哪個有聲音)、記一記(分別在轉得慢和有聲音的蛋上做記號),再剝一剝、吃一吃,最后讓孩子自己發現原來兩個記號在同一個蛋上,從而在充分感知與體驗的過程中獲得了技能與經驗。
我想:正是由于教師的留心觀察、傾聽才發現了來自幼兒的活動主題,當活動的內容是他們所喜歡和感興趣的時候,幼兒所表現出來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是我們難以想象的,幼兒的潛能得到了真正的發揮。
2、教師要成為幼兒的促進者、支持者
教師即促進者是新課程下教師角色的根本變化,是教師角色轉變過程中的一個飛躍與突變。
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幼兒隨時都可能會產生許多問題,但由于年齡的特點和經驗有限,他們往往還不會歸納事物的特點,這時就需要老師及時的介入和引導,使探索深入下去,從而促進孩子的主動學習,如有一次我帶領小朋友們在草地上自由的玩耍,我發現許多幼兒都在做“踩影子”的游戲,他們對影子非常感興趣。于是我充分抓住這一契機,組織幼兒去找影子,找找自己身邊各種不同的影子,它們有什么不一樣?孩子們發現:有的影子在前面,有的影子在后面,有的在左面,有的在右面,有的長,有的短,有的大,有的小,當幼兒回答各種不同的答案后,小朋友們都用期待的目光看著我,并問:“老師,這是怎么回事呀,怎么會這樣呢?”,在我的引導下,孩子們通過觀察、比較找到了答案。為了激發幼兒繼續探索的興趣,我又提出了疑問:“是不是一天中,我們的影子總是這樣不變的呢?”,這激起了孩子進一步探索影子的興趣。
《綱要》總則指出:環境是人賴以生成與發展的物質、社會、心理條件的綜合,是兒童發展的資源。
《學前教育課程指南》中對運動的闡述中有這么一句話:“培養幼兒對運動的興趣,在自主活動的基礎上,積累運動經驗,體驗運動樂趣,開展各種富有野趣的運動。”我們幼兒園全體老師通過理論學習,在教育理念不斷提升的基礎上,就運動的內涵、提供的材料、創設的環境進行了初步的挖掘、研討與嘗試,做幼兒環境的支持者。
如:幼兒園為孩子創設了運動所需要的適宜的環境。幼兒園原有的大型運動器具、各色體育器械似乎已很美,但討論發現,只有讓孩子親近自然、接觸自然,為孩子提供具有野味的材料與空間,才更能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于是我們想辦法要來了一些廢舊輪胎,埋在地里既裝飾又當作平衡器具玩,還為孩子提供了竹梯、樹葉、紙板箱、風箏、雪碧瓶以及用廢舊材料制成的馬頭桿、推鐵環、踩高蹺、沙包等等,這個學期又在園內增加了一個較大的落地玩沙池,孩子們可以隨心所欲地走進沙池玩,真是刺激。在各類學習活動、游戲活動中,我們的老師也能為孩子提供各類不同層次的豐富的材料,促使不同孩子的不同需要得到了滿足與發展。
3、教師應成為合作者
我覺得,新課程實施中的教師,應該善于把自我完善和集體和諧統一起來。在這個集體中,到處有你可學習和幫助的人,應樹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思想,相互學習和合作是為了共同提高。我能積極鼓勵教師進行各種學習和培訓,要求教師關注課改信息,教育雜志上的、網絡里的,把平時有關看到的、想到的、讀到的等等文章,在教研活動中進行交流,在讀書筆記中進行摘記和撰寫體會,這不僅是一種學習的積累,更是個人素養的一種提高。
本著這一理念,我和大家共同投入到二期課改的學習與實踐之中。無論是管理者還是被管理者,大家都是一個共同體,一起想辦法,解決實際中碰到的具體問題。我們首先給教師松綁,采取寬松的管理方法,讓教師根據自己的理解,嘗試新的教育方法。多鼓勵、多支持,使教師敢于去實踐,為研討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其次,對教師教育行為進行公正、合理的管理與評價。深入第一線的進班聽課無疑是實施好動態管理的最好途徑之一,在這一活動中,我總是以平等的身份深入課堂了解教師的實際需要,在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了解課程的實施情況。教師們深切感受到進班聽課的目的不單在于檢查教師的工作,關鍵在于了解教師的專業發展需要,針對教師的實際需要給予鼓勵和支持,提供教育引導和資源服務。在她們的心中,我也是一個支持者、合作者。我們融洽地聚合在一起,心與心連接在一起,產生了共同的理想和使命感、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文化及共同信息,在幼兒園中處處表現出教師與幼兒、教師與家長、教師與領導間的相互協作和支持。“支持、互動”的氛圍,常常使教師們互相感動,我也經常感動于教師對課改的認同、對課改的積極投入與探索。
新課程實施中的問題是多種多樣的,新課程在改變學生學習生活的同時,也改變了教師的教學生活,新課程中的教師將煥發出新的生命。我們必須不斷的進行專業的學習,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反思,能夠獲得理論與實踐的高層整合,突破普遍存在的教師彼此孤立與封閉的現象,積極地與團體。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