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12 22:36:58
幼兒探究式學習是一種以幼兒為中心,強調教學過程要以幼兒的探究活動為主,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讓幼兒根據自己現有的經驗和相關信息,積極的從活動中去尋找問題、發現意義與探求答案的一種活動。它與其他教學模式相比,更加突出了以幼兒為中心,給幼兒的學習以最大的自主性,更加注重于幼兒活動的過程而不是活動的結果。近年來,隨著探究式學習模式在幼兒教育界的廣泛運用和深化,其實際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其原有的教學模式的范圍,上升為一種師生互為主體的,共同學習的的教學理念,在探究式學習理念的指引下,不僅更加倡導孩子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突現學習的主動探索性、發現性,而且將教師對新知識、新教學手段的探究和學習融匯與其中,倡導師生的共同成長。
但在實踐探索中,由于教師對探究式學習內涵的理解不深入,在貫徹實施探究式學習理念時出現了各種偏差,一是對探究的泛化,就是隨意地將探究的標簽貼在各種教學活動中,而不考慮其價值性、科學性。如一個從目的到內容再到方法、步驟,甚至連表格都畫好了的活動設計,僅為幼兒提供了一次自由討論或者是操作的機會,就被冠以探究而且是自由探究的名稱;在藝術教育中完全拋棄應有的知識技能的傳授等。另一是對探究的神化,既過分注重探究的概念化、科學性,把問題的提出、資料收集、方案的制訂和實施到結論的得出等等都讓幼兒自主發現、由幼兒獨立完成,而無視孩子的年齡和認知特點,無視探究活動的階段性。此外,許多教師還將探究式學習與創造性思維活動混為一談,在兩者之間劃起了等號,特別是在藝術教育領域中。本學期,憑借我園作為“區藝術領域綱要試點園”的東風,我們著重針對藝術領域中如何滲透和貫徹探究式學習理念進行的深入的學習和研究,為此談談個人的認識和想法。
一、“探究的藝術”和“藝術的探究”
按照《牛津英語詞典》中的定義,探究是“求索知識或信息,特別是求真的活動;是搜尋、研究、調查、檢驗的活動;是提問和質疑的活動”。但在教學中切不可把“探究的藝術”與“藝術的探究”等同起來。探究的藝術是更多地從“探究式學習理念”貫徹的方式和手段上進行研究,以期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而藝術的探究實際上是要求幼兒用以獲取知識、領悟藝術家的思想觀念、領悟藝術家研究藝術所用的方法而進行的種種活動,更注重幼兒對藝術內涵、教育價值的體驗和實踐,以尋求藝術教育在孩子身心發展方面發揮更為有效的促進作用。那么作為幼兒園的藝術教育工作,我們的工作重心應是什么呢?我想應是后者,即藝術的探究。這與綱要中提出的教育目標應該是統一的,都注重了孩子對藝術活動的參與和體驗。但如何達到這一目標,則需要我們教師去研究和探求實施藝術教育的方法和手段,這是我們開展藝術教育中滲透探究式學習理念的重點。這兩點概念的闡析不僅充分體現了探究式學習理念在教育工作中的雙邊效能,也有助于我們明確幼兒園藝術教育研究的重心不僅是教師教育手段的研究,而且是注重藝術教育價值的研究。
二、藝術教育中貫徹探究式學習理念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藝術的探究式學習應注重突出藝術在幼兒情感體驗、情感抒發方面的作用。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對藝術領域是這樣描述的:“能初步感受并喜愛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喜歡參加藝術活動,并能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在指導要點中也明確指出“應充分發揮藝術的情感教育功能,促進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教師的作用應主要在與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使之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這一些都反映出,在幼兒園的藝術教育中,我們更多地是將藝術教育作為情感啟迪、情感交流、情感表達的手段,而非藝術內涵的本身。就拿音樂教育來說,提到音樂的定義,總不外乎旋律、節奏、和聲、音色、音強等要素,通常我們可以將一首音樂作品從這些立足點上來剖析。但是我們常忽略的一點是:把上列這些要素隨便拼湊起來,卻不能算是音樂藝術。音樂藝術應該是某些特定的旋律加上特定的節奏、再加入特定的音色……而形成一個渾然的、不可取代的整體。而這個時候,所謂旋律、節奏、和聲、音色、音強……已不單獨存在,它們分別將自己注入,而共同匯集成一道聲音的洪流,聽著音樂的時候,我們是被這個無比美妙的整體所震撼、所驅動。達芬奇和凡高都是偉大的畫家,但是他們的偉大也都是在當我們的心被他們的作品感動的時候,他們的偉大才顯現出來。幼兒藝術教育也是如此,我們教育所探求的應是如何讓孩子在藝術氛圍中去感受藝術所帶來的愉悅性、感官沖擊、美感體驗和對人格的升華作用,從而使孩子喜歡藝術、樂于表現。例如,在孩子的舞蹈教學中,我們不應強調這個舞蹈的基本動作是什么,怎么做,應引導孩子理解這段音樂所表現的什么情感,從而可以用什么動作去體現。在繪畫教學中,我們不應強調“這片樹林”應畫成秋天的金黃色,而應引導孩子去探索秋天可以用什么顏色來表現收獲的喜悅。
2、藝術的探究不能離開必要的藝術表現技能的培養。
幼兒園的藝術教育是一種感官藝術,幼兒對藝術的感悟和體驗更多地是通過自身的積極參與得以表現出來,而藝術的表現不可避免涉及到藝術表現的技能和水平。在幼教屆,曾對藝術教育需不需要傳授技能技巧進行過爭論,而且當前在許多藝術教育活動中,也已越來越不重視藝術表現技能的傳授,但我認為不強調技能技巧的傳授,并不是擯棄技能技巧,試想一個連顏色都分辨不清的孩子,如何去表現藝術作品蘊含的色彩美?,一個不知道節奏、不會聽辨旋律變化的人,靠什么來感悟和體驗音樂的美?著名的畫家達芬奇的最初的藝術創作也是從雞蛋的寫生畫開始的,巴赫、貝多芬的音樂創作生涯也是從最初的鋼琴彈奏開始的。為此,幼兒的藝術教育不應拋棄藝術基本技能的傳授,只不過我們應改變以往“受人以魚”的傳統教學方法,積極探究“受人以漁”的教學手段和策略。
3、幼兒藝術教育的探究應植根于幼兒已有的生活和興趣。
生活是藝術的源泉,將幼兒園教育活動建立在幼兒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水平上,這是新《綱要》的主導精神,作為教師要關注這些真正來自兒童和屬于兒童的問題,聯系幼兒生活和社會實際,藝術教育也然。藝術題材的生活性使孩子有藝術創作的潛能,容易使孩子產生創作的欲望,而選取幼兒感興趣的題材則是保證幼兒藝術創作活動獲得成功的關鍵。幼兒藝術創作開始階段的動機呼喚鼓動起藝術創作的積極性和自信性,在進行過程中的興趣能激活幼兒的思路,啟迪智慧,而結束階段的興趣則是幼兒獲得自我的滿足和對自己的欣賞,從而把興趣延展到對新的藝術創作活動同的需求和期待。例如在手工窗花設計中,由于孩子對各種各樣美麗的窗花有感性經驗,因此有很高的藝術創作的欲望,而已有的重疊剪的技能又為幼兒的窗花制作提供的必要的技能準備,因此幼兒能積極地投入與窗花設計創作活動中,并愿意和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發現和成功,積極地向同伴學習新的剪折的方法,從而在體驗成功的同時,自主性的獲取了新的技能和經驗。
4、幼兒藝術教育的探究應著眼于幼兒個體對藝術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包容孩子的藝術喜好。
藝術接納各種不同水平的兒童,給他們提供表現自我、發揮所能的均能機會,藝術最能包容個性、包容個別差異,這是藝術的寬容性。在藝術探究活動中,每一個幼兒都會有各自不同的感受和體驗,例如同樣一幅畢加索的《紅色的椅子》繪畫作品,有的孩子可能認為很美,有的孩子可能認為很滑稽、有的孩子可能認為很丑。又譬如音樂,一個人不會任何一種樂器,或者五線譜都不會看,這完全不損他做個音樂愛好者的身份,而一個樂感很好的人不一定喜歡音樂,而且在實踐中我們也不難發現,幼兒中對藝術的傾向性非常明顯,喜歡繪畫的孩子一有自由活動就會趴在桌上開始繪畫創作,而不喜歡繪畫的孩子的美術作品則經常寥寥數筆,喜歡音樂的孩子會自始至終地去傾聽音樂,感受音樂,而不喜歡音樂的孩子可能在優美的音樂聲中神游九天。因此作為藝術教育者也因有藝術那樣的寬容性,支持和接納不同幼兒的藝術體驗和興趣,使他們有安全感,沒有過多的精神壓力,這樣才能使幼兒有更多積極性主動性投身與自己感興趣的、富有創造性的藝術活動中。
5、幼兒園的藝術教育更適宜于幼兒的創造性活動,而非探究式學習。
藝術的生命力在于不斷的創新,幼兒藝術活動的活力也在與不斷求新求異的創新,就繪畫而言,幼兒只要真正獲得了繪畫創新的自主權,他們就能夠駕馭繪畫創新,能夠通過形象媒介使自己的思維超然物外、超越時空、畫出超乎尋常的作品,因此說幼兒的藝術創作是感性的體驗,可以超越時空的界限。而就藝術的探究性來說,探究不能完全脫離現實而存在,他需要一定的理性層面為基礎,而且對于幼兒來說,學齡前期的孩子還不具有探究藝術真諦,創新藝術表現手段的能力。因此,就幼兒的發展而言,幼兒園的藝術教育更適宜于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探究式學習理念不一定適合每種形式的藝術。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