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12 22:32:47
隨著科學、經濟和現代文明的高速發展,中國迎來了申博、申奧的成功,在這令人振奮的歷史時期,我們的教育在審視了以往的歷程后,把教育定位在“以人為本”和“人文關懷上”,突出教育的人性化,實現“開放、互動、整合”的教育。基于這樣的定位,我們進行了開放式幼兒生活教育的實踐研究,實現教育觀念的開放,教育內容的開放,活動形式的開放,教育資源的開放,為幼兒的生活而教育,彼此進行著心靈、情感、智慧的對話,共同探索、共同成長,并利用有效的教育資源,提升教育實效,促進家庭對幼兒教育的支持和重視。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師幼關系
后現代主義學前教育哲學認為,兒童是有能力的主體,從生命的一開始就能自己構建或與他人構建知識、人格和文化,兒童是學習的主體,開放型生活教育本著這一哲學理論及“以人為本”的原則,把幼兒看成是具有獨立人格有思想、有情感、活生生的人,有自己興趣與需要的人,在教育過程中,認為兒童的權利應該得到尊重,應該能與成人分享權利。而幼兒園的教育活動又是在師幼關系中展開、完成的,所以,我們應該聆聽童聲懂得自己與幼兒之間的關系是平等互動的關系,尊重關心幼兒,關注幼兒的非常時刻,追隨幼兒的發展需要,在與幼兒平等對話與交流中,建立真正的民主、平等、親密、可信賴、相互尊重的新型的師幼互動關系,以智慧、情感、完整人格啟迪幼兒,充分發揮幼兒主體性地位,我平時重視對幼兒的關注,把幼兒童真的言行視為內心情感的,因而使我發現了他們許多探究的興趣點,如在自由活動中,我聽見孩子們問“螺螄有眼睛嗎?”,在區角活動中聽見他們圍住動物角在議論動物朋友的腳,在戶外活動中看見孩子們蹲在花壇邊玩西瓜蟲等等,由此我便追隨幼兒的興趣和需要,開展了以幼兒積極主動參與的“動物的眼睛”、“動物的腳”、“會飛的蟲和會爬的蟲”等探究活動,為幼兒營造開放、和諧、溫暖、寬松的環境,使幼兒的求知欲和探索能力得到提升,從中獲得許多收益和成功的喜悅,體驗童年成長的幸福快樂。
二、凸現互動的人性化教育
20世紀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在他的哲學中認為,人們在“生活世界”中進行著生動、充滿“人格主義態度”的交往,是主體間的交往,這種觀點意味著交往共同體中的每一方都是做為平等獨立的主體而相互作用著,是人性化的交互作用。
(一)自我互動、幼幼互動、師幼互動
開放型生活教育實施的就是人性化的教育,通過自我互動、幼幼互動、師幼互動的多樣、生動、活潑的教育形式,尊尋和保護幼兒的學習生態,根據幼兒不同的學習生態提供與之相適應的學習方式。幼兒的學習過程是真實的體驗過程,真實的體驗是指幼兒的學習和幼兒的生活不可分,是置身與現實情境中的人格化的學習。體驗是幼兒觀照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幼兒獲得知識和發展的重要途徑,幼兒在體驗中認識了客觀事物、人和自身,知識具有個人性、過程性和體驗性,因而我們所做的不是傳授知識,而是“把課程題材原于經驗之中”,正如施良方教授所說“教師的基本任務是要允許學生學習,滿足他們自己的好奇心。”在案例活動“幫小泥鰍找朋友”的開展過程中,我通過環境創設和與幼兒的平等對話,激起幼兒探究的強烈愿望,幼兒經過調動自己的感官,憑借自己獨特之感受,尋找多種途徑,找到了河里、海里、陸地上、天空中的許多動物朋友,取得了對動物的切身印象,在親身體驗中獲得了真正的知識,獲得了成功帶來的快樂和滿足的情感體驗。
我們不但要重視幼兒的自主性,更要重視宏觀、微觀背景中幼兒自主性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作用的關系,因為幼兒的學習同時是與物、與人、與自己建構意義的過程,在實踐中我創建“拋錨式”的教學情景,即創設與現實生活有關的真實問題情景并拋錨給幼兒,在幼兒間制造認知沖突,激起幼兒的自主探究,啟發引導提問。在幫小泥鰍找朋友的時候,幼兒提出給它找小蝦、小鴨、鯊魚、海獅、小貓、小雞等河里的、海里的和陸地上的朋友,這時我向幼兒拋出問題“它們住在一起嗎?”、“它們能見到小泥鰍嗎?”“能做小泥鰍的朋友嗎?”幼兒接了我的“球”后產生了爭議:有的說大鯊魚很兇要吃掉小泥鰍的,有的說我在電視里看到海獅是海里的,不能和小泥鰍做朋友,有的說小雞不能到水里去,會淹死的。我贊賞地傾聽著孩子們童真的話語,沒有急于替孩子出注意、想辦法,而是給孩子思考、解決問題的時間與機會,耐心等待孩子自己解決問題,以提問“那么這些動物朋友怎樣才能見到小泥鰍,做它的朋友呢?”來激活幼兒的思維,幼兒們帶著老師拋給他們的問題,去想、去尋找答案,有的說:“用魔法樹呼的一下,把海洋里的海獅、海豹變到小泥鰍的身邊。”有的說:“給不會游泳的小動物套個救生圈。”等,當有的幼兒說小雞可以騎在小鴨的背上游過去時,有的幼兒馬上提出異義,認為小鴨太小,小雞會跌下水的,要騎在大白鵝、大烏龜身上,因為它們身體大。孩子們在以交流、分享為主的情景中產生了認知沖突,又促使幼兒解釋、反省、調整、重構自己的概念,同時在民主、平等交流溝通的氛圍中,學會考慮、接納他人的主張和想法,即學會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合作、關愛。
(二)環境互動
學習環境對幼兒是致關重要的,幼兒可以在環境中通過活動進行經驗的分享和認知的構建,因此,環境創設能激發他們互相交流、主動學習,在與環境的交互過程中,真正體驗到探索、學習的樂趣。
在探討幫小泥鰍找朋友的時候,我創設開放、自由、寬松的環境,鼓勵幼兒大膽表達、交流。有的幼兒提出給它找小蝦、小鴨、小金魚等,而有的幼兒則提出給它找鯊魚、海獅、企鵝、小貓、小狗、小雞做朋友,由此我和孩子們一起展開了“尋找河里的朋友”、“尋找海里的朋友”和“尋找陸地上的朋友”等一系列的探索活動,在增長了見識的同時體驗到與同伴交流合作的快樂。我又在活動室里增設了“小泥鰍找朋友”專欄,幼兒看到專欄里孤獨的小泥鰍,就紛紛行動起來。他們拿起筆,涂畫出各種動物圍在小泥鰍周圍。翻閱畫報、圖書,剪下動物圖象。讓爸爸媽媽從網上下載動物資料,到動物園、海洋館等地拍下動物照片貼入專欄里,還積極主動地收集了彩紙、碎布、舊掛歷紙、絨線、各種瓶蓋子等材料,和我一起撕貼、涂畫、拼搭成各種動物形象,送到小泥鰍的身邊。在環境的作用下,幼兒至始至終全身心地投入到有真正意義和價值的學習之中,情感和認知需求得到了滿足。
在開放型生活教育中,隨著教育的要求有個別化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和集體教育活動的生動、活潑、多樣的教育形式。幼兒以獨特的個體構建、獨特的思維形式與環境材料進行著獨特的對話,在自主操作、自主探索、自主構建中形成個體經驗,在小組學習中把個人構建的經驗與同伴交流、分享并根據他人的回應進行個人經驗重構,在集體教育活動中進一步重溫、分享、交流、證實,完成對客觀事物經驗的提升。
三、挖掘有效的家長資源
家長來自各行各業,有著各自豐富文化背景,教師善于發現家長資源的潛力,挖掘家長資源,可以非常有效地拓寬幼兒園對幼兒的教育面,使教育內容更加充實和豐富多彩,同時,引起家長對教育孩子的重視。
在我園即將開展開放型生活案例活動中,根據家長的職業、特長等情況,建立了一份家長檔案。還在家長會上,把開展開放型生活案例活動的前提和意義向家長作了宣傳,和他們達成共識。我們還在家園聯系欄里,把孩子們的近期興趣熱點和階段目標告知家長,并指導他們正確引導孩子的方法。還通過交談、電話、家園通訊錄、E-mail等多種形式,及時交流幼兒發展情況,取得了家長的大力支持。在我班由孩子們生成和老師預設的有關“我們的動物朋友”的一系列活動中就得到家長的大力支持,他們中做報社編輯的家長,從自己報社資料庫里收集了種類各異的動物資料給我們送來;有愛好攝影的家長,給我們拍來了姿態迥異的海洋動物照片;有在外資公司供職、英語相當棒的家長送來了全英文版的“地球上的動物”DVD碟片并在孩子們觀看時為孩子們作同步講解,有做公司文員的家長,從網上下載了許多有關“海陸空”各類動物生活習性和與人類關系的科常資料;有的家長把家中飼養的小動物和動物玩具送到幼兒園來讓孩子們在玩中親近小動物,對它們有個感性認識,還因此引發了孩子們許多探索熱點,就連孩子的爺爺奶奶也在家戴上老花鏡為孫子孫女剪下報刊上的動物表演馬戲的圖片,塞進他們的小口袋帶到幼兒園來。家長的積極支持,豐富和充實了教育的內容,極大地開闊了幼兒的眼界。挖掘家長資源,還能使家長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家長注重了解自己的孩子,根據孩子的興趣,帶他們去動物園、自然博物館、海洋世界等地參觀,花費相當的時間引導孩子觀察,啟發孩子思考,回答孩子提問,使孩子獲得多方位多層面的發展。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