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12 22:28:55
河北省張家口市第二幼兒園 張英杰 075000
說到維護自己的人身權利,大家一定不會陌生,在人們法制觀念日益增強的今天,人們的維權意識正在日益加強。當自己的人身權利受到傷害時,每個人都在嘗試著去尋找相關法律依據,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使自己的人身權利不再受到傷害。
可是,我們幼教工作者,不知是否關注過維護和尊重幼兒的人身權利?稍此歼^在我們的工作中,是否有些行為習慣已構成了對幼兒人身權利的侵犯,但我們卻不以為然甚至感到習以為常,準認為對于孩子,這樣做不算侵權。以下是我們工作中所見所聞的幾個片斷的回放。
鏡頭一:“某小朋友的一件玩具找不到了,在那里傷心地哭,教師讓其他小朋友排成一隊,教師逐一摸幼兒的小兜,看看誰兜里有該幼兒的玩具。”
鏡頭二:“午休時,其他幼兒在床上睡覺,其中有兩名幼兒在床上說話,搞小動作,教師走過去一把揪起該幼兒:“走,想說到外邊說去,讓你說個夠。”
鏡頭三:幼兒園某班門前,一位家長揪住該班內一幼兒的衣領說:“昨天你為什么打我家小明,如果今后你再敢打小明,我一定把你送到公安局,讓警察把你關起來,看你還敢不敢再打小朋友”。令人感到驚奇的是,該班的教師不但沒有阻止家長的錯誤行為,還在一邊助威說:“聽見了嗎!再打小朋友就把你送到公安局。”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這些鏡頭我們一定有過耳聞或目睹,不知有何感想,可曾想到,如果孩子在幼時遭遇不當的教育方法,有時會影響甚至改變一個人一身的性格及行為方式。我們作為一名幼兒教師,一定要懂得怎樣去愛護我們的幼兒。真正做到教育幼兒從理解幼兒入手,從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做起。決不能由于我們的不經意和疏忽使幼兒的心靈受到創傷。未來社會需要的是身心健康、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才,不僅要求他們具有豐富科學知識,健康的體魄。而且還應該具備高情商:心理健康、社會化程度高、心理健康和社會化程度是關系到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關鍵。有專家研究報告表明:嬰幼兒早期的經驗與嬰幼兒的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關系。通俗的講,良好的精神環境和健康的生活氛圍不僅為兒童社會性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對兒童心理健康的發展和穩定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的促進幼兒的發展”。教師要有一顆愛心,“愛一切孩子”,“愛孩子的一切”,理解尊重孩子的要求,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十五條明確指出:“學校、幼兒園的教職工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心理環境較之于物質環境的創設更為重要,所以在我們為幼兒創設物質環境的同時,我們也不可忽視精神環境的創設,使幼兒的人身權利不再受到傷害。讓幼兒在良好的精神氛圍中健康活潑成長。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