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12 21:29:58
風水學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是對人的居住環境和生活空間進行研究、改造,使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和諧共處的學問。風水學中凝結著中國幾千年智慧的結晶、下面就來看看勘查風水的十大要訣。
看風水十大要訣(一)---觀察地勢
中國的地理形勢,每隔8度左右就有一條大的締向構造,如天山--陰山緯向構造昆侖山--秦嶺緯向構造;南嶺緯向構造!犊脊び洝吩疲“天下之勢,兩山之間必有川穎。大川之上必有途矣。”《禹貢》把中國山脈劃分為四列九山。風水把綿延的山脈稱為龍脈。龍脈源于西北的昆侖山,向東南延伸出三條龍脈,北龍從陰山、賀蘭山人山西起太行,渡海而止。中龍山氓山人關中,至秦山人海。南龍由云貴、湖南至福建、浙江人海。每條大龍脈都有干龍、支龍、真龍、假龍、飛龍、潛龍、閃龍、看風水首先要搞清楚來龍去脈,順應龍脈地走向。
龍脈的形與勢有別,千尺為勢,百尺為形,勢比形大,形比勢小,勢是遠景,形是近觀。勢是形之崇,形是勢之積。有勢然后有形,有形然后知勢。勢住于外,形住于內。勢如城郭墻垣,形似樓臺門第。勢為來龍,若馬之馳,叵水之波,欲其大而強,異而專,行而順。形要厚實、積聚藏氣。
在龍脈集結處朝案之山為佳。朝山和案山是類似于拱伏案之形的山,就象臣僚族擁著君主。朝案之山可擋風,并且很有趣屆之情。如《日下舊聞錄·形勝》引《朱子語類》論述北京的大環境云:“冀都山脈從云中發來,前則黃河環繞,泰山聳左為龍,華山聳右為虎,嵩為前案,淮南諸山為第二重案,江南五嶺諸山為第三重案,故古今建都之地莫過于冀,所謂無風之散之,有水以界之。”這是以京城為中心,以全國山脈為朝案,來說明北京地理環境之優越。
從大環境觀察小環境,便可知小環境受到外界制約和影響,諸如水源、氣候、物產、地質等。任何一塊宅地表現出來的吉兇,都是由大環境所決定的,猶如切醫切脈,從脈象之洪細統虛緊滑浮沉遲數,就可知身體的一般情況,因為這是由心血管的機能狀態所決定的。只有形勢完美。宅地才完美。每建一座城市。每蓋一棟樓房,每修一個工廠,都應當先考察山川大環境: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必無后患之憂,乃大福矣。
看風水十大要訣(二)---因地制宜
中國從古到今都是主張因地制宜,即根據環境的客觀性,采取適宜于自然的生活方式。《周易·大壯卦》提出:“適形而止”,《淮南子。秦族訓》云:“俯視天地,以制度量,察陵陸,水澤、肥墩、高下之宜,立事生財,以除饑寒之。”先秦時的姜太公倡導因地制宜,《史民·貨殖列傳》記載:“十公望封于營丘,地瀉鹵,人民寡,于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漁鹽。”
中國地域遼闊,氣自覺候差異很大,“地質也不一樣,建筑形式辦不同。酉北干旱少雨,人們就采取穴居式窯洞。隘北、隴東、豫西、晉中等地,在黃土高原上拍幾米見方的洞穴,洞口立門窗,朝向南方。窯洞施工簡易,不占土地,節省材料,防火防寒,冬暖夏涼,人可長壽,雞多下蛋。西南潮濕多雨,蟲獸很多,人們就采取干圍式竹樓!杜f唐書·南蠻傳》云:”山有毒昌,虱腹蛇,人并樓居,登梯而上,號為子圍。“樓下空著或養家畜,樓上住人。竹樓空氣流通,涼爽防潮,云南的傣族、景頗族、海南的黎族、廣西的憧族大多把竹樓修建在依山傍山之處,視野開闊,風景優雅。此外,草原的牧民采用蒙古包為住宅,使于隨水草而遷徙。貴州山區和大理人民用山石徹房,華中平原的人民以土磚建房,這些建筑形式都是根據當時當地的具體條件而創立的,如果易地改換建筑,人民不會接受。明代謝肇漸在《五雜姐》中說:”南人有無墻之室,北人不能為也。北人有無柱之室,南人不能為也。北人不信南人有架空之按行于木秒,南人不信北人有萬斛之窯藏于地中,地賽燕都雖有,然不僅秦晉之多,蓋人家類似當蓄室矣;夭俟什桓。其人堅故不崩。
中國現存許多建筑都是因地制宜的楷模。湖北武當山是道教名勝,明成祖朱校當初派三十萬人上山修廟,命令不許劈山改建,只許隨地勢高下砌造墻垣和金殿。
清代康熙年間,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在河北省承德旁邊修建了一座避暑山莊?滴趸实蹮釔圩匀,崇樸愛物,親自選址和測量,山莊的高不過海拔300至5o0米,而它的北邊,在200公里的距離內,陡然向上形成了高達約1600米的壩上高原,高原是一座巨大而厚實的屏障,擋住了西北的寒流。渤海沿武烈河而上的水氣在此增加了濕潤度。雨水充足,氣候暖和,林木茂盛,天成一處自然植物園。康熙皇帝在引建莊時,下令不許砍伐和博獵,而要大量種植油松和其它喬木,并且開挖湖泊,引入水鳥棲息。山莊北有獅子溝,東界武烈河,西有廣仁嶺,國西而東形成臺地。全計占地約八千四百孔,國內有起伏的山巒、平坦的原野、蔥郁的山谷,自成天然之趣。
中國是個務實的國度,因地制宜是務實思想的體現。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切實有效的方法,使人與建筑適宜于自然,回歸自然,反樸歸真,天人合一,這正是風水思想的真諦所在。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