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09 21:13:07
一、問題的提出
21世紀是以科學化、信息化、國際化、快速變化為特征的世界,是一個挑戰與機遇并存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競爭的世紀。要在強手如林的境地中立穩腳跟,必須要有高素質的人才來支撐。黨中央制定了“科教興國”重要方針。各階層、各領域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家長們更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出人頭地,長大后能有一番大作為,于是從小就開始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在這個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出現了一些偏差。如:只重視知識的灌輸,忽視了各種能力的培養;重視了智力的開發,而忽視了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重視了智商的高低,忽視了情商的作用。導致了許多孩子高分低能,甚至讀大學還需要家長陪讀的現象。這樣的孩子,一時之間無法適應高速發展的社會,缺乏全面的素質。
義烏小商品市場,匯聚了五湖四海的商人,這些商人的子女也隨之到義烏來就學。商城集團為了解決商人們的后顧之憂,投資創辦了商城幼兒園。正因如此,生源與其他幼兒園有著一定的區別,其中外地占20%;農村占34%;城區占46%。由于來自農村、外地(基本上是當地農村)的幼兒比較多,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同,對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也不比城區幼兒。在幼兒園中表現出各種各樣的不良習慣。如:罵人打人、不懂禮貌、亂扔紙屑等等。教師們再三強調,總是不見好轉。行為習慣總體狀況令人擔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要“深入實施素質教育”,而素質教育又包括三個方面,即:面向全體,全面發展,讓學生主動發展。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正是一個人全面發展中的重要一部分。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讓人受益一生。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有了捕魚的方法,就不愁吃不到魚。幼兒學會的一個舞蹈、一個故事、畫幅畫得個獎,認識幾個漢字,會講幾句英語,長大后可能都會忘記,但一個良好的習慣,卻能使孩子終生受益。
積于以上認識,我們提出了本課題。
二、研究的設計
(一)、研究目的:
一個良好的習慣,可以讓人受益一生,與其教給幼兒過多的知識性的東西,不如先培養好幼兒的習慣。就象讓幼兒吃太多的補品,不如先讓其吃飽米飯。在幼兒期,自主性已經開始發展,獨立活動能力增強,肢體活動趨向隨意、準確、靈活,是學習各種技能、形成各種習慣的好時機。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生活、學習、交往活動中,幼兒不知不覺地反復進行著行為練習,積累、聚集著各式各樣的習慣。這時,成人如果不提出合理、必要的行為規范和要求,不注意對幼兒有關行為進行控制,調整及必要的指導,則完全可能使孩子養成許多不良惡習。事實證明,壞習慣一旦形成,就很難糾正。要糾正一個壞習慣遠比形成一個好習慣要艱難得多。
本課題旨在通過研究,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讓他們在一生的日常生活中,不必過多地去思考該怎樣去適應生活,而能使身體在無意識之中,正確、科學、有序、合理地進行各種活動,為以后各方面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使幼兒真正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二)、理論依據
理論研究表明,對于一個人的成長來說,10歲之前是各種習慣培養的關鍵期。《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要求幼兒:“生活、衛生習慣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要“與家長配合,根據幼兒的需要建立科學的生活常規,培養幼兒良好的飲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習慣和生活自理能力”、要“高度重視和滿足幼兒受保護、受照顧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滿足他們不斷增長的獨立要求。避免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鼓勵并指導幼兒自理、自立的嘗試”、“要培養合作的精神,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等等。《綱要》的頒布,給我們指明了方向,堅定了我們的信心,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
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華生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兒童的各種習慣。人的各種習慣綜合成系統,就形成了“人格”。而習慣的培養主要取決于后天的環境和教育,要用正確的方式方法來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幼兒成為一個快樂、自由、獨立、有毅力、有誠意、有創造力、沒有怯懦自卑心理的人。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心理發展主要經過四個階段,幼兒園的幼兒正處于前運算階段(2-7歲)。在該階段,兒童多是憑借表象進行思維,具有直觀形象的特點。因此,對幼兒要從培養行為習慣入手,而少用枯燥、乏味的思想教育。
(三)、研究的對象、時間和方法
1、研究對象:大中小三個年齡段各兩個班,分為實驗班和對照班。小班每班32人,中班每班38人,大班每班40人。
2、研究時間:2002年8月----2004年9月
3、研究方法:
①、組織參加研究的老師學習《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了解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重要性,并向家長問卷調查,根據調查結果和幼兒現有水平、年齡特點討論各種年齡段的研究內容。然后由課題總負責人匯總結果,并最終確定研究內容,如下所示。
幼兒行為習慣
小班生活衛生習慣
中班品德行為習慣
大班學習習慣
就餐習慣
盥洗習慣
睡眠習慣
勞動習慣
合作習慣
禮貌習慣
上課習慣
書寫習慣
整理習慣
②、每個年齡段各抽取兩個班,一個實驗班、一個對照班。小班每班32人,中班每班38人,大班每班40人,研究對象共為220人。組織各班老師按各自的調查內容觀察班內幼兒的具體表現,即觀察幼兒在一項活動中從開始到結束的行為表現,每天一次,連續觀察三天,并做好記錄。評定結果分為“好”、“中”、“差”三類。把三天觀察到的數據在同一類別中相加,作為前測的結果。
③、教育訓練。實驗班每天在相應的時間段進行情境教育、故事教育;集體教育、個別教育等。設計家園聯系記錄表,讓家長在家中配合教育。與別的年齡段結成姐妹班,進行以大帶小活動。讓幼兒檢查家長、教師的行為,發揮以小帶大的作用。對于幼兒在活動中的點滴進步,教師與家長及時給予五角星獎勵,并集中貼在固定的地方。
④、進行實驗實施后檢測,方法同前測。
⑤、前、后測結果對照、分析,得出結論。
(四)、研究步驟:
1、準備、前測階段:(2002年8月-----2002年9月)
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幼兒園工作規程》和有關教育學、心理學等文章,收集各方面的資料。9月份對幼兒家長進行問卷調查,觀察記錄實施教育前的幼兒習慣狀況,并整理數據,尋找問題之所在,分析原因,為下一階段尋找解決方法做好前導工作。
2、具體實施階段:(2002年10月----2004年4月)
在這一階段中,針對前一階段中找出的問題、原因進行有目的、有計劃地實施教育。在課堂中、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在家庭中,通過各種途徑幫助幼兒擺脫原有的不良習慣,形成新的良好的習慣。
3、后測階段(2004.5---2004.6)
對實施教育后的結果進行檢測,記錄。
4、全面總結階段(2004.7----2004.9)
分析、整理課題資料,形成書面材料。
三、調查結果分析
為找準對幼兒進行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切入口,了解幼兒行為習慣的現狀,我們分教師觀察部分和向家長問卷調查部分進行摸底。具體內容為:小班側重生活衛生習慣,中班側重日常品德行為習慣;大班側重學習習慣。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