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09 21:11:31
寶帶實小幼兒園 張惠萍
以往,我們把教育看成是幼兒生活以外的一個因素,認為外加的教育能促進幼兒的發展,沒有看到幼兒園課程事實上就是幼兒的生活世界,就是幼兒發展的生活世界本身,自從參加了南師大虞永平教授倡導的“生活化游戲化”課程后,使我們對幼兒園的課程有了新的認識——幼兒的生活是幼兒園課程的重要資源,是幼兒園課程取得成效的保證,更是幼兒園課程的立足點。參加實驗的教師認為,本課程的實施,對教師來說,能有更大的空間去探索研究,是一個不斷地學習提高的過程。對幼兒來說,更能調動他們在活動中的學習興趣,并能使幼兒更多地學會去主動探索和思考。
3月22日,中(5)班的楊紅老師給我們提供了半日活動研討現場,大家從中受到了很大的啟發,那就是——要“尋找適合孩子的教育”,課程要真正追隨孩子的身心發展。在楊老師組織的半日活動中,她整合了教材中的許多點,追隨孩子的經驗和生活,預設活動,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靈活性。
1、課程的設計應是追隨孩子的身心發展。
課程的設計應是追隨孩子的身心發展。半日活動“漂亮媽媽”是在《漂亮的服飾》這個大主題下的活動,旨在通過感受、交流、表現等環節,了解媽媽在幾個特殊時期的服裝(婚紗和孕婦裝),并通過繪畫等藝術表現手段,進一步激發愛媽媽的美好情感。本次活動充分考慮幼兒年齡特點,分別從講述理解和藝術表現兩方面達成目標,動靜結合。活動通過讓幼兒自己收集及利用材料(媽媽的婚紗照、婚紗、孕婦裝),主動向媽媽了解幾個特殊時期的感受等前期經驗積累,為孩子們在活動中的交流奠定了基礎。活動中我們聽到了孩子們精彩的發言,看到了他們真切的情感流露……整個活動,幼兒注意力始終集中。可見此半日活動是教師依據目前孩子的需要和發展狀況以及幼兒感興趣的內容從教育的角度進行設計的,活動中幼兒的語言、社會性等方面得到了良好的發展。
2、課程的實施應是追隨幼兒的身心發展的。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不單單是一個課程的組織者,更應是幼兒活動的支持者、觀察著、指導者、促進者。教師要要善于傾聽和觀察幼兒,傾聽了解幼兒的需求,分析、尋找幼兒的興趣熱點,捕捉最佳的教育時機,并嘗試鼓勵和引導幼兒,充分體現出幼兒是真正的學習主人。就拿第一個活動來說吧,教師由猜猜孩子媽媽的婚紗照自然過渡---欣賞婚紗裙---現場采訪前來聽課的嚴老師:穿婚紗時的心情(生成),可以說教師在開始部分就抓住幼兒的興趣點,這使活動現場興起了一個小小的高潮,孩子們投入其中熱烈地交流著……另外,在每個活動環節中,我們看到楊老師通過細心觀察、用心捕捉、耐心引導對幼兒進行了情感、認知、能力的培養,整個半日活動,楊老師將關注點放在了幼兒終身受益的品質(個性、能力、行為習慣)上。教學形式由集體向小組、個體傾斜,讓孩子在不經意中接受有目的的教學,在分享、創作及游戲中積累知識經驗,然后順其自然促其水到渠成“愛媽媽”。這種教學方式真可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3、課程的形式是追隨幼兒身心發展的。
課程是可以追隨幼兒的生活和經驗。只有從孩子的興趣著手,才能讓孩子成為積極主動的學習者。凡是幼兒需要的、感興趣的,尤其是隨時隨地在其生活、學習過程中產生和發現的,又是他們急于想知道或解決的問題,應被及時地納入到課程和活動中來。楊老師組織的半日活動中,喚醒了幼兒的生活經驗,分別從媽媽的婚紗和孕婦裝入手,通過猜一猜,看一看、講一講等形式介紹自己的媽媽,突出媽媽的漂亮和辛苦。活動中由于所有的素材來自生活,孩子們有話可講,有話想說。另外,活動中教師非常投入,和孩子一起分享老師的婚紗照,講講老師做媽媽的經歷和感受,和孩子一起沉浸在快樂和喜悅之中……自然真實的互動,無形中拉近了師生的關系。活動雖然結束了,但小朋友們的興趣還在不斷地延續著。我們發現:在這樣的活動中,幼兒的經驗受到了真正的重視,幼兒的學習與他們的真實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當活動的主題是幼兒所喜歡、感興趣的時候,幼兒就會調動全部的智慧去研究、去探索、去發現、去嘗試,并有效地去同化外部世界,構建新的認知結構。
可見,只有這種追隨幼兒的課程,才能對幼兒發展起到真正的推動,才能更好地滿足幼兒自主活動,自發學習的需要,促進幼兒富有個性地發展。作為老師不僅要改變思想觀念,更要從行為方式中體現出來,從而更好地體現教育的價值。
不足與建議
(1)觀念還沒真正更新,半日活動環節界限明顯。活動一過后教師不必劃一地讓幼兒去小便,然后再排隊集中進活動室進行第二個活動。而應讓幼兒參與第二個活動的準備工作,需要小便的幼兒則去,這樣半日活動銜接會更自然,淡化了上、下課的痕跡。
(2)活動二沒有真正從幼兒的角度考慮及組織,形式單一,忽略了幼兒的個性化培養。應進一步突出幼兒的主體地位,進一步了解孩子的需要,教師可事先了解幼兒的想法,并根據幼兒的想法與幼兒一同準備所需材料,在這基礎上教師再有意識地準備一部分材料,以滿足不同層次幼兒的需要。活動可以以小組活動形式進行,鼓勵孩子合作,把繪畫、手工、審美等多種技能滲透進去。
(3)區域活動內容的設置與上面的活動沒有很好整合。
(4)語言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培養還有待提高,教師尤其要注意相對弱勢幼兒的引導和教育。
總之,通過半日活動的研討,引起了我們的思考:1、努力做到“教者有心,學者無意”。2、實現教材追隨孩子的身心發展。3、真正實現自身的教育行為追隨孩子,尋找適合孩子的教育。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