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08 22:56:05
三、幼教機構與家庭、社區的合作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報告中明確提出了教育發展的未來模式,強調要溝通教育機構與社會的聯系:一方面,利用社會上各種因素來促進教育的發展;另一方面,把教育延伸并滲透到社會的各個方面,構成一個面向社會的多形式、多層次的更高形態上的大教育體系。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幼兒教育理論和實踐的發展,世界各國已逐步形成包括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在內的各種幼兒教育組織形式,并注重機構教育與家庭、社區教育的和諧統一,使幼兒教育成為一項系統的開放工程。
1.幼教機構的服務意識
在充分利用家庭、社區資源為幼教機構服務的同時,世界各國的幼教機構也開始倡導和實踐一種走向社會的、開放的、與社會融合的幼兒教育,提高為幼兒、家長和社會服務的意識。
首先,為0~6歲幼兒提供保教整合的服務。近年來,“早期兒童保育”(EarlyChildhoodCare)和“早期兒童教育”(EarlyChildhoodEducation)這兩個具有不同涵義而又相互關聯的詞語,開始被“早期兒童保育和教育”(EarlyChildhoodCareandEducation)這一整合性詞語所替代。〔7〕此外,另一個融合保育(Care)和教育(Education)的新詞“保教”(Educare)也開始形成。從實踐層面上看,自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一些國家開始改革幼兒教育的管理體制,以促進保教的整合。例如,為了改變長期以來幼兒園和保育所分離的狀態,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于2004年發表了《關于幼兒教育、保育一體化的綜合機構》的咨詢報告,提出了設立“‘幼保一體化’的綜合機構”的構想,這一設想在2006年付諸實施!8〕又如,近年來,英國將幼兒和家庭保教政策的制定和管理責任從健康部轉移到教育就業部下屬的兩個單位,由這兩個單位分擔責任;芬蘭、挪威和瑞典開展了1~6歲幼兒的混齡教育服務,使1~6歲幼兒入學前在共同的教育機構中接受保育和教育!9〕
其次,為家長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各國的幼教機構都重視和家長建立良好的家園聯系,通過“家長開放日”,使用“家長手冊”和“家長布告欄”,定期發放“幼兒園通訊”等方法,讓家長了解幼兒的在園表現。為了滿足家長對幼教機構的需求,很多國家都采取了靈活多樣的辦園形式,如全日制、半日制、寄宿制、短時保育、夜間保育、臨時保育、延時保育等形式。此外,幼教機構還與社區合作,通過多種途徑為家長提供支持和幫助,如向家長發放幼教信息資料,舉辦家長培訓班,組織家長與幼教專家交流,尋求政府對家庭教育的支持等。
第三,為社區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很多國家的幼教機構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成為“社區兒童保育和教育中心”,將幼兒教育推廣到社區每一個家庭。具體做法如下:一是開放幼教機構,根據社區居民的需要,為未進入幼教機構的幼兒提供短時保育、夜間保育、節假日保育等;二是提高社區居民的教育能力,為社區居民開展育兒咨詢活動,開設有關講座,在考慮幼兒最佳利益的基礎上妥善解決社區居民育兒方面的實際問題。
上述舉措適應了家長和社會對幼兒教育的要求,充分發揮了幼教機構的功能,推動了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此外,從后現代的視角來看,幼教機構還被看作是一個在文明社會中兒童與成人共同參與社會的文化、政治、經濟活動的“論壇”,如同一個承擔著文化象征意義的社區機構。意大利瑞吉歐幼教機構的社區式管理模式就是這種文明社會論壇的典范。這種把幼教機構作為社會論壇的理論和實踐提高了幼教機構的服務意識,擴展了幼教機構的功能,提升了幼兒教育的價值,是今后幼教機構發展的方向之一。
2.“四位一體”的幼教網絡
幼兒教育要走向社會,不僅需要幼教機構、社區和家庭的通力合作,也需要政府的支持。從政府來說,發展幼兒教育事業,及早培養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過程中具有競爭力的公民,也需要整合各方力量。早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就以“開端計劃”開創了政府、社區、幼兒園和家庭“四位一體”的幼教網絡的先河,大大促進了幼兒教育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幼兒教育的發展和社會發展對幼兒教育的需求,一些國家也開始重視建立“四位一體”的幼教網絡。
1997年,英國出臺了世界上最早的以社區為基礎的早期兒童整合性服務機構——“早期優質服務中心”。這種服務機構主要以保育學校等傳統的保教機構為基礎,整合社區相關資源,以早期服務為紐帶,向兒童及其家庭、社區居民提供服務,以積極應對不同社區的需要。作為一項國家改革計劃,政府通過制定“早期優質服務中心”標準、審定申請機構、提供資助和專家支持以及運用評估等手段進行監督、協調和支持。在政府的支持和各地的推動下,至1999年12月英國已經建立29個這樣的機構,并在2001年2月提出“到2004年達到100個,逐步發展成為一個中心網絡并向更加地區化方向推廣”的目標。〔10〕1998年,英國政府又開始實施“良好開端”項目,旨在通過建立以社區為中心的面向所有兒童、家庭和社區的幼教網絡,使所有兒童特別是處境不利的兒童獲得良好的開端。到2003年,該項目已公布了524個良好開端地方計劃,預期將使居住在條件不利地區的約40萬兒童受益!11〕
澳大利亞和日本也重視構建“四位一體”的幼教網絡。2000年,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政府推出了一種以社區為基礎的網絡運行模式——“兒童保育和家庭支持軸心”,利用社區資源中心、社區公共設施、學;蛘咧亟ǖ纳鐓^資源,形成整合性服務機構,并發揮整合功能。軸心和各部門保持“組串”關系——軸心是“組”,各服務部門是“串”。這種“組串”結構強調整合網絡各部分之間在實現目標時的平行關系,體現了整合網絡運行過程中的協調、管理作用。〔12〕到2002年,昆士蘭州已成功建立了22個這樣的軸心機構。早在1994年,日本厚生省就提出了建立“兒童養育網”的主張,目的是在社區內建立保護和養育兒童、支援家庭的網絡,給處于各個發展階段的兒童及其家庭以必要的、適當的幫助。此后,日本各地積極實現這一設想,逐步形成了以幼教機構為主體的幼教網絡。1998年,川崎市提出設立“幼兒教育中心”,擬建立一個包容100所公立保育所和87所私立幼兒園,集調查、研究、培訓、咨詢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輻射全社區的早期服務網絡。〔13〕從某種意義上說,“幼兒教育中心”的提出,已經超出了日本1994年建立“兒童養育網”的構想,體現了日本社會對幼教網絡的需求和政府對構建幼教網絡的重視。
2003年,我國政府將“逐步建立以社區為基礎的以示范性幼兒園為中心,靈活多樣的幼兒教育形式相結合的幼兒教育服務網絡,為0~6歲兒童和家長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服務”作為我國今后5年(2003~2007)幼兒教育改革的總目標之一,〔14〕這標志著我國構建“四位一體”的幼教網絡已處于起步階段。
上述各國“四位一體”幼教網絡的建立和運行,有效地整合了各方資源,體現了政府的統領和協調作用,發揮了社區和幼教機構的核心作用,推動了正規和非正規幼兒教育的發展,有力地促進了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四位一體”幼教網絡的構建反映了社會發展對幼兒教育的需求,也是世界幼兒教育改革的必然選擇和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馮曉霞.幼兒教育〔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191.
〔2〕〔3〕劉焱.入學準備在美國:不僅僅是入學準備〔J〕.比較教育研究,2006,(11):28-32.
〔4〕劉焱.早期學習標準化運動述評〔J〕.比較教育研究,2005,(5):1-6.
〔5〕文部省.幼兒園教育要領解說〔M〕.東京:福祿貝爾館,1999:205.
〔6〕中央教育審議會.關于適合環境變化的今后的幼兒教育的應有狀態:為了幼兒的最佳利益〔EB/OL〕.(2005-01-28)〔2007-03-28〕.http://www.mext.go.jp.
〔7〕朱家雄.幼兒園課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293.
〔8〕曹能秀,馮釗.當前日本幼兒教育改革的新動向〔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版,2006,(2):46-49.
〔9〕柳倩.中央干預—地方自治?整合—分離?:學前教育服務體系的比較研究和政策分析〔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版,2006,(11):37-41.
〔10〕〔12〕〔13〕柳倩.國外早期兒童整合性服務機構及其啟示〔J〕.幼兒教育,2004,(7-8):20-21.
〔11〕張樹德.新世紀英國學前教育發展的“希望工程——良好開端”工程述評〔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4,(3):1-4.
〔14〕教育部,等.關于幼兒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J〕.幼兒教育,2003,(4):4-6.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