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08 22:53:49
●探索活動的環境包括哪些因素?
●應該如何創設探索活動的環境?
實錄一
在主題活動“竹子”的研究過程中,我鼓勵孩子們自己收集有關“竹子”的資料,并建議他們帶著問題去請教家長。家長們紛紛出謀獻策,各顯神通。有的家長帶著自己的孩子到竹制品商店挑選了竹子做的小蛇、小鞋子、筆筒和竹笛:有的家長在日用品商店購買了竹筷、竹墊、竹籃、竹扇、竹船以及竹筒酒;還有的家長從網上下載了大量的關于竹子的資料和信息……元元小朋友的爸爸還與社區園林所取得聯系,讓孩子們到竹林進行實地考察和研究。孩子們在園林所叔叔的幫助下,把竹園里的一棵小竹苗成功地移植到了教室的大缸里,此時,孩子們的探索興趣達到了高潮。
實錄二
在主題活動“社區里的商店——超市”中,我帶著孩子們一起到了小區附近的“農工商超市”。
“超市好大啊!”孩子們感嘆道,可樂是放在飲料區的:薯片是放在消閑食品區的;餃子和圓子是在冷凍食品區的……“超市里總有那么多的顧客,這是為什么呢?”孩子們帶著這個問題,向不認識的叔叔阿姨們詢問。叔叔阿姨都很熱情地告訴他們:人們喜歡來超市是因為超市里的商品多,很方便。孩子們還發現:超市里的商品都標著價格:超市里有很多不同顏色的廣告牌,表示今天買什么商品較便宜:到超市里買東西的顧客都拎著籃子,這樣就可以一次買很多東西。
實錄三
在我懷孕期間常會覺得肚子餓,因此每當孩子們吃點心時,我也會略微吃點東西。為了掩飾自己的尷尬,我就對孩子們說是我肚子里的小寶寶要吃。可沒想到我身體的這一特殊狀況竟引起了孩子們的強烈關注。儀儀說:“你吃飯,你的小寶寶也在吃飯嗎?”圓圓說:“你睡覺,寶寶是不是也睡覺?”小樹說:“你洗澡時,寶寶怎么洗澡啊?”馨儀說:“那寶寶要大便怎么辦?”于是,孩子們便圍繞著“生孩子”這一話題討論開了。我建議他們先回家向媽媽討教。第二天,我帶了一些有關生育的書籍和影碟與孩子們一起觀看、討論。最后,大家終于明白:嬰兒要在媽媽肚子里呆上九個多月才會生下來,在這一期間他們是通過臍帶吸收媽媽吃下去的營養的。“那小寶寶是怎么到媽媽肚子里去的呢?”“他在媽媽肚子里有手、有腳嗎?”孩子們由此又引發出了許多問題……
思考
幼兒不僅生活在一個與他互動的社會空間里,而且還生活在一個與他息息相關的生態環境中,他們是環境中的人,他們力圖去理解周圍的世界,并進行不斷的分析以尋求獲得其規律性。生活中的任何環境都會引起幼兒的興趣,因此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善于利用周圍環境,并創設一個有利于幼兒探索的環境。環境的創設可以包括提供物質材料、提供幼兒自由探索的空間、給幼兒以充足的探索時間等等。
如實錄一與實錄二中,當幼兒的探索走出了園門,融人到家庭和社會中時,無比寬廣的探索天地,就會使他們不斷有新的問題產生,生活經驗也隨之不斷豐富。在探索活動中,只有真正做到利用幼兒的眼睛,讓它們在周圍的環境與日常的生活中,認真地找,仔細地看,才能發現問題,也只有這樣才會有問題的解決以及從問題解決中獲得的發展。
當教師用自己的智慧為幼兒創設探索環境時,不要忽視自己的言行對幼兒的種種影響,因為教師本身也是一種環境因素。如實錄三中,當教師發現自身這種特殊環境引起了幼兒的強烈好奇時,就不失時機地給予幫助和引導,使他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不斷探索學習。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