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08 22:20:25
[摘要]弗洛姆關于愛的理論,對我國當前的兒童教育仍然富有深刻的啟示意義。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給予兒童健全的愛;培育兒
童健全的良知;教育者應學會自愛,健全自身的人格。
[關鍵詞]弗洛姆;愛的理論;兒童教育
埃里克·弗洛姆是20世紀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和哲學家,人本主義精神學說的創始人。弗洛姆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他對愛的真知灼見對我們當前的兒童教育仍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一、給予兒童健全的愛
弗洛姆將成人對孩子的愛分為兩種表現形式,即母愛與父愛。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弗洛姆所劃分的母愛與父愛,只是就愛的性質而言,不一定與實際的母親和父親的身份相對等。這兩種不同性質的愛有著不同的特征和功能。母愛作為一種積極的情感,它是無條件的、非功利的。母愛是對孩子生命和需要的無條件的肯定。無論孩子做錯了什么,有沒有實現父母的期待,母愛都會與他同在。正是這種無私的母愛,給稚嫩無助的孩子帶來身心的滿足和安全,為孩子的成長提供了堅強的后盾。父愛則是有條件的、功利的愛,其原則是“我愛你因為你實現了我的期望,因為你盡了你的義務,因為你像我”。Ⅲ孩子不需要通過努力就能得到母愛,但若想得到父愛就必須通過自身的努力。可見,母愛是不受孩子控制的,父愛卻是孩子自己能夠控制的,只要他愿意服從、遵守成人所規定的秩序和原則。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需要獨立時,父愛的積極作用就顯示出來,它給需要交往、渴望融人群體的孩子賦予責任、紀律和理性,為孩子獨立、走向社會提供必不可少的幫助。
在弗洛姆看來,母愛與父愛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對孩子而言,母愛是被動的,過分沉溺于母愛的孩子難以擺脫對他人的依賴,也就無法真正在精神上成長為獨立自由的個體。當然,過早或過分接受父愛洗禮的孩子,雖然能夠獨立自主,但難免會變得過于刻板教條、冷漠無情。可見,在孩子的成長中,既要有母愛的呵護,又要有父愛的約束。母愛的“愛的原則”和父愛的“理性原則”雖是一對不可消除的矛盾,而教育的藝術恰恰體現于如何在這二者之間取得平衡。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經意間就走向了極端。要么過分溺愛孩子,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縱容孩子的任性行為,對孩子的言行舉止不作任何要求,致使孩子養成依賴、脆弱的個性,不能獨自面對未
來的生活;要么又對孩子過于嚴格要求,鐵面無私,賞罰分明,從而又使得孩子過早地世俗化,失去童真,缺乏愛心。以上兩種情況還都只是各走了一個極端,最糟糕的是將母愛與父愛的消極方面結合起來,高興時讓孩子隨心所欲、有求必應;煩躁時對孩子吹毛求疵、百般挑剔,致使孩子無所適從,陷于紊亂,長此以往,難免出現心理或行為的病態。當然,最理想的莫過于將母愛與父愛的積極方面結合起來,既要無條件地接納孩子,讓孩子體驗到身心的滿足與安全;又要對孩子提出適當的要求,讓孩子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生活。
二、評語兒童健全的良好
在弗洛姆看來,最終“一個成熟的人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他是自己的母親,也是自己的父親。他既具有母親的良知,也具有父親的良知,并以母親的良知和父親的良知對待自己和他人。”母親的良知建立在愛的能力上,具有利他性;而父親的良知建立在理性的能力上,具有功利性。“如果一個人僅僅保持父親的良知,他就會變得嚴厲而缺乏人性;如果他僅僅保持母親的良知,可能會失去判斷力和批判性,從而妨礙自己和他人的發展。”
可見,培養孩子健全的良知,讓孩子既具有理性的能力,又不失愛心,應是我們教育的追求,兩者缺一不可。理性的能力雖然可以表現為求知、拼搏、誠信、守時、合作、競爭等美好的品質,而且這些美好的品質還可以推進個人和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但就其本質而言是利己主義的,是“人們對利害的始終利己主義的計算”。與理性能力不同,愛的能力不是邏輯推理或因果思考或利益權衡的產物,它是“人類不假思索的利他主義的行為習慣”,是康德所謂的“絕對的命令”,它雖然不一定能夠給人類帶來豐富的物質利益,但卻是人類精神充實、心靈安寧的保障,是人性的高貴體現。
過去,我們的傳統教育更重視孩子對“母親良知”的建立,即愛的能力的獲得,但由于教育方式、方法的不當,并沒有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隨著社會的開放,受西方文化和價值觀念的影響,我們的教育亦開始關注孩子對“父親良知”的建立,即理性能力的習得。這本應是件可喜的事,但我們總是擺脫不了二元論“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當我們發現增強孩子理性能力的時代意義的同時,又不自覺地放棄了傳統教育培育孩子愛的能力的追求。甚至有前者取代后者的危險。大家也許都聽過西方文化中“分蘋果”的故事:兄弟姐妹幾個心里都想要媽媽手中那個最大最紅的蘋果,于是媽媽將門前的草坪分成幾塊,要求孩子負責修剪草坪,誰修得最快最好就有權利得到那個最大最紅的蘋果。這樣做是為了讓孩子從小明白: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須付出最大的努力,公平競爭、爭取第一。當我們在感嘆西方人的教育觀念和手段是多么高明的同時,也別忘了我們傳統文化中“孔融讓梨”的故事仍然閃爍著人性的光輝。“分蘋果”的做法自然可以增強孩子諸如努力、公平、競爭、主動等理性能力;而“孔融讓梨”的故事則可以培育孩子的仁愛之心,讓孩子從小養成珍愛兄弟姐妹間的手足之情。可見,培養孩子愛的能力和理性的能力兩者不可偏廢,如果說理性是人和社會的發展、前進的動力,那么愛則可以保證人和社會在幸福、健康的路上前進。
三、健全兒童教育者自身的人格
弗洛姆認為,愛既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能力。父母對孩子的愛關鍵在于父母是否有愛的能力。在弗洛姆看來,只有創造性的健全人格,才能使自己成為成熟的人,擁有愛的能力。自愛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性的健全人格的重要標準。弗洛姆所謂的自愛,它不同于自私,也不等于無私。自私和無私都將愛他人與愛自己對立起來,而自愛與愛人并不矛盾、沖突。“在所有能夠愛他人的人身上,都可以發現他們同時是自愛、是珍惜自己的生命存在和幸福的”。嘲真正具有愛的能力的人,同時又是自愛的人,也只有自愛的人才能夠給孩子以積極正面的影響。弗洛姆曾引用《圣經》里上帝答應給亞伯拉罕及其后裔的土地“到處都流動著奶和蜜”的描述來比喻自愛的母親對孩子的愛。“奶”象征著母親對孩子無微不至的哺育、關愛、呵護;而“蜜”則象征著母親能夠讓孩子體驗到生活的幸福、生命的甜蜜。母親不僅要養活孩子,還應讓孩子熱愛生活,讓他感受到做一個小男孩或小女孩是多么的美好。大多數母親都能給予孩子“奶”,而只有自愛的母親才能夠給予孩子“蜜”。自愛的母親,她自身就是一個熱愛生活、享受生命、積極向上、幸福快樂的母親。
然而現實生活中,能夠被自愛的父母或老師所愛的孩子也許并不多。我們經常能夠聽到這樣一些來自父母的抱怨:“為了你,我放棄了工作”“為了你,我犧牲了我的愛好和追求”“為了你,我……”此外,我們也常常以“蠟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來比喻老
師的無私奉獻。成人總是以為只有委屈自己,才能成全孩子;只有犧牲自己的快樂,才能換來孩子的幸福。而在弗洛姆看來,這種隱藏在父母或老師身上的對生活的敵視(當然這種敵視并沒有被他們清楚地意識到),無疑會傳染給孩子,無形之中,孩子也會產生對生活的厭倦之情。“一個真正自愛的母親,不是通過壓抑自己對生活的愛和向往,不是壓抑自己的成長和創造性并讓孩子感受到被愛是一種負擔,她的愛是對自我和所有生命的肯定,是從內心深處流露出的對孩子成長的關心和促進。被一個自愛的母親所愛,比被一個‘無私’的母親所愛更能使一個孩子感到幸福。”可見,要使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獲得愛的能力,成人首先要學會自愛,健全自身的人格,主動體驗生命的價值,養成積極的生活態度。
總之,弗洛姆關于愛的思考,對我國當代的兒童教育依然有著深刻的借鑒意義。成長中的孩子既需要無私的母愛,也需要理性的父愛。因此,教育者既要培養孩子愛的能力,又要培養孩子理性的能力。只有自愛、人格健全的教育者,才能把孩子培養成弗洛姆所謂的人格健全的人。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