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08 21:07:51
2教學思路
2.1領會《綱要》精神,明確教育目標
《幼兒園教育綱要(試行)》是遵循我國憲法和教育基本法的精神,根據黨的教育方針和《幼兒園工作規程》而制定的對全國幼兒園教育進行宏觀管理和指導的單行法規文件,指導著我國的幼教發展方向,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必須認真地學習《綱要》,領會《綱要》精神,指導自己的工作。
幼兒園教育語言目標是對幼兒進行語言教育的具體方向,是語言教育所期望的最終結果。是幼兒語言發展應達到的水平和標準。《綱要》在語言領域所提出的具體目標是:①樂意與人交談,講話有禮貌;②注意傾聽對方講話,能理解日常用語;③能清楚地說出自己想說的事;④喜歡聽故事,看圖書;⑤能聽懂和會說普通話;并在“指導要點”中強調:“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
教育目標是教育活動的核心,把握著整個活動和幼兒發展的方向。確立了適當的目標,就可以依此來選擇教育內容,采用適當的教育方法和組織教育活動,使目標逐漸轉化為幼兒的行為和能力。
2.2設計活動方案,發揮教師主導作用
幼兒教師是幼兒語言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實施者,是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的中介,教師引導著作為活動主體的幼兒積極地與作為活動對象的教育內容和方式發生相互的作用,使幼兒獲得語言能力的全面發展和提高,教師的中介力量,就是教師的主導作用,它作為一種影響力,其影響性質和方式決定著幼兒在活動中的地位和活動的質量。
幼兒的活動需要教師的指導,但教師的指導是為了促進幼兒的發展,《綱要》把教師的角色定位成“合作者、幫助者和引導者”,所以教師應明確自己的位置,無論從內容的選擇到方法的考慮,以及對活動組織的整體策劃,都要考慮到幼兒的主體地位,以幼兒已有的語言經驗為前提,精心選擇內容,設計活動方案。在兒歌教學活動設計中,由于兒歌本身的特點,在應側重于對幼兒語音、語感的訓練。如中班“兒歌《夢》”的欣賞,教學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兒歌內容,配上優美的、若有若無的背景音樂,在活動還末開始之前,就已經引領著幼兒進入了詩的意境,體會這夜的寧靜、夢的甜美,這時讓幼兒說說,“你晚上睡覺做夢嗎?你還記得做過哪些夢嗎?你想知道天上的星星、荷葉上的露珠、花叢中的蝴蝶,它們會做夢嗎?它們都會做些什么樣的夢呢?”,然后再進行不同形式的欣賞方法,“星星、露珠、蝴蝶、小寶寶……”一個個親切的音節進入幼兒的腦海,引起幼兒情緒的共鳴,達到詩歌欣賞的目標。另外一些短小兒歌的教學活動,在基本完成活動目標以及幼兒又積累了新的經驗的基礎上,使活動相應延伸,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2.3參與活動過程,體現幼兒主體地位
《綱要》遵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精神,強調幼兒的主動學習。幼兒園教育活動的主體是幼兒。幼兒各種能力的發展必須通過自身主動地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才能產生,否則,就無法獲得真正的發展。活動的設計只是一份完整的靜態計劃,有了幼兒的參與,才形成一系列動態發展的過程。兒歌教學有較強的參與性和游戲性,活動實施過程中,教師要通過“直接指導”、“間接指導”及“環境條件的利用”,最大限度地調動幼兒學習和發展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條件使幼兒有更多的機會參與活動,擺脫“少數幼兒做表演,多數幼兒當觀眾”的教學現象,使全體幼兒在各自的基礎上獲得發展和提高。
興趣與需要是人們行為的動力,當幼兒對兒歌學習產生興趣時或者感到十分需要時,就產生了學習的動力,就會積極主動地學習,并獲得良好的效果,如兒歌《綠色的世界》,“綠色的天空,綠色的小貓,綠色的……”隱藏在綠色的眼鏡后面的是孩子充滿好奇的眼睛,作品在向幼兒展示綠色畫面的同時,給了孩子拓寬視野和啟迪想象的鼓勵,有利于幼兒發散性思維的培養。教師可指導幼兒用常見的雪碧瓶做成簡易“眼鏡”,到操場上觀察周圍事物,看看有沒有新的發現并把這些發現說出來,然后教師再進行引導、整合、學習,并在些基礎上,組織幼兒進行創編活動,把“綠色”變成“紅色”或“黃色”……成為另一首兒歌,提高幼兒對語言提運用能力。
2.4滲透各科教學,促進語言全面發展
《綱要》指出:“幼兒語言的發展與其情感、經驗、思維、社會交往等其他方面的發展密切相關”。因此,各科教育活動,要注意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將有助于幼兒獲得廣泛的,豐富的經驗,以及鞏固知識內容。
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語言教育活動主要是語言符號系統的活動。但是,由于幼兒認識過程的直觀形象,因此,在設計語言教育活動時,必須依靠具體形象的符號,將美術符號、音樂符號,甚至動作符號等自然地揉合地語言教學活動中,這種有意識的相互滲透,更有利于幼兒主動、積極地學習和掌握新的語言信息,更有助于他們對語言內容的理解,從而促進語言能力的提高。例如經典兒歌《小熊過橋》,作者先生動夸張地描畫出小熊過橋時的稚拙膽怯的情態,“立不穩,站不牢,走到橋上心亂跳”,再寫小熊在鯉魚的鼓勵下,克服了膽怯的心理,過了橋,“一二三,走過橋,小熊過橋回頭笑,鯉魚樂得尾巴搖”。詩歌中緊張和歡快的氣氛互相交替,形成了鮮明的起伏,抑揚的情感節奏,語言自然、流暢,一韻到底,極富韻律美,教學時,把音樂、美術等各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可以念、可以唱、可以畫、可以表演,稍加改編還可作為舞臺劇演出,達到“運用語言”和“提高語言水平”的雙重目標。
結論
兒歌是幼兒園語言教育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和諧的韻律,朗朗上口,深受幼兒的喜歡。兒歌對增長幼兒的知識、擴大幼兒的眼界,豐富幼兒的語言,特別是對語音和語感的訓練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作為教師和幼兒家長,要充分認識“兒歌”獨特的教育魅力,巧妙利用這一文學形式,通過多種活動,達到促進幼兒語言全面發展的目標。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