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軍區裝備部幼兒園 2009-07-08 20:46:24
“幼小銜接”顧名思義就是幼兒園與小學教育之間的聯系和接軌,而幼兒園教育的組織與實施又離不開與家庭、社區的合作,所以,幼小銜接應是幼兒園、家庭和小學校三位一體的工作,只有三家教育建立密切的聯系、有機的結合,才能使幼小銜接工作真正落到實處,才能促進幼兒身心可持續發展。
存在的問題與思考
一、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差異。(一)教育形式和方法的差異。幼兒園是以自由游戲、探索學習和發現學習的學習方式;而小學則是正規科目課堂上學習的方式。(二)生活常規的諸多區別。幼兒園堅持保教并重的原則,寓教育于生活的各項活動之中;小學則是以教學為主,沒有保育環節,小學生生活完全靠自理。(三)學習環境的不同,幼兒園是自由、活潑的學習環境;小學是分科學習,有作業,受教師支配的學習環境。
二、幼兒園教育與家長要求的差異。幼兒園主要實施《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的目標與內容要求,而家長主要關注知識的學習,只擔憂孩子學習方面的問題,故有的家長不愿上幼兒園大班,提前上小學,有的家長從中班就要求幼兒園教拼音、數學、寫漢字等,在其他方面,如精神上、能力上的要求卻不高。
三、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的定位、教育理念的區別。幼兒園教師是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著,以自由游戲為主;小學老師是小學各科知識的傳播者,以老師授課為主。
四、平時幼兒園與小學聯系甚少,只有了到大班末期才進行一些合作活動。
以上這些問題致使部分小學生有不適應現象,導致學習興趣低落、恐懼、焦慮以及攻擊性強等行為發生。如何縮小差異,使幼兒園孩子盡快適應小學生活,我園嘗試了如下做法:
一、建立幼兒園與小學雙向服務長效機制,加強“銜接”的連續性
幼兒園傳統的幼小銜接,主要關注小學知識的提前教授,延長上課時間,參觀小學等形式上的銜接,也就是幼教“一頭熱”,幼兒園積極地開展幼兒的入學準備工作,而小學卻無動于衷,因此問題得不到切實解決。聯合國的有關資料提出:“兒童要為入學做好準備,學校要為兒童做好準備。”事實證明,雙向準備是解決幼小銜接問題的必由之路。為做好雙向準備,我園與附近小學共同協商建立了雙向服務機制,互通信息,互送教育活動圖片、光盤等。
幼兒園方面
(一)幼兒園確定銜接點:興趣激發;習慣規則培養;語文學習能力,如聽說讀寫能力方面;數學學習能力,如加減運算、思維及操作能力方面;適應能力方面,如個性,心理,獨立性等。
(二)制定出幼小銜接工作計劃:舉辦大班老師幼小銜接專題培訓;定期安排幼兒教師到小學參觀見習,和小學一年級的老師進行交流,雙方共同切磋如何加強幼小銜接的連續性;參觀小學,與小學聯誼活動;大班教師幼小銜接教研活動;組織各類評比或展示活動;開設小學預備班,請優秀小學老師來園上課;幼兒園大班下學期的班級管理及教育教學重點均緊緊圍繞“幼小銜接”主題展開。如教育主題是“我要上學了”,組織參觀小學等活動。教育內容、方式、方法及時間安排逐步向小學靠攏。
(三)通過對已畢業幼兒及其小學老師、家長的回訪活動,了解到我園與大部分小學的教育理念和對學生的評價標準差距及時調整幼小銜接計劃。
(四)對老師教育教學中的具體要求:1、幼兒生活、學習習慣的培養。(1)為每個孩子配備一個小書包,寫上自己名字,裝自己的書、用品,放到固定地點,每天帶來。每個孩子準備一個作業記錄本,要求老師每天布置一個小作業或小任務,要求定時完成不拖拉,作業形式可以是:前書寫,數字書寫等,為爸爸媽媽做一件什么事情,明天帶什么東西等,引導幼兒用符號記作業,每天請家長簽字反饋;(2)每班設立值日生,張貼明顯的值日生專欄,詳細職責分工,制作值日生牌,執行值日生值日制度;(3)上課時間延長至35分鐘,減少幼兒外出入廁喝水次數,加強上課常規(舉手發言等),實行不來園請假制度,幼兒不出勤必須電話或當面請假;班級配備鐘表,課程表,作息時間表,張貼在幼兒看的見的地方,教孩子學會看各種表,各生活環節“限時制”,如:洗手,穿脫衣服,疊被子,吃飯等幾分鐘必須完成,強化幼兒的時間觀念。2、知識學習、能力的培養(1)小學語文知識的滲透。創設拼音環境,張貼拼音的掛圖,給幼兒感性認識,不進行教授;運用多媒體課件形象生動、動畫形式進行聽讀游戲識字和兒童文學欣賞教學,以100個常用字為主,要求會認、會讀、會用;端正坐姿和握筆姿勢,培養空間、方位知覺能力,熟悉田字格和四線格,每個孩子會寫自己的名字;在活動區運用色彩不同的漢字筆畫拼圖,培養幼兒對漢字的興趣和前書寫能力,不要求幼兒寫字,但通過游戲和繪畫活動培養寫字所需要的基本素質或基本功。既重視打基礎和培養基本素質,又不超越年齡特點。(2)小學數學知識的滲透。規范地畫小圓形和橫平豎直地畫(寫)直線;數字1—10的書寫學習,掌握正確的數字書寫格式和方法。運用20以內加減法計算和簡單應用題、智力題、思維擴散題進行數學思維訓練;利用各種區域游戲進行應用能力的訓練,如:測量、時間、日歷、鐘表、等分、數與量的對應、整數加減、統計、連加連減、幾何形體、貨幣等。(3)英語口語滲透學習:運用英語小游戲及日常生活中與老師的對話練習進行幼小銜接。
小學方面
(一)對剛升入一年級的學生的適應情況做好記錄,發現問題及時反饋于幼兒園;
(二)派低年級教師到幼兒園見習,了解低齡學生的特點,因為學前兒童和小學生是有不同階段特點的,一個孩子決不可能在跨入小學的那一天,突然完全失去幼兒的特點,發展的連續性規律決定了他仍然帶有幼兒特點。如果這時小學老師完全按小學特點要求初入學的兒童,那么勢必造成兒童嚴重不適應新的生活。
(三)根據實際情況,小學老師應將某些游戲方式引入一年級課堂。
二、家、園密切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增強“銜接”的實效性
幼兒園、學校的教育沒有家庭教育的相互配合,教育就心形不成合力,教育就難以很好實施。因此,為增加“銜接”工作的實效性,做好家長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一)針對幼小銜接工作及本班的實際,各班學期初召開專題家長會,以取得家長的配合。
(二)各班開設《幼小銜接家長專欄》,開辟“家長須知”、“專欄快訊”、“今日要點”等欄目,加強與家長的信息交流。
(三)定期開展家長開放日活動,讓其了解幼兒園的幼小銜接教育,了解孩子在園的表現。
(四)組織教師、家長、幼兒“三位”一體的教育活動,吸引家長參與并重視幼小銜接工作。
(五)要求家長在家庭中做好幼兒入學前的生活、心理、學習物質的準備,給幼兒購買的學習用品力求簡潔實用,小巧安全。
三、以幼兒園為橋梁,搭建家庭與小學聯系和交流的平臺,提高“銜接”的有效性
(一)幼兒園召開“幼小銜接”家長會,請小學教導主任、老師與家長見面,向家長介紹小學教育及招生情況,觀看小學教育活動錄像,向家長發放宣傳材料,小學老師面對面答家長問。
(二)小學定期舉行大班幼兒及家長開放日,解答家長的疑惑,增進幼兒對小學校的情感。
總之,幾年來,我園通過對幼小銜接的研究與嘗試,在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通過對2005年15名畢業幼兒在小學前期適應性,后期文化成績、思想品德、勞動技能等方面表現的跟蹤抽樣調查及家長訪談,了解到90%以上能很快適應小學生活,喜歡上學,愛學習,會學習,思想品德、勞動技能優秀,身體健康,10名學生在班里成績名列前茅。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