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豐臺第一幼兒園 2009-07-08 19:25:35
內容摘要:
小學與幼兒園在環境、學習形式、師生關系等許多方面存在著差異,剛剛從幼兒園進入小學的幼兒會有許多的不適應。因此,在幼兒園大班要重視做好“小幼”銜接工作,以使幼兒順利適應小學生活。首先要培養孩子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也要培養孩子規則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并做好知識的準備。
“小幼銜接”顧名思義:是小學與幼兒園銜接。即:如何使孩子在幼兒園期間為入小學做好準備,在離開幼兒園后進入小學能夠順利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減少孩子的心理恐懼,培養孩子喜歡上學的愿望。那么,家長會問了:孩子入小學還需要準備嗎?現在離上學還有一年呢嗎?下面,我就介紹一下小學與幼兒園的不同。
一、小學與幼兒園的不同:
(一)環境不同:
●幼兒園——是師生共同創設的游戲環境。室內有娃娃家—讓幼兒通過角色扮演,反映他們所看到的社會生活。有建構區—可以讓幼兒通過搭房子、立交橋,來發揮孩子的創造性,感受數、量、形、體。有美工區—可以讓孩子動手動腦,促進孩子小肌肉的發展。有科學區可以讓孩子探究、發現科學的秘密,等等。不同的區域滿足孩子不同的需求。
●學校——簡單、整齊的學習環境。有黑板、講臺、課桌,墻上裝飾有標語、作業等。幼兒在入學初期,可能會感到壓抑、煩悶、可能會迷失方向,找不到廁所、班級等。
(二)學習形式不同:
●幼兒園——目標教學,國家只頒發教育綱要,即:不同年齡所要達到的目標。具體學習什么內容、以什么形式來組織孩子學習各園自己制定。從孩子的興趣出發,選擇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接受水平的內容。
還有,幼兒園不注重學習結果,而重視學習過程中去培養孩子一些終身受益的能力和品質。如:學習的主動性、學習興趣、良好的學習習慣、注意力、創造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做事有始有終、與同伴合作交流能力、表達力、觀察能力等等。大班的課程模式:活動化的共同學習。在游戲中學習,并實施“彈性計劃”。即:在執行教育計劃時,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學校——國家統一的教材、大綱、進度。傳輸式的學習方式。教師講的多、孩子聽的多、做的少、動的少。重視學習結果——分數。
(三)師生關系不同:
幼兒園——教師是生活中的媽媽、是學習時的伙伴、是游戲中的朋友。一日中孩子始終在教師的視線中。
學校——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關系,教師是權威。重視學習,忽略生活照顧的。入廁、喝水、增減衣服都自己安排。
(四)一日環節不同:
●幼兒園——一日都是課程,游戲、上課、戶外、生活環節(進餐、喝水、入廁、洗手)都是課程。上課只占很少的一部分。綱要要求:教育生活化,要貼近孩子生活。
●學校——一上午四節課,中間有間操,課間孩子自己安排。中午在校進餐的學生也要自己管理自己。
二、銜接做好以下幾方面:
(一)培養孩子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
良好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是孩子順利適應小學學習的基礎。有調查表明:學習困難的孩子80%不是因為智商低,而是學習興趣不高,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能力方面的問題。因此,培養孩子學習興趣,教給孩子學習方法是小幼銜接的最重要的一點。
●幼兒園——選擇孩子感興趣的內容,以游戲的形式教孩子學習知識。
●家長——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多鼓勵、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二)培養孩子規則意識。
在小學是群體生活,如果沒有規則,群體就不能發展而學校更多的是靠學生自己來遵守規則。學校的規則包括:課上規則:遵守紀律,認真聽講等。課下規則:愛護公物、不在室內大聲喧嘩、不在樓道內打鬧,東西用完后放回原處等。,●幼兒園——增強孩子遵守規則的意識。給孩子明確要求,及時檢查。
●家長——培養孩子任務意識,以及專心做事和有始有終。
1、認識到凡是老師要求做的事情都是必須完成的任務。如完成家庭作業,做值日等。
●幼兒園——布置一些任務,讓孩子去完成,培養孩子的任務意識。
●在家庭中,希望家長在家里能配合督促給孩子認真完成老師交給的任務。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