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06 22:27:01
本世紀初,《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頒布吹響了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號角。隨著新課程的貫徹實施,我們的幼兒園也應該緊跟中小學的步伐,一起實行課程改革,而其中,首當其沖的是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幼兒園首要的工作任務,對健康教育內涵的詮釋隨著相關研究的深入而愈加豐富。
1947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是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健全狀態,而不止是沒有疾病或虛弱現象。但長期以來,人們對于健康的理解一直停留在“健康=無疾病”的水平,將健康教育模式定位于生物醫學模式。因此,有關心理健康的內容也鮮少提及。
隨著大家健康觀的確立,健康教育模式也逐漸轉變為生理——心理社會健康模式,作為當前的學前教育,我們也由原來的只重視身體體格鍛煉,到現在的心理健康范疇所關注的不僅僅是影響健康的生物因素,也十分關注隱含其中的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健康教育的途徑也嘗試采取多樣化的形式,并有機融入到幼兒園的各項活動中。
培養幼兒樂于交往,使他們能夠主動、大膽的與別人去交流,從而提高對社會的認識,這也是幼兒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但是,主動交往能力是現在絕大部分幼兒所存在的問題,尤其是與成人之間的交往,經常表現出膽小、羞澀、畏縮的舉動。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采取一些措施,如:與家長取得聯系,請家長在家里多鼓勵幼兒與周圍人進行交往;讓幼兒以小記者的身份去采訪幼兒園的老師,保健醫生和園長,使幼兒從身邊的熟悉的人做起,來鍛煉他們的交往能力,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健康教育中健康知識的傳輸,健康態度的形成,健康行為的養成,需要運用多種的教學手段,方能較和諧圓滿地達到
重視感知與體會。幼兒由于年齡特點,教師在進行教育時通過親身感知和體驗,則能激發他們的探索欲望。如:在大班“食物的旅行”活動中,教師讓幼兒喝豆奶,讓他們感知并說出食物在身體中經過了哪些地方,通過討論知道了食物在身體中經過的器官。在幫助孩子們了解食物在各器官的變化時,又讓他們嚼一嚼硬硬的餅干,體驗餅干在口腔中變軟變碎的過程中,由于幼兒多種器官參與參加,使得他們知識與經驗獲得自然、生動。
重視動作與行為練習。
幼兒一些良好生活習慣、衛生習慣的養成,需要在群體中通過模仿練習獲得,因此在教學活動中對一些生活技能,健康行為我們反復的讓幼兒練習,從而加深理解,形成穩定的動作和行為習慣。如:在“預防齲齒”的教學中,讓小朋友手持小牙刷在錄音的伴奏下,學習正確刷牙的方法;在“東東的眼睛為什么會近視?”活動中,大家一同來練習握筆和書寫的姿勢,學習保護眼睛的方法;在“我會疊衣服”教學中,小朋友們互相學習穿脫衣服,順序疊放衣服的方法。通過群體練習、參與,從改變群體行為習慣入手,加速了健康行為的形成。
重視趣味性手段的運用。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生動形象手段的運用,使知識的傳輸更貼近幼兒。如:在“人是怎樣呼吸”的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互相摸摸胸腔,在人呼吸時有什么變化,說出感覺,再通過電腦動畫來模擬演示,使幼兒知道了肺部吸氣、呼氣產生了胸腔的運動。這一知識便生動地教給了幼兒。
我們知道,現代教育倡導的是圓桌教育、平等教育、個性教育、民主教育,是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以創造性為基礎訓練的,以關注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和人格健全為目標的教育。
今天,當我們談新課程,談教育的人文關懷,談孩子的差異性和多元智慧理論……當那一個個時尚的詞語時時掛在我們嘴邊、頻頻出現在各種刊物雜志時,面對這樣樸實而富有哲理的語言,我們是否能夠坦然地說自己真正從教育的本源——了解每一個孩子開始呢?面對學生那每一個豐富靈動的個體,我們是否真的尊重了他們的差異了呢?我想這應該是我和每一個熱愛教育、熱愛學生的老師,都要常常思考的問題。教育首先從了解學生開始,這恐怕是我們所要做的最本真也最重要的事吧。是的,當我們發現:每一個孩子的能力發展有所不同,每一個孩子的個性潛質有所不一,每一個孩子的家庭環境迥異……
或許我們才會擁有愛心和耐心,擁有鼓勵和寬容,擁有平等和民主。這樣,那些個性特別的學生,那些成績不良的學生,那些犯了錯誤的孩子,才會在我們的人文關懷下,得到幫助和成長。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