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05 23:02:32
德國是一個崇尚教育的國家,其悠久的教育史中不乏康德、黑格爾、尼采、歌德、愛因斯坦、赫爾巴特、叔本華、韋伯等世界級大師。“善良教育”是德國教育的特色之一,經過對兩次世界大戰的反思,德國格外重視對兒童善良品質的培養,并將其列為德國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
一、善良教育的思想源起
“勃蘭特思想”是善良教育的重要思想起源之一。維力·勃蘭特是20世紀德國獨特政治背景下的杰出政治家。1969年他當選為聯邦總理,實行對內改革、對外和平的政策。1970年12月,他訪問波蘭時曾跪在猶太紀念碑前,以實際行動向被無辜屠殺的猶太人致歉,1971年他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他的“德國發展的基石是追求和平”的觀點,被稱為“勃蘭特思想”。“勃蘭特思想”給德國帶來了昌明的政治文化,引發社會各界深刻地反思歷史,善待生命,從而德國戰后經濟得以騰飛,國家得以統一。與此同時,德國的教育界從中汲取了大量營養,以善良教育為核心的道德教育成為德國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
二、善良教育的主要內容
(一)愛護動物
德國人認為善良教育應當善待自然界的多種生靈,因此愛護動物成為德國兒童接受“善良教育”的第一課。在家庭中,當孩子剛剛學會走路時,家長就特意喂養了小貓、小狗等動物,幫助孩子在親自照料小動物的過程中,體驗養育弱小生命的情感;幼兒園也飼養了各種動物,由兒童負責輪流喂養,注意觀察小動物的成長和游戲,并做好“飼養記錄”。關愛動物的善良教育一直延續到兒童的學齡階段,如兒童正式入學后,學校會經常組織“善待生命”的討論或作文比賽;學生還利用自己積蓄的零用錢來“領養”動物園里的動物,或捐款拯救瀕臨滅絕的動物。而虐待動物的兒童輕則會接受批評或訓導,重則受到成人的懲罰;如果效果不明顯,甚至還被送去進行心理治療。因為在德國人看來,這是涉及到個人的道德和信仰的嚴肅話題,比學習成績更加值得關注。
(二)保護環境
環境保護是善良教育的重要內容。一位德國政府官員認為,“七八十年代,政府主要通過法律等強硬手段推動環保工作的啟動;而現在更多是通過宣傳教育使人們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自覺地進行環境保護工作。”幼兒時期,家長和教師就通過實際生活的事例和有組織的教育活動告知兒童環保的基本知識,培養環保意識。有的地區還專門組織藝術表演團,通過文藝表演傳達環保觀念和知識,如如何分類處理垃圾,如何在家中節約能源等。多種形式的環保教育深受兒童喜愛,他們不僅在生活中時刻關注環境的保護,甚至還能監督成人的環保行為。保護環境,善待自然,也是善待生命。
(三)同情弱者
同情和幫助弱者是德國人對兒童進行“善良教育”的另一重要內容。在成人社會的倡導和鼓勵下,兒童能主動幫助有困難和有特殊需要的人,為他們排憂解難。兒童的此種行為不僅發生在教室,更多見諸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法蘭克福一名兒童粗暴地將上門乞食的流浪者驅趕出門,全家人便特意為此召開了家庭會議,幫助孩子明白“任何一個社會人都有尊嚴,哪怕他身處困境:人應當學會理解他人,同情弱者”的道理。后來,該名兒童主動建議邀請此受辱的流浪者到家里做客,得到了家人的諒解和支持。
(四)寬以待人
“寬以待人”在德國被看作“善良品質”的一方面,是善良教育重要的行為體現。只有以寬容的心態對待別人,才能和諧地與人相處。在德國的家庭和幼兒園中,父母和教師將寬容視為待人處事的美德,并處處給兒童以榜樣的示范。兒童入學后,學校更是將“寬以待人”作為青少年的道德必修課,“將心比心”“以心換心”的心理訓練俯拾即是。教師還提倡學生將對道德基本原則的理解體現到對生活的基本態度和實際行為上來,在實踐中體現善良教育的根本價值。
(五)反對暴力
在對兒童進行“善良教育”的過程中,德國人尤其重視反面事例的作用。對那些所謂恃強欺弱的“小霸主”,校方的反對態度非常鮮明,采用說服教育或者規章制度加以約束,甚至會送到專門的機構進行“深入教育”。而對于可能引起兒童暴力傾向的游戲材料等,均加以嚴格的制止。如不贊成玩具商開發高科技“暴力玩具”,更不支持兒童(尤其是男孩)沉迷于坦克、戰斗機等暴力玩具中。教師和家長對影視節目中的暴力鏡頭和生活中的暴力事件等,都十分小心謹慎,注意引導兒童用“批判”的眼光來審視。
三、善良教育對我國幼兒教育的啟示
(一)從善待生命的角度反思道德教育
以“善待生命”為核心的善良教育是一種對人類基本道德觀的潤澤。德國建立在對歷史的深刻反思和文化根源基礎上的善良教育,實質上是對人本性的再認識和再思考。我國的道德教育實施至今,雖然使兒童在思想和行為上受到很大的熏染,但“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想法仍不足為奇。這是一個教育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和文化問題。從善待生命角度對道德教育進行最根本的反思,可以讓我們感受到自然環境和人為環境善的一面,真正從關愛生命的角度去看待安身立命的基礎,以感恩之心面對生活中的事和人。
(二)從細處實踐善良教育的“愛護”原則
“愛護動物、保護環境”是德國善良教育的重要內容,在許多幼兒園都可以感受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氛圍。我國幼兒園中也不乏動物區、植物角,更不乏教師充分運用此種資源的優秀事例;但也有的教師僅將其作為激發兒童興趣的手段,對植物的觀察記錄和對動物的養育照顧被看作“例行公事”。兒童只感到好奇和興奮,而對生命自然、持久、發自內心的愛卻被忽視。
因此,幼兒園教師首先應當轉換觀念,從關愛生命的角度理解和看待班級的植物區和動物區;通過基本介紹,將其引入到幼兒園課程及生活中來,使幼兒感受到植物和動物是大家庭中的一分子,應當關愛它們,并與其共同成長。同時,教師和兒童可一起觀察和記錄植物與動物的每一點變化,體會生命的脆弱和可貴之處,逐步培養善待生命的情感。
(三)與家長合作形成善待生命的和諧氛圍
德國善良教育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與家長的充分合作,形成良好的家園共育氛圍。不管是家長在家里飼養小動物,還是教育兒童同情弱者,遠離暴力,都很好地體現了家長對善良教育發自內心的重視與關心。教師可在兒童的道德培養等各方面多與家長溝通,爭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如家長可將對生命的關愛、對他人的看法滲透到兒童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身體力行地實踐自身對善良教育的理解,與幼兒園教師一起在兒童成長初期埋下善良的種子。
(四)從社會大環境審視善良教育的重要性
德國的善良教育從某種程度上講是一種“全民運動”,善待生命成為一種社會風氣并在文化中扎根。在我國,創建和諧社會是我們的發展目標,也是教育未來發展的重要導向。而社會的和諧離不開對人性的尊重和對生命尊嚴的敬畏,關愛生命的善良教育是一種發展的大智慧,應當得到全社會的推崇。在兒童早期進行關愛生命的善良教育不僅是兒童道德發展、性格完善的重要方式,更應當成為貫穿一生的道德信仰和做人原則。潤澤于生活中的善良教育將早期教育融入到社會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并將成為社會文化重構的基礎,善良教育對于社會風氣形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善良教育是一個跨越時間和空間的嚴肅話題,更是一個見諸于關愛日常生活的溫馨話題。德國的善良教育有其思想的起源和內容的特色,能在某些方面對我國早期教育有一定的啟示。關愛生命、善待自然、和諧共處,是新世紀公民應當從兒童時代即開始培養的基本素養。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