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05 22:35:19
建甌市實驗幼兒園 張麗珍
幼兒社會性教育就是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通過各種有意識的活動,發展幼兒的社會認知、
社會情感和社會行為技能。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幼兒社會性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幼兒初步
了解社會,掌握社會的行為規范。及行為技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成為能夠很好的適應
社會的生活的具有自身特點的健康個體。
現代兒童發展理論認為:兒童的身心發展是一個與周圍生活環境積極相互作用的活動中
整體協同發展的過程。所以幼兒社會教育不能只限于社會領域,而應在承認和尊重兒童發展
多個領域和課程要素之間差異的前提下進行整合,以主題活動、領域活動、區域活動、幼兒
一日生活活動為途徑,從幼兒的年齡特點及生活適應、社會適應、學習適應的培養目標出發,
讓幼兒在自發、自主的活動中學習掌握社會技能,促進自身社會性的發展。
一、開展社會性主題活動
主題活動是在教師組織指導下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它具有綜合性和開放性,既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也凸現了“以兒童發展為本”的理念,能幫助幼兒獲得完整的經驗,同時又注重了事物的橫向聯系。因此我們以主題活動為主線,從幼兒的年齡特點及社會性培養目標出發,把一個個既相互聯系又互為依托的整合主題活動實施到我們的實踐中,在小班開展“我愛………”的主題活動,通過幼兒園真大、老師像媽媽、哥哥姐姐喜歡我,你是我的好朋友等系列活動,幫助剛入園的孩子逐漸適應幼兒園生活,并喜歡上集體生活,為他們走進社會邁出堅實的第一步。在中班開展“我會聽,我想說,我能畫”等系列主題活動,讓孩子們在充分自由的空間中,學會認真地傾聽,主動地說,并通過繪畫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幼兒的自信心大大增強了,交往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大班開展“這是我的事”等主題活動,通過緊急任務,轉達告示,我編的故事等系列活動,有意識地培養幼兒自立、自強的意識,養成認真處事的態度,增強他們的責任感,這些都是為了能和幼兒即將迎來的小學生活有機銜接,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領域活動中融合社會性教育
領域活動作為幼兒園教育的基本模式之一。有它的獨立完整性,把它與主題活動相互配合,把社會性教育目標有機地融入到領域活動當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在科學探索活動“斜坡滾球”中,讓幼兒以分組的形式,合作滾球、記錄結果,學習商量與協作的社會技能,在交流記錄結果中體驗分享。在瓦楞紙拓印的美工活動中,培養幼兒耐心、細致的工作態度,體驗成功與創造的喜悅。在語言活動中,為幼兒積極創設能說、會說、敢于說的環境與機會,促進幼兒積極、大膽、勇于展示自我、充滿自信的社會品質的發展。在體育活動中,更是滲透大膽、合作、勇于挑戰的能力訓練,鼓勵幼兒一次次地挑戰自我、克服困難,養成不怕吃苦、不怕累的良好品質。
三、區域活動中加強社會性教育
區域活動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之一,它體現了自主選擇、自主游戲的原則。通過不同的形式,滿足個體情感和行為的需要。特別是在區域活動中可以通過規則的建立及有趣的形式來推進幼兒社會性情感和行為的發展。
1、規則提示
區域活動中的規則提示保障了活動的基本進程,保障了幼兒在活動中的基本權利,制約了不符合社會活動要求的行為。與過去的游戲規則不同,區域活動的規則提示重在其豐富的社會性內涵,能幫助幼兒了解活動規則的意義,調整自己的行為。
A、人數提示:由于材料及場地的限制,一個活動區內不可能允許太多的幼兒參與。當
幼兒游戲的愿望與區域環境有沖突時,我們采用進區插卡或掛牌、又或者是按腳印圖案入區的方式,讓幼兒明白活動區中的人數限制提示,學會約束自己,與同伴協商,運用智慧爭取等,幫助幼兒逐漸學習調整個體行為。提高社會技能。
B、時間提示:在一日活動當中,區域活動只是環節之一,有開始也有結束。為了讓幼兒既能清楚地知道活動結束的時間到了,又不粗暴地打斷幼兒。我們設計了音樂提示及獨立看鐘提示的方法,在小、中班可放音樂提醒幼兒活動準備結束了,而大班孩子則可在活動開始前即告訴他們活動結束的時間,讓他們學會獨立看時間來結束自己的活動。在這個提示下,幼兒社會獨立性逐步提高。
C、等待提示:幼兒整理收拾材料的速度有快有慢,以往枯燥等待的形式壓抑幼兒的天性與幼兒社會性發展是矛盾的。我們結合了蒙氏教學的理念,在班級地上布置了蒙氏線,讓先收拾完的幼兒聽著音樂去走蒙氏線,在逐漸穩定情緒中學會等待評價。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學會等待,學會體諒別人,逐漸改變了以往以自我為中心,向親社會行為又邁進了一大步。
2、豐富內容
教育家陳鶴琴提倡“以大自然,大社會為活教材,生活即教育”。而勞動即是生活,為了讓幼兒在真實的體驗中感受生活、感受自然,我們在區域活動中增設了生活區,并極大地豐富它的內容。小班的幼兒參與倒水、掃地、穿衣等勞動生活體驗,中班幼兒進行旋瓶蓋、扣紐扣、剝花生、洗青菜等勞動生活體驗,而大班的孩子更是在生活區中充分學習使用各種工具,用錘子釘木板、剝錐栗、包扁食、用刀切菜等。幼兒在有趣的生活操作中充分體會到勞動的快樂、生活的樂趣,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了自信心及克服困難的勇氣,真正感受到現實生活的點點滴滴,今后也能更快地學會自主,學會適應社會。
四、一日生活活動中滲透社會技能訓練
杜威曾經說過:“教育是生活”。教育首先是作為人的一種生活過程而出現的。離開這一基本主題,生活就沒有意義。我們把社會技能滲透于一日生活當中,以一日活動的各個生活環節為課程,把各環節之間的轉換過程作為培養規則目標的重要內容來抓,把盥洗、午睡、吃點心、整理自己的物品等都作為教育內容。在培養幼兒生活常規教育中,兩位教師互相配合,按整個生活的常規順序,讓幼兒分批進行,并養成課教而形不散的好習慣。所以常規的課程,有的是一天之內多次重復,有的是日復一日的重復,一旦幼兒形成,終身受益。
幼兒園是幼兒生活的第二環境,也是幼兒踏入社會的第一步。它就是一個小社會,幼兒在這里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生活。我們要充分發揮幼兒園的小社會功能,有效地促進幼兒社會化。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