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04 19:17:28
新《綱要》指出:要為幼兒“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藝術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同時也指出:教師要“根據幼兒的發展狀況和需要,對表現方式和技能技巧給予適時、適當的指導。”教育家蒙臺梭利主張:“應讓兒童自由地表現自己的自我,自己的思想,以神圣的勞力依照自己的情感去創作,讓孩子學會駕馭自己的才能。”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也非常重視兒童的發展,他強調解放兒童讓幼兒自由地、主動地學習和創造。因此,在幼兒的繪畫過程中,教師應該“放手”,鼓勵幼兒大膽地、自由地創造,但是,是不是強調“放手”就不管孩子了,讓幼兒隨便畫呢?單純的“放手”,是不是真的能發揮幼兒的主動性,激發幼兒的創造性呢?那么,教師應該怎樣“放手”呢?我認為,教師要以正確的教育思想為基礎,“放手”和“出手”相結合,在“放手”讓幼兒大膽繪畫的同時,適時、適當“出手”進行指導,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一、教師“出手”,選擇適宜的繪畫內容,并制定活動計劃
選擇合適的內容是組織活動的基礎。在組織繪畫活動之前教師要先選擇適合幼兒年齡特點,而且幼兒又感興趣的內容。例如,小班幼兒的年齡小,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比較短,繪畫技能技巧也比較差,就可以選擇比較簡單的、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的繪畫內容,如添畫、圖形組合畫等。中班幼兒的繪畫技能比小班幼兒強,可以選擇一些主題畫、裝飾畫。大班幼兒的生活經驗相對比較豐富,可以選擇一些比較難的內容,如寫生畫、連環畫等。幼兒一般對貼近其生活并且有一定經驗基礎的內容比較感興趣。
選材之后教師要以突出幼兒的主體性為主導來設計幼兒繪畫活動計劃,以便更好地組織好幼兒的活動。例如,教師要考慮怎樣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如何突破重難點,用什么方法才能讓幼兒在活動中得到最大的發展等等。在這一方面教師的“出手”起著非常大的作用,這也是組織好繪畫活動的關鍵前提。
二、做好幼兒繪畫之前的引導工作。
1、調動幼兒繪畫的積極性,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興趣的支配下,幼兒的創造力將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實踐中,有以下兩種方法幼兒特別感興趣:
。1)故事導入法,把繪畫內容編入故事中,聽完簡短的故事后啟發幼兒圍繞故事內容續編故事或進行大膽想象。
(2)游戲引題,先和幼兒玩相關游戲,再繪畫。在這一個環節中教師也要“放手”,不管幼兒講的好不好、對不對,即使他們的想法很荒謬,教師也不能否定,而要以童趣的眼光欣賞他們,鼓勵他們。
2、觀察是幼兒獲得經驗的重要途徑。每次繪畫活動都有重點,在引題后,教師就要有意識地“出手”,引導幼兒圍繞重點進行觀察,為之后的繪畫活動做準備。例如:“海底世界”這一活動,其活動的目的是讓幼兒畫出海底的一些植物和動物。為了便于幼兒觀察,我把幼兒帶到鼓浪嶼的“海底世界”,讓幼兒認真地觀察海底都有什么,它們有什么主要特點。回來后,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觀察和喜愛去創作。幼兒在觀察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畫出了許多充滿新意的作品。
3、教師示范的作用
我們之前一直強調要突出教學過程中幼兒的主體地位,提倡“放手”讓幼兒自由表現,那教師是否還需要“出手”,進行示范呢?進行示范后是否限制了幼兒的思維,阻礙了幼兒想象力的發揮呢?在無數次的實踐中我發現,其實教師的“出手”示范起著重要的作用,只是示范的方式要盡量靈活。
(1)教師要著重發揮范畫應有的作用,并注意啟發性的示范和講解,用后及時收回范畫,這樣,并不會造成幼兒一味的模仿,反而拓寬了幼兒的思路,增強了幼兒完成繪畫作品的信心。在實際活動中,示范和范畫經常出現成人化的偏差。比如教師一般先出示示范畫,再示范畫畫方法,然后幼兒依葫蘆畫瓢畫出與教師示范畫的內容、形式和色彩相同的畫。這種方式容易造成兒童畫畫模式化、概念化,阻礙幼兒的思維和想象力的發展,扼殺他們潛在的創造意識。
。2)改變示范的形式,可以根據繪畫內容提供道具,讓幼兒在擺弄道具的過程中獲得經驗。例如在主題畫“大象真能干”中,就可以提供一頭鼻子可以活動的大象,讓幼兒邊發揮想象力講述故事邊根據故事內容擺弄大象鼻子的位置,在操作的過程中,幼兒就獲得了大象動態變化的直接經驗,自然而然,這次活動的難點就不攻自破了。
4、鼓勵幼兒大膽想象
想象是將外界事物重新組合,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要引導幼兒進行大膽想象,在想象的基礎上,幼兒的思維就拓寬了,表現的內容也將更豐富。所以教師要“放手”讓幼兒大膽地想象,并且及時“出手”給予肯定和適當的建議。如中班繪畫活動“曲里拐彎”,可以先和幼兒做“曲里拐彎”的游戲,接著,教師啟發幼兒大膽想象大蛇彎彎還可以變成什么東西,最后才讓幼兒用畫筆畫出自己的所見、所知和所想的事物,這樣他們在創造過程中會表現得想象力充分、情感豐富、思維積極性高。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