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03 16:12:12
三、過程自主化
教師除了教給兒童必要的造型技法外,應把指導的重點放在引導兒童進行想象上,要啟發兒童思考:這些材料可以制作什么形象,即“因材施藝”;或者是就自己的設想來選擇適合的材料進行制作,即“因意選材”。讓兒童在這樣的探索中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因此我們努力營造寬松、自由的制作過程,引發了幼兒的造型興趣。主要采取意愿小制作的方式,充分讓幼兒自由想象,自由創作,突破了以往幼兒跟著老師依葫蘆畫瓢的傳統教學方式。這對幼兒的獨立性、主動性、創造性有很大發展,從而創作出與眾不同的“作品”來。
在制作過程中,我們注意研究適宜的有效的指導幼兒制作的方法、策略。在制作中,孩子一定會遇到一些影響成功的技術性問題,我們通過觀察、判斷出孩子的困難,并適時地提出啟發性問題引導他們思考、對比、觀察,幫助孩子通過自己的探索解決問題。對于孩子成功的經驗,則及時引導大家分享。失敗的地方,大家一起幫著找出原因。幼兒既能體驗合作創作的樂趣,又能養成主動學習的能力,對身心發展十分有益。
例如:我班家長在醫院工作的較多,她們為我班提供了很多消毒好的小瓶子,我們就這些瓶子啟發幼兒想象制作:裝飾瓶子,包括粘沙、貼樹葉、彩繪、泥塑等;瓶子造型:昆蟲篇、人物篇、建筑篇等……在一次集體小制作“瓶娃娃”中,教師沒有提供任何范例,鼓勵幼兒根據內容,結合瓶子的外型,自主選擇材料架上的材料,制作出了形態各異的瓶娃娃,在制作過程中,教師尊重孩子的想法,鼓勵他們大膽嘗試,并給予一些技術指導和幫助,如細微處的粘合、打結等。孩子們在寬松的氣氛中,創作積極性很高,每件作品都有獨到之處。我們還將瓶娃娃組串成風鈴,一個個可愛的瓶娃娃隨風擺動,叮當聲充分表達他們的情感和憧憬。
四、作品實用化
我們注重聯系幼兒豐富的生活經驗來從事生活材料制作活動,選擇的制作內容多成為生活中的實用品。在操作過程中我們引導幼兒充分運用各種感官,看看、摸摸、聽聽,感知經常接觸的事物,豐富了生活經驗;我們將環境創設還給幼兒,通過自己的勞動創設的環境,不僅能展示幼兒的作品,而且對孩子的教育影響更大;我們注重將生活材料制作滲透進一日活動,并優化一日活動的各環節,使其成為實施審美教育的有效途徑,如我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設立了各個活動區域,讓孩子們自己動手布置,使幼兒處處感到美的存在;還開展了一些生態環保教育活動,進行環保小制作,如塑料袋服裝、一次性飯盒玩具等。
生活材料制作活動,它集操作性、趣味性、知識性、創造性于一體,作品是對幼兒動手能力和制作過程的肯定,我們將原先單個的手工活動串聯起來,使幼兒的作品體現一個系列。如:“植物變變變”手工活動,豆子、葉片、稻草、山花等被幼兒用多種方法制作出多種造型,利用植物的自然形狀、顏色和紋理圖案通過巧妙構思,可以制作成各種生動可愛、色澤自然而富有情趣的人物、動物形象和插花小品。這種系列創意制作,能讓人在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時,感受到運用材料的靈活性和多樣化,它較之于一般性的手工制作選擇面更廣,制作方法更為簡單快捷,藝術效果獨具特色,更加有效地激發兒童的創造表現欲望,豐富他們的想象力,在富有趣味的制作中提高審美、選材的能力和手工制作技能。從幼兒創作的一系列作品來看,它們有的稚拙、簡潔,有的怪異、夸張,有的細膩、精巧,顯示出幼兒天真、活潑、樂觀向上的天性。展示臺上的幼兒作品引起了教師、幼兒、家長的關注,孩子們充分體驗了獲得成功的快樂,分享了同伴的經驗,而且在此基礎上自然地引出了孩子們的新關注點,如“水果樂”、“石頭記”等,將制作活動引向深入。
如今我班精致的小制作,為班級增添了溫馨的美麗;新穎輕巧的紙玩具給孩子們帶來了歡樂;生活中的廢舊材料經過孩子們的構思,創作,變成了美麗的藝術品和有趣的玩具。
生活材料制作活動為孩子們提供了創造美的途徑,給孩子們親近自然的機會,在此過程中孩子們初步接觸了多元文化,發現和感受生活中的美,萌發了審美的情趣,樹立起環保意識。它不僅可以豐富教育教學活動內容,有利于創設優美豐富的環境,而且有利于培養幼兒的思維力、想象力和創造力。在藝術創造中,孩子們不僅享受到生活、自然、藝術的美,更享受到了創造的樂趣。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