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03 11:11:57
我國第三次全教會的召開,使許多教育者走出了素質教育著重于學生開展“第二課堂”,既大搞“琴棋書畫”特長展示的誤區,而將提高全民族的創新能力作為全面推進素質的重點。江澤民同志指出“知識經濟、創新能力對于我們二十一世紀的發展至關重要。”這就是說,增強全民族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已成為我國迎接新世紀的歷史使命。同時也是本世紀教育所面臨的重要任務。
然而在不同年齡階段的教育中,教育對象的年齡特征、知識水平、社會對其要求,以及本身思維特點的差異,都決定了對他們進行創新教育應各具不同的立足點。
那么如何在這許多差異中找到最適合幼兒創新教育的立足點呢?
一、打破傳統教育中束縛幼兒思維的不利因素,針對幼兒的天性,支持鼓勵幼兒萌芽式的創新精神。
幼兒期可稱為“問題時期”,他們什么都愛問。如“為什么下雨”“為什么月亮有時圓有時彎”“為什么有的鳥不會飛”“為什么……”往往使成人難以招架。這個時期也是破壞性最強的時期,他們往往拆掉新買的玩具,按自己的意愿組裝;打開電視機蓋,看里面有沒有人;打破鏡子,打破手表……這些都是幼兒創新思維最初的萌芽。如果教師家長忽視了這一點,對孩子加以斥責,那么無異于扼殺了幼兒的創新意識,剝奪了孩子的探索樂趣,使他們變得思想遲鈍。所以教育者應善于捕捉這些創新精神的火花。
1、要善于引導幼兒獨立思考,鼓勵幼兒質疑。
敢于思考是創新的前題,而質疑是創新的起點。正是牛頓對“蘋果落地為什么不像上落?”的思考,使他發明了“萬有引力”論。教師要正確對待孩子的好奇好問,引導幼兒對周圍事物產生疑問。例如:在一次實踐活動“凈化污水”的過程中,教師試圖引導幼兒用兩個杯子和若干紗布將混濁的水為清,引導幼兒發現“過濾”的方法。而個別幼兒在用兩個杯子反復傾到過濾的過程中,卻大膽的提出了“水為什么越過濾越臟”的問題,正是幼兒的這一大膽質疑,使他們又發現了“沉淀”的現象,在教育者的適時引導下,幼兒了解了“沉淀”的成因,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使幼兒的知識經驗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所以教育者應該鼓勵幼兒大膽質疑,作出適應其心理水平的回答,并引導其產生新的疑問,提出新的問題,使他們在質疑、釋疑,又質疑中建立一個自主的,獨立的,敢于創新的思維方式。
2、支持幼兒的探索行為,幫助幼兒樹立自信心。
進行創新活動需要足夠的自信心,幼兒由于幼稚和缺乏經驗,他們的“創新”活動常常與錯誤、缺陷、頑皮、任性相連。但幼兒不斷的“犯錯”過程,其實也是不斷改正錯誤、完善提高的過程。所以教師要允許幼兒“犯錯”,為幼兒的探索創造條件。鼓勵幼兒不怕困難和失敗,為使幼兒真正成為勇于嘗試,在失敗和挫折前不氣餒和不斷進取的開拓性人才打好基礎。
3、培養幼兒想象力,開擴幼兒的視野。
想象是創新的前奏曲,人在幼兒期的思維很少受“定勢”左右,所以幼兒時期是培養想象力的最佳期。
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在于培養他們想象的思路,教師可以在思維活動中有意識的激發幼兒的擴散性思維,逆向思維等。
另外知識經驗也是孩子構成豐富想象的材料,從天文地理到生物科技等廣闊的領域,都有他們想象的空間。大自然更是孩子們神往的地方。蘇霍姆林斯稱它的美“使知覺更加敏銳,能喚醒創造性的思維”帶孩子進走大自然,開擴孩子的視野,是造就創新人才的第一步。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