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03 10:28:26
社會交往是人類生存的一種基本需要,幼兒的社會交往是生長發育與個體發展的需要,是完成個體社會化的過程。通過社會交往可以使幼兒了解和認識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正常關系,幫助幼兒克服任性,以自我為中心等不利于社會交往的行為。發展行為調節的能力和社會活動的能力,充分發展個性,以形成適應社會要求的社會性行為。而角色游戲是幼兒創造性地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游戲,游戲中角色可以包括社會各行各業,涉及周圍各種環境。因此,角色游戲可以幫助幼兒在體驗成人的生活經驗中認識社會,而且可以促進相互交往。可見,角色游戲對促進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具有特殊的功能,如何來培養呢?下面談談我們的初淺做法。
一、創造條件讓幼兒用語言與人交往,養成樂于與人交談的習慣,角色游戲的各主題,可以說是再現了一個小社會,幼兒扮演著各種社會角色,有著各種不同社會關系。如: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病人與醫生之間關系,售貨員與顧客之間的關系……。但是,幼兒剛剛開始游戲時,由于受他們語言表達能力的限制,跟其他角色很少交往,即是交往了,也是停留在動作交往上。如:娃娃家的媽媽總是一味地給孩子喂飯,哄他入睡,給他洗澡,洗衣服,一系列動作發生后,卻沒有與孩子進行語言交往,這樣,社會角色之間產生的各種關系也不能很好地表現出來。
為此,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養成幼兒樂于與人交往的習慣。
1。教給幼兒一些常見的交往語言。
幼兒不喜歡用語言與人交往,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由于自己沒有掌握一些交往性語言。與人交談時,總覺得不知道說什么,怎么說。因此,教師注意扮演一些與幼兒從屬關系的角色,或者與幼兒扮演同一個角色。如:老師當媽媽、幼兒當孩子、以角色的身份主動與幼兒交談、從中教給幼兒一些常見的交往語言:“愿意嗎?行不行?別害怕,沒關系……”幼兒也由于與老師角色之間發生關系,而必須開口與老師交往,經過幾次訓練,教師的語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在游戲中,他們就能學著老師的樣子,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與人交談。
2。鼓勵幼兒積極用語言與人交往。
幼兒較豐富的交往性語言,為他們的交往活動提供了可能,但是有相當一部分幼兒不能主動地與人交談,這時,教師首先要鼓勵扮演一些主要的角色,由于角色身份的要求,他必須與其他角色交往。如:娃娃家的媽媽她必須與孩子,爸爸發生語言交往,自選商場的經理,要與其他服務員和顧客發生語言交往……。雖然,開始時,他們只能用詞和短句與同一主題的角色進行零星的交談,隨著游戲的開展,他們能用較完整的句子與其他角色進行較頻繁的交往。其次,鼓勵他們走出自己的游戲主題,與其他主題的角色進行交往。如:娃娃家的媽媽鼓勵她去買東西時,學習討價,小吃店的經理,除了引導他主動地與顧客和服務交談外,還可以去銀行存款或者領款給服務員發放工資,可以去郵電局買手機,還要挑個好號碼……。
經過多次的游戲,我們發現:游戲中的語言交往能形象地幫助幼兒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幫助幼兒識別別人的情緒,理解不同角色的語言,幫助幼兒學習選擇不同類別的語言去進行交往,進而模仿和遷移到日常生活的其他交往活動中來。
二、積極引導幼兒通過協商解決中的矛盾與糾紛,學會與人交往的技能。
獨生子女普遍存在著缺乏同伙伴,他們交往的對象更多的是成人,成人能理解孩子的意圖,而滿足他們的要求,久而久之,幼兒養成了任性,以自我為中心等行為習慣。因而,在游戲中常常出現各種矛盾和糾紛。具體表現在:角色的分配,材料的使用,角色之間的沖突等矛盾,這時,我們主要引導幼兒學習自己解決游戲中的矛盾,從中意識到要克制自己的欲望,考慮別人的意見,加深同伴間的友誼,增加社會交往能力。
1。引導幼兒解決角色分配的矛盾。
角色分配的矛盾,往往表現在幾個人同進相當同一個角色,因而,要引導幼兒采用輪流,猜拳等方法來解決。這里,需要他們自己去協商討論。如:有一天,孩子們準備玩地震的游戲,需要一個奧特曼的角色來打敗地震怪。這時,伴伴和用圣都想當奧特曼,怎么辦?輪流猜拳總有一個人沒得當,經過協商,他們決定兩個人的能量聯合起來成為一個強大的奧特曼。這樣就能順利地打敗了地震怪,這樣,滿足了他們的要求,又學會了協商。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