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02 21:21:20
活動區教學打破了傳統的集體授課的核式,把游戲作為兒童的學習形式,生活的全貌將在兒童的游戲中再現出來,讓兒童在周圍環境的影響下,通過自身的操作實踐活動及物質環境發生相互作用來獲得發展,活動區活動(大多是自選游戲)能給幼兒提供更多的活動機會,無需受到“自己要與集體同步”的約束,能夠使幼兒在輕松、愉快、自愿的狀態下游戲。這也符合了《幼兒園規程》中提出的“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于各項活動之中”,“創沒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與條件。”因而活動區教學正越來越被廣大教師所接受并取得日益顯著的結果。然而,在一個集體中幼兒雖然具有相同的年齡特征,但各自的個性品質、生活經驗和能力卻多種多樣。活動區游戲由于它特有的較強的自主性,給了幼兒較高的自由度,往往造成幼兒活動隨意性大的特點,因此為了保證游戲的正常開展和便于教師的指導,游戲規則的建立和實施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活動區游戲中規則的建立
規則在游戲開始時,由全體幼兒共同制定,并以圖畫或者標志的形式顯示出來,規則的數量要限制在4~6條以內,超出這個數目幼兒有可能記不住。
要用積極的方式(“要……”)來描述規則的要求,避免使用消極的方式(不要……)
活動區角可以建立以下幾方面規則:
1、建立進入區角的規則
活動開始時,根據活動室面積大小、活動區角數目多少,規定進入區角活動的人數,這便是一種對幼兒選擇行為加以約束的規則,進入區角的人數,最好把它融入環境設計布置中,如:可以在閱讀角鋪上地毯,讓幼兒席地而坐,翻閱圖書。教師可在閱讀角的入口處的地面上貼六雙腳印并告訴幼兒“進入閱讀角脫鞋,鞋子覆蓋在腳印上,沒有剩余的腳印怎么辦?”幼兒就知道應另選他處。在此,所設計的這個規則的內容有三個,一是進入區角要脫鞋;二是將鞋子擺放整齊;三是滿員的不能再進。另外,還可以在區角地入口處貼一個掛鉤,掛上該區角規定人數的標志牌子,進入區角就要掛上牌子,出區角要將牌子掛回原處。這樣可以避免教師過多地語言干涉,也可使幼兒處處受暗示,并且把環境中的暗示轉化為具體的行為。
2、交換游戲區規則
給每個幼兒做一個牌子,前面貼上幼兒照片,后面貼上游戲記錄表。在各區訂上5-7個小勾子,每組幼兒輪流選擇區域,區內小勾子上掛滿了印章、印泥,幼兒玩過游戲后,在各處的記錄表上蓋上印章。一周下來,看看哪些幼兒玩了哪些區,玩了幾次,有哪些區一次沒去過或只去一次。這樣,便于教師了解幼兒的游戲情況,更好地有針對性指導。還可以發給幼兒一個代表自己的一個貼花標志,在每區的入口處貼一個表格,幼兒玩過該區就在該區貼上自己的標志,便于教師及時檢查幼兒交換區角的情況。
3、獎懲規則
任何游戲活動都存在獎懲規則,便于幼兒在游戲中維護自己和他人的最大的自由。這個規則的建立需全體幼兒共同協商,共同建立,共同遵守。
4、讓孩子成為規則的制訂者,發揮起主人翁作用,促進規則的完整性。
區域活動中,通過讓幼兒發言、討論,找到以往游戲活動規則的弊端(游戲中指定的內容、人數或按順序輪流的原則,會讓相當一部分的孩子不滿足現狀,導致不遵守游戲規則,不愿意玩,活動時秩序混亂),找到了原因,就著手修訂新的游戲規則。新規則從場地布置、材料內容、人數等方面進行修改,結合幼兒意愿制訂出《活動記錄規則》、《活動區選擇法》等相應規則。事實證明,這樣做(指讓幼兒參與制訂規則)不但有利于孩子對規則的認識與理解,而且也提高了小朋友的獨立自主能力,增強了主人翁意識,有助于孩子的遵守與執行。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