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02 19:51:31
三、在主題活動中促進幼兒合作分享
主題活動是圍繞一個主題進行的自主觀察、探索周圍的現象和事物而開展的一系列活動。本學期,我們年級組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興趣和各班的實際情況開展了一系列的主題活動。為了能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我們通過多種多樣的活動形式提供給孩子們相互學習、交流的機會。如在“美麗的春天”這一主題中,孩子們在家中與父母一起尋找、收集、繪制、記錄春天美麗的景色,在走廊、墻上“我找到的春天”一欄中自由張貼自己收集的資料、創作的圖畫,每當走過時孩子們指指點點,在不經意間交換了信息獲得了新知。又如在“春游計劃書”這一活動中決定出游的地點時,孩子們已駕輕就熟。有的要去動物園就找來自己以前去時拍的照片;有的要去常州恐龍園,讓爸爸媽媽從網上找資料;有的要去海洋水族館,用畫筆畫下了心目中的海底世界……大(2)班的高婧雅還利用去少年宮學畫畫的時間,與媽媽一起拍攝少年宮的各項游戲內容,讓同伴們先睹為快。這么多地方究竟去哪呢?爭吵不是辦法。有的認為少數服從多數,有的認為在小記者采訪時取得其他伙伴的支持,有的認為讓老師決定……在實施的過程中,孩子們結伴而行,比較誰獲得的支持更多,在不知不覺中合作完成了任務。再如在風箏的創作活動中,通過操作,每個孩子將自己獲取的新的知識和能力進行了可視化,為孩子們相互學習、交流提供了可能,進一步地增進了孩子們學習上的溝通和互動。當然,在主題活動中,我們還經常以談話、討論的方式讓孩子發表自己的見解,通過語言的交流使彼此建立起更深入廣泛的聯系、加深印象,增加相互的信任和好感,以便于更好的合作。
四、規則意識意識的形成中促進平等的伙伴關系
心理學家指出,幼兒社會性的發展終結在善于協調各種關系,并在一定的秩序中達到相對自治,這是一種相互作用的關系。但是,由于現在的孩子大多的是獨生子女,家長過分的溺愛孩子,過分的保護孩子,致使孩子從小在家中就處于自我中心的地位,根本談不上發展平等自治的伙伴關系。但是,在混班區域游戲中,我們逐漸體會到:“規則”并非來自外在的壓力,而是來字幼兒內在目標感的發展。區域活動中,教師有意識地設立一些規則,如用椅子的數量來對幼兒進行規則的提示,暗示區域的人數。記得有一次,我班的萬佳艷在做做玩玩區域外來回徘徊,我發現后及時走過去問:“你有什么事情嗎?”她著急地對我說:“我也想做風箏,可是沒有地方了。”我說:“那你可以想一個最好的辦法呀?”隨后她拉著我的手走到他們中間,對其中的一位小朋友說:“鄭夢佳你讓我玩會兒好嗎?”鄭夢佳高興地點頭說:“好吧,咱倆一起做風箏吧!”通過商量,即加強了幼兒間的交往,又使幼兒懂得了與人交往必須建立在友好的基礎上,否則就不會受人歡迎。同時,規則也在游戲中慢慢形成。如在男孩子喜歡的益智區,下棋是他們的首選。但是誰先走?怎么下法?“軍旗”可以走動么?“老虎”和“獅子”大?等等這些問題常常是導火索,爭得面紅耳赤……在不斷地爭吵、協商中,制定出了一些簡單的規則。
在幼兒的一日活動中,我們經常采用多種的教育手段,給幼兒提供合作交往的機會,隨時關注幼兒的交往合作行為。對文明正確的交往行為,我們適當地給予肯定鼓勵。使每個孩子都喜歡與人交往,掌握與人合作交往的正確方法,減少幼兒之間的爭吵與糾紛。因此,從小培養幼兒與同伴、成人交往的發展,將成為社會技能培養中的一項不可忽視十分重要和長期任務。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