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02 19:46:54
辨證唯物主義的發展觀認為:兒童心理是在兒童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發展起來的,兒童所具有的遺傳素質及其生理感染是心理發展的前提;兒童的生長環境及其所受的教育,作為心理反映內容,對兒童的發展起主導作用。這兩方面作用的發揮是統一在兒童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過程中的,這個過程就活動。
學前兒童正處在身體、情感、智能等方面迅速發展階段,在活動中,兒童積極參與活動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他自身經驗積累的過程。而教師的過程意識主要體現在:在活動中能牢記教育目標,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地位,寓教育于幼兒的主動、積極的活動過程中,以保證每個幼兒能充分發展。
組織幼兒的活動過程,教師要著重處理好以下幾方面的關系,它充分表現教師的指導藝術。
一、在活動過程中,要充分處理好教師、幼兒的互動關系。
我園的幼兒教育,長期以來受傳統教育的影響,把幼兒的學習活動變成了教師教幼兒學的活動,教師怎樣講,幼兒怎樣說;教師怎樣做,幼兒怎樣學,多用模仿、記憶學習,忽視幼兒自身的積極主動性。即使在游戲活動中也常常是按照教師的安排、思路去“操作”、“表演”,而不是自發的自由的玩。在集體活動中,教師更是“周密思考”、“步步為營”,甚至連什么問題應該怎樣回答都是事先設計好的,幼兒的思維行動都跟著老師的指揮棒轉,不能越雷池半步,好像是教師設計一條口袋,逼迫幼兒往里鉆。這樣的教育活動,怎么能培養出時代所需的有能力的,有創造性的人才呢?
新的教育觀強調,在活動過程中以幼兒為主體,處理
好師生之間的關系,讓教師和幼兒的兩個積極性都發揮出來,而不是放手不管,教師的積極性作用在于活動過程善于觀察幼兒,了解幼兒,給予恰當的啟發和引導;教師的積極在于誘發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發幼兒學習的內部動機,為幼兒發展需要,及時提供適宜的機會和條件。例如:在創造活動中我們一改過去教師訂內容,組織幼兒去玩的方法,而是讓幼兒自己討論、協調,今天玩什么游戲,應該先干什么,幼兒確定了活動的內容后再開始著手準備材料,孩子們活動的目的明確,在整個活動過程中處于主動地位,活動的效果遠遠好于被動狀態,在這活動過程中教師自己也以極高的熱情成他們活動的一員,與孩子們共同商量、討論,是孩子們的好伙伴,與孩子們一起作準備,一起活動,同時也是孩子的助手,及時為他們提供所需的材料,做知識、技能的指導、啟示。
二、在活動過程中,要充分處理好重點要求和全面發展的關系。
在每一個活動中,既要突出該次活動的重要目標、重點要求,又要重視將活動的潛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以完成各方面的目標。例如:幼兒的歌唱活動,過去教師的重點放在幼兒學會唱了沒有,唱得好不好,于是教師一遍遍教唱,讓幼兒模仿,看上去全班的幼兒都唱得很好,但是幼兒并沒有獲得個體的全面發展,當我們將歌唱活動看成是促進幼兒創造性思維發展的一種有效手段,我們就會明白不僅要讓幼兒學會唱一首歌曲,而且要激發幼兒探索周圍環境的興趣,教師可以通過語言啟發幼兒,根據幼兒的生活經驗和歌詞排列形式去創編與眾不同的歌詞內容,培養幼兒的擴散思維能力和創造力。
所以,在活動中要突出重點要求,但又要盡量考慮該活動在幼兒全面發展中的作用,盡量注意知、情、意、行的相互結合,“四育”的相互滲透,促進幼兒的整體發展。
三、在活動中,教師要充分處理好集體教育和個別指導的關系。
在各項活動中,教師要根據幼兒不同的心理水平、興趣、愛好、認知方式,注意個體差異,因材施教。過去,我們也曾強調要面向全體,因材施教,但在認識和實踐上卻產生了偏差,認為面向全體即面向全體幼兒統一要求,常常使能力強的幼兒“吃不飽”,能力差的幼兒“吃不了”,并沒有真正了解每個幼兒,因材施教也就成了一句空話。要真正發揮活動促進幼兒發展的教育價值,就要處理好集體教育和個別指導的關系,增加小組活動和個別活動的機會,使每個幼兒主動學習、主動探索。就具體活動而言,要考慮幼兒的能力、水平,需要的差異,提出不同的活動目標,提供不同的活動材料。讓幼兒有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活動方式和活動內容的機會。例如:我園大班幼兒開展的一個“化妝舞會”的游戲活動。活動的第一步是讓幼兒先制作面具,教師分別提供了做面具的材料、已粘好的面具、已挖好眼部空洞的面具,讓能力強的幼兒自由粘、剪;能力中等的幼兒剪眼的空洞;能力弱的幼兒只要在面具上做一些小裝飾,裝飾的材料、工具也是多樣的,這樣各種幼兒都能主動愉快地參與活動。做出一個自己滿意的面具。
觀察了解幼兒是個別指導的基礎,教師對每個幼兒的能力水平都要心中有數,活動中個別指導就更有針對性。
四、在活動中,要正確處理好已定計劃和隨機教育的關系。
在活動中即使最有經驗的教師,最周密的計劃也不會全部與幼兒實際配合得十全十美,為提高教育活動的效果,教師要善于在活動中從幼兒那里獲得信息反饋,適時調整已定方案,使教育更貼近幼兒的實際水平。例如:我們大班每年都要開展的“我愛祖國”的主題活動,但由于每年幼兒的經驗不一,內容常常變化,在介紹我國的特產物品時,盡管教師事先雖定有計劃,但也要根據幼兒收集物品品種的多少有所側重,目的在于吸引孩子參與活動的興趣,萌發幼兒熱愛祖國的情感。
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正確處理好活動方式、內容、目標之間的關系,從內容和目標的需要出發,選擇活動方式,安排活動環節,使幼兒自己在感知、認識、表現中獲得知識、技能,促進幼兒能力的發展。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