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02 00:00:23
一、案例:
暮冬歲首,百花凋謝、群芳俱寂,而水仙卻緗衣縹裙、冰肌玉骨、亭亭玉立、清香四溢、風姿婆娑,給人們帶來一片春意。所以,春節時,人們都喜歡在家中擺放水仙花。
春節過后,我們開展了一節認識水仙花活動,我將家長們帶來的一盆盆水仙花擺放在桌上,想像以往一樣,讓幼兒通過觀察了解花的外形特征、作用等。但在活動中,幼兒卻并不按老師預想的那樣去觀察、去表述。開始,幼兒還說說花顏色、形狀,讓幼兒觀察有幾個花瓣時,黃林健說:“老師,這花有甜味。”黃紫瀟說:“是花的香味”,又一人說是橙子味,徐佳說:“是我媽媽用的香水味”,我說:“對,這花是有一種香味”。
認識花,怎么變成認識味道了?我正想把話題引過來,可愛的朱宇說:“肖老師,花兒真的好香啊!”。他的話感染了我,我忍不住用力地聞了一下,真的有一股淡淡的幽香。陳玨說:“老師,我們的花才一點點香味”。我一看,原來他的那盆花已有些凋謝了。一向不愛講話的趙雅詩說:“老師,花有香味,葉子也有香味”。她這一說,許多幼兒爭論開了,有的用力的聞著說:“沒有”,而有的幼兒說是清清的味。原來,說有味道的那一組小朋友將葉子撕開聞的。別的小朋友一看,也撕開葉子聞著,點著頭說:“真的,有清清的味道”,小朋友們興奮地叫起來:“葉子有味道!葉子有味道!”。
葉子真的有味道嗎?我可從沒聞過植物葉子的味道,孩子們的發現,讓我也忍不住去聞聞葉子是什么味,我用力地聞著,真的有一種清清的香草味。一個小朋友說:“老師,這葉子可以做牙膏,這味就像草珊瑚牙膏味。”另一個說:“可以做香波,洗發水……”。見到幼兒這么豐富的聯想,我高興地大聲說:“太聰明了,許多植物的花、葉子、根、莖經過科學家的研究,都可以制出許多有用的東西,像金銀花花露水、洗發用的洗發露、洗澡用的沐浴露等等”。
正當大家似懂非懂地點著頭時,黃紫瀟說:“老師我手濕濕、粘粘的”。站在他旁邊的朱城說:“是葉子里有水”。一聽說葉子里有水,許多小朋友都用手去摸撕開的那片葉子。當他們感到冰涼的濕時,都說是水。我馬上讓小朋友觀察水是從哪里來的?是怎么到了葉子里?在老師的提問下,孩子們發現了粗大的根,根部下的根須,看見了根須上的水,終于明白了水是怎么到了葉子里,為什么要澆花,花是怎么喝水的……。真沒想到一個水仙花的認識活動,在組織中竟與我設想的大相徑庭。活動結束了,幼兒還在興奮、滿足中回味,而帶給我的感想卻是很多、很多。
二、分析與反思:
1、尊重幼兒對活動內容的興趣,做幼兒活動的合作者。
從活動中我們可以看出,幼兒對花的外形、顏色等并不很感興趣,吸引他們的是花的香味。而正是這花的香味,引發了幼兒深刻的感受。如果活動中教師按預設的教學方式,讓幼兒認識花的外形特征、顏色等,很明顯,這樣的組織是教師省力和容易控制的,因為它是一種知識的給予和記憶,每一步都在教師的計劃和控制之內。但是《綱要》中特別強調,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
在活動中,老師察覺到幼兒對花的香味有強烈的興趣,順其自然地讓幼兒發表自己的不同感受,讓幼兒充分的感知、探索,這樣喚醒了幼兒關于香味的許多聯想、感受和體驗。教師在活動中的配合、回答,成為幼兒最好的合作者,進一步促進了幼兒探索活動的發展,以至延伸到對葉子味道的探究。
2、尊重幼兒對活動發展方向的選擇,做幼兒活動的支持者。
幼兒由花的香味,探究、聯想、延伸到水仙花的用途、作用,甚至對葉子是如何吸收水份的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探究,這遠遠超出了老師的設想,有的問題甚至老師也不很清楚,這些知識是否太深?是否要讓幼兒知道?新《綱要》中強調,以一種“情景化”、“活動化”、“過程化”、“經驗化”的教育內容去影響幼兒,強調幼兒自身的自主“建構”。這一知識觀在新《綱要》中多處可見:“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綱要語言》);“提供自由活動的機會……不輕易放棄克服困難的嘗試”(《綱要社會》);“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松的環境,……學會尊重別人的觀點和經驗。”(《綱要科學》);“鼓勵幼兒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大膽地表達……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綱要藝術》)等等。可見,教育所關心的是尊重、激發和協助兒童與外部世界互相作用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反對教師的外部灌輸,主張兒童主動的自我建構,使知識與兒童的主動意義世界統一起來。
在活動中,教師并不告訴幼兒必須學什么,怎么學,而是由幼兒根據自己的需要、興趣進行選擇、感知、探究。老師為幼兒提供的只是物質上、精神上的支持,如:為幼兒的感受提供了多樣的水仙花,從而激發了幼兒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獨立地去感知、觀察、探索、發現各種問題。并對幼兒的興趣和需求給予了足夠的尊重,以欣賞的態度,開放式的語言,鼓勵他們大膽探索與表達,讓每個幼兒都參與探究活動。所以,才會有幼兒敢撕開葉子聞味道,不愛說話的幼兒敢發表自己不同的見解,才會理解、觀察到植物是如何吸收水分的,也才會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幼兒在與這豐富、多樣的環境互動中,不斷同化外界世界的刺激,并以調整自身的認知結構來適應外部世界新的刺激,形成自己的知識,即在“做中學”。教師在活動中的關懷、接納,耐心傾聽,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與感受,成為幼兒最好的支持者。
3、尊重幼兒對活動過程的探索,做幼兒活動的引導者。
水仙花有什么作用?幼兒由花、葉子的香味聯想到它是否可以做牙膏、洗發水、沐浴露。他們的發現與聯想,已經揭示了水仙花所孕含的作用,老師應如何進行總結、概括?發現葉子中有水,老師是否要告訴幼兒水是從哪里來的?植物為什么要澆水?等等,新《綱要》中多處強調,“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欲望”、“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綱要科學》);“引導幼兒接觸周圍……激發表現美、創造美的情趣”(《綱要藝術》);“引導幼兒參加……學習初步的交往技能”(《綱要社會》)。……所有種種,強調的就是教師應在其中發揮引導作用。
在活動中,老師并不是任幼兒隨意地觀察、感知,自由地認識。可以看出,事實上,幼兒的活動都在老師宏觀的引導、控制下。而正是老師的引導,在其中的適時點撥,幼兒自身的探索和發現才顯示出不凡的價值,才會從老師精僻的小結中,理解到植物的作用,才會從老師由淺入深、合理有序的引導中,發現葉子中有水,進而發現水是從哪里來的,最后發現植物是如何吸收水分的。老師的引導,促使幼兒的探究活動向深度、廣度推進,不斷升華,這才是活動所要達到的最佳成效。
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尊重幼兒對活動內容的興趣、活動發展方向的選擇、活動過程的探索,離不開教師的細心觀察。只有細心觀察,教師才能以合作者、支持者、引導者的身份參與活動,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幼兒積極投入、大膽探究,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達到教學的最終目的。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