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01 23:44:48
童童和德樺在搭積木,玩得正起勁的時候,德樺缺一塊半圓積木,就去搶童童的,童童不肯給,德樺一把推翻了童童的“城堡”,于是兩人你一把我一把地把積木推到地上,接下來兩個孩子爭吵起來。這種現象在幼兒園司空見慣,兒童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稱為“沖突”。
所謂沖突,一般指的是活動的參與者之間相互反對或一方阻止另一方企圖的比較自覺的行為,它是教育活動中的一種基本的互動形式。
那么,幼兒間的沖突是怎樣形成的,影響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如何處理呢?
一、幼兒沖突的成因
1、環境因素:
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真是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從小生活在一個絕對“愛心”的世界里,大人對孩子只是付出,不求回報,孩子對大人對他的關心視為理所當然的事,他怎么會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呢?這樣的家庭出來的孩子自然會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意識。
2、孩子的年齡因素:
幼兒時期的孩子由于他的年齡特點,他們的認知水平還很低,而且幼兒都具有強烈的自尊心,但又由于生活經驗很缺乏,所以他們的道德認識和行為意識常常脫節,缺乏合作意識,易于與他人發生沖突。表現在活動中一旦與人發生糾紛時就動手打人,而且不愿意承認錯誤。
3、幼兒的個體差異因素:
幼兒由于遺傳素質、后天的教育和環境不同,神經類型、氣質和性格也會千差萬別。如有的孩子脾氣溫順文靜;有的孩子脾氣急躁好動;有的孩子膽小懦弱不善交往;也有的孩子豪爽大方熱心過頭等第。在集體生活中有的孩子就表現出很受認歡迎,而有的孩子則常受到別人的冷落。例如在班級中有一次發生了這樣的一件事:性格懦弱的小雨和外向霸道的強強在閱讀區一起看書,過了一會強強哭著向我告狀,說小雨打他了,我很驚訝,平時小雨是個善良懦弱的孩子,被別人欺負了也不敢告訴老師,今天居然動手打人?我和強強一起來到小雨那兒,小雨一臉驚恐的望著我,我連忙叫他不要怕,把事情一了解,是強強去搶小雨沒看完的書,小雨不肯,強強把小雨心愛的書撕壞了,還放在腳下踩了幾腳。于是老實的小雨發怒了,沖上前去打了強強。還打得挺重的,一向橫行慣了的強強懵了,吃了虧的他來到老師身邊告狀。我看了看小雨,一字一句的對強強說“是你不對,是你不講道理,把小雨的書撕壞了,所以小雨會打你。”我想我這樣做是為了使強強今后的霸氣有所收斂,但愿以后的小雨能變得堅強自信一點。過后我對小雨說老師不是鼓勵你打人,但對不講道理的人你也必須學會反抗,不能一味的退讓。在處理幼兒間的沖突時老師要強調因人而異,這也體現了新《綱要》的精神,有利于孩子個性的健康發展。
二、辨證地看待幼兒的沖突
心理學家認為,沖突能促進個體變化、適應和發展,尤其在社會認知的發展上。沖突不僅有助于認知的發展,而且有助于提高個體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在幼兒社會化的過程中,隨著交往圈逐漸擴大,幼兒對外關系的焦點也由親子關系逐漸向同伴關系轉移。他們在與同伴交往、活動中常常會發生這樣或那樣的沖突。在孩子與同伴的沖突中,很多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吃虧,不放心讓幼兒獨立地解決問題;而在幼兒園中,許多教師也在當幼兒出現沖突時,為了避免事態變大,而常常包辦解決沖突。確實,假如幼兒在生活中真的一點沖突都沒有,這對幼兒的發展未必是好事。但如果幼兒處于太多的沖突之中,又會導致幼兒出現各種心理障礙,如焦慮、抑郁等。3—6歲的幼兒已能感覺到沖突及由沖突帶來的痛苦,但往往由于缺乏解決沖突的能力而陷入無助狀態。對學前兒童的沖突既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為了避免沖突而將幼兒置之溫室之中,關鍵是要教會幼兒自己解決沖突。我們應該相信孩子的能力,給他們提供機會,讓他們充分體驗成功或失敗,并在其感官中成長。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