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6-30 22:13:00
三井中心幼兒園 盛美云
在幼兒園階段,幼兒的自主學習能力尚處在一種無意識階段。具體表現在:他們盡管可以用一些方法(如自言自語)來幫助自己明確活動的任務和步驟,有時甚至還能用較為清晰的語言告訴老師活動的計劃,但從總體上看,幼兒的自主學習的內容還比較狹窄,方法還比較欠缺,高層次的自主學習還沒有出現。在循序其獨特發展規律的前提下,我們可以采取相應的策略,促使幼兒將自主學習變成一種習慣。在明確的意識下實現自主學習,那么如何讓幼兒自主學習從無意識到養成習慣呢?
一、創設可選擇的多元性環境,激發幼兒的問題意識。
學習的性質是由環境決定的,什么樣的環境里,就有什么樣的學習。選擇性是幼兒自主學習的骨架特征。孩子需要一個可以讓他們進行選擇的環境,試想,一統的環境,連選擇都談不上,哪來的獨立自由,更沒有自主學習。但是,幼兒園是一個教育機構,它的學習不能是放任自流式的,盲目等待“無心插柳”的收獲,因此,這個可選擇的環境,是有“一定”界限的,必須是由老師提供的,確切地說,是老師根據孩子的需要創設的。可選擇的環境雖然是老師創設的,卻是給孩子利用的。孩子能否自由地學習,可選擇的環境是關鍵。可以說,孩子自主學習的環境,應該就是可供孩子獨立自由地選擇的學習環境。那么,什么樣的環境才是可選擇的環境呢?
1、可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
決定孩子學習狀態的因素,不是學習內容的深淺,而是這個學習內容是不是孩子喜歡的,能否激起孩子的熱情的,能否引起孩子探索和認識興趣的,能否使之成為孩子當前需要的,因此,在自主學習中,我們盡量從孩子中,從孩子的問題和矛盾沖突中,確定孩子的學習內容。例如,在“動物”主題剛開始時,小朋友開始搜集有關動物的資料。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他們陸續帶來許多有關動物方面的圖片、文字資料,還有一些圖書,小朋友就在區角活動時互相交流起來。于佳民帶來一本《猜謎》書和幾個好朋友一起猜起了謎語,過了一會兒,他們碰到了不認識的字,就來向老師求助。慢慢地,猜謎的小朋友逐漸多了起來,他們不時地來問我不認識的字,有時還會為了謎底爭論起來。看到小朋友對猜謎活動這么有興趣,老師就組織了一次集體活動《猜謎》。活動中,小朋友了解了謎面的特點:語言簡短,突出重點但不能出現謎底。小朋友非常喜歡猜謎但又受到識字量較少的限制,如果沒有老師的幫助,活動就很難開展。于是,老師又引導小朋友嘗試編謎語,啟發小朋友把動物的主要特征用簡潔的語言編成類似兒歌的謎面,互相出謎、猜謎,促進幼兒與同伴的互動。當然,一次集體活動還不能充分滿足每一個小朋友的興趣,老師又將許多動物卡片放到區角中,讓小朋友隨時可以編迷語、猜謎語,與環境產生互動。在活動室的一角布置了一些有關動物的文字,以滿足個別小朋友對識字的興趣。《猜謎》活動通過分散——集中——分散的過程,將集體活動、區角活動、個別活動有機結合,使小朋友的興趣得到充分的滿足。
2、可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
“有材料陪伴”的學習,是孩子的學習特點,材料的適宜性,直接影響著孩子的自主學習的成效。提供豐富、合適的學習材料,供孩子自由自在地選擇,猶如為孩子提供了千萬條大道,讓孩子依據自己的水平和意愿,歡暢地奔向共同的目標,獲得發展。
一般來說,孩子是通過動作與具體事物和感性形象接觸,來感受信息,獲得經驗的。所以,在孩子的學習活動中,我們要盡量把學習內容物化為可以呈現的經驗,盡量讓學習材料傳遞更多的信息,蘊涵更多的學習價值。如生活常識,我們讓孩子在日常中獲得,例“光和影子”,其中的材料有手電筒、各種塑形動物和厚薄不一的紙;手工制作,在動手操作中完成,其中的材料有紙、筆、顏料、刀具等;健康的情感,在親身體驗中養成,例“我們的中國”,其中的材料有中國地圖、各地風光的錄象、各地風味小吃、孩子在一些名勝地的留影等;文學語言,在角色扮演中潛移默化地修養。總之,我們在孩子自主學習時,一定提供給孩子可以操作的具體的、直觀的材料,使孩子可以離開老師,自主的進行學習有了保證。
3、可選擇自己喜歡的發展進程
孩子是有差異的,孩子的愿望也是各不相同的,他們有各自喜歡的內容、材料,也有各自喜歡的活動方式。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個性差異,允許他們有不同的發展進程。讓孩子自己選擇發展進程,應以教師具有敏銳的洞察力為前提。當孩子自選的發展進程,影響他的整體健康發展時,教師就要研究創設適合該孩子的內容和材料,供他選擇學習。如中班初,有的孩子在折紙活動時,總是選擇已經折好的雙三角紙,進行制作,我們發現后,專門為這些孩子設計了“疊寶塔”的活動,提供的材料中,只有一張折成雙三角的紙,孩子完成了一層寶塔之后,欲罷不能地探索著雙三角的折法,為完成“高高的寶塔”而努力,這時,會折雙三角是小事,而引導孩子探索學習是主旨。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