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6-30 21:47:18
教師在提問上,運用的方法,提問的技巧是一種能力的體現。
本學期我園向全區的姐妹園進行了展示,鄭堯芳老師上了一堂有關“交通工具”的課,在這堂課中我特別關注了,她的課堂提問讓我感觸非常的深刻,比如:她問:“誰來介紹一下這次國慶節父母和你是用什么交通工具去的中山公園?用了多少時間?花了多少錢?”孩子們紛紛舉起了小手,活動氣氛十分的活躍。由此,也引發了我的思考,于是我翻閱了大量的相關的書籍。
通過學習讓我了解到,平時學習中所提到的框架問題,它包括內容問題,單元問題。內容問題是封閉式的,基本讓幼兒知道,基本領會運用;單元問題是開放式的,能更大地進行分析、綜合、評價。由此可見年齡越小,內容問題就越多。年齡小的幼兒缺乏足夠的生活經驗,我們要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傳遞這些經驗,所運用的內容問題也就多了。在提問中就常會用到引發幼兒觀察,描述的問題。如:“你在畫面中看到了什么?里面你喜歡誰?”等等。更進一步能引發幼兒究其原因的提問。如:“為什么喜歡他呢?”對于一些能引發幼兒想象,假設的提問,多適用于中大班年齡的幼兒,比如:“如果……就會……”這種方式的提問,讓他們自己發揮想象,依靠自己的已有經驗理解,或者以一些創造性的想象來回答。當然對于小班年齡中,引發究其原因的,描述的提問,有時孩子們的回答,可能會出乎教師的意料,這是我們值得關注的,要及時抓住其亮點。這對于教師的能力要求就高了。
學習中提到提問要有目的性、適合性。提問要適合幼兒年齡特點,適合幼兒理解。如果一次提問能引起幼兒共同關注,引起他們的興趣,并產生了一定的學習效果,它就達到所期望的目標了,這次提問適合他們。對于在提問后,出現孩子共同認可的答案,這時,老師如何進一步引起幼兒的興趣,如何讓幼兒深層次的思考呢?這時需要教師的巧妙追問,旁敲側擊。往往一些適時、適地的追問,或是點撥,就可引發幼兒經驗的拓展。我們提問的目的就是為了豐富幼兒的知識等各方面的經驗,在整個過程中,師生,生生互動不斷地進行著經驗的互補和綜合。
二、學習有關“談話策略”體會
學習中提到在主題背景下談話活動有3種:
1.對以往經驗的回顧。
這可以從認知視覺維度來引起提問,讓孩子在已有的經驗基礎上回答,這時對于能力較高的幼兒先前的簡單引入問題不請他們回答,應選擇一些有關已有經驗運用、遷移的有難度的問題留給他們,這樣對于整個經驗的回顧照顧到了班級不同特點的孩子,進行到了差異性分析教育。
2.對于探索發現的表達表述。
這時是孩子暢所欲言的時候,這時的老師應該是孩子細心的聆聽者,對于孩子的一些錯誤表述,教師可直接或間接地的引導,引導他們進一步去發現、探索正確的。
3.對于困難問題的解決,是對已有經驗和新經驗的重新建構。
經驗的形成,往往是在解決問題后,對于解決困難問題,更需要結合孩子已有的基礎上,教師直接或間接引導幼兒,教給幼兒一些理論知識、方法、技巧等,有時知識某種方法上的點撥,就可引發幼兒在已有經驗和新經驗的結合下重新建構。
這些對于教師的專業水平,啟發引導幼兒的能力要求更高。
總之、通過這次學習,讓我體會到教師在對幼兒提問,與幼兒談話過程中,都是一種互動的過程。都是圍繞著幼兒年齡特點,幼兒需要,幼兒發展出發;需要教師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比如:善于發現,捕捉幼兒的不同點、興趣點、亮點,采取相應策略。這需要我們不斷去探索發現。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