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6-30 21:10:11
《如何看待孩子的逆反心理綱要》明確指出:一個健康的幼兒,既是一個身體健全的幼兒,也是一個愉快、主動、大膽、樂于交往,不怕困難的幼兒。過去社會上普遍存在關注孩子的身體發育和智力發展,忽視孩子的心理需要和心理健康。同時往往把幼兒正常的心理反應當作是不正常的行為反應。如,在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中常常把幼兒的“逆反心理”當做是單純的不聽話、不規則等行為來處理。
十年來的工作經煉告訴我,往往在小班年段,有許多家長都要向老師反應。我家孩子以前一直很聽話,不知為什么最近一段時間,總愛發脾氣,任何事情都要滿足他的愿望,無論說什么話,他不管知道不知道,總愛加個“不”字,如請他上床睡覺,他說“不睡”;請他出去玩,他說“不玩”;有時請他把地上的積木撿起來收拾好,他偏把積木仍在得上。總之。讓他做什么他偏和你唱反調,對著來。其實這些“逆反”現象是幼兒心理發展的必經階段,心理學上稱為“第一反抗期”,所有這個時期的孩子都會表現出對立、反抗的情緒。是因為這一階段幼兒心理發展出現獨立的萌芽,自我意識開始發展,好奇心強,有了自主的愿望,喜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希望別人來干涉自己的行為,一旦遭到父母、教師或成人的反對和制止,就容易產生說反話、頂嘴的現象。所以,2~3歲的孩子特別愛說“不”!
由于反抗期是孩子個性形成的關鍵期,成人的態度會直接影響到孩子良好的個性品質的形成。正確認識孩子這一時期的心理現象,有助于家長和教師對孩子實施教育。
一、分析情況、查找原因
根據心理學知識并結合小班年齡段的特點,對這一行為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分析:
1、動作能力的發展:小班幼兒身體活動能力已經較強,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做,所以他們就渴望擴大獨立活動范圍,不斷嘗試完成新的事情。但這些要求往往受到成人的阻攔和限制,因此產生了反抗行為。
2、自我意識的發展:原先孩子還不能區別自己的意愿和別人的意愿,現在他們已經清楚地知道哪些事情是讓“我”做的,哪些事情是“我”想做的。因此,他們就想頑強地表現自己的意愿,但是這種表現往往與成人的規范相抵觸,于是就有挫折感,從而導致反抗行為。
3、許多反面發育的不成熟:這個年齡的孩子情緒控制能力還很弱,一旦他們感到不滿,就會以直截了當的形式表現出來,比如吵嚷、哭鬧,他們不會像大一點的孩子那樣用拐彎抹角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愿,因此,往往被成人認為是故意作對,其實他們無非是忠實于自己的想法,并非針對某一個具體的人。2~3歲幼兒的思維水平還不高,他們的思維缺乏靈活性。常常顯得“死心眼兒”,他們的時間概念還不強,哪怕告訴他只等5分鐘,他們也不能忍耐,凡事做的事情必須立即去做,這些都會導致幼兒的反抗行為。
二、采取措施、正確對待
1、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教師對孩子的行為不要加以干涉,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如果需要孩子必須遵守的規則,也不要用命令的口氣,如“一定要這樣”或“不許那樣”等,而要以平等的態度,征詢孩子的意見,給孩子留出選擇的余地。
2、從孩子的角度考慮他們的問題。多從孩子的角度考慮要求是否合理,語氣是否容易接受,如果能理解孩子的想法和要求,就不至于對孩子的一些行為感到無所適從,也能更懂得尊重孩子的心理發展,家長和教師不應太主觀,對孩子的威信并不表現在孩子一定要服從命令。
3、少命令、少說“不”。經常發命令給孩子,會讓他們感到太受控制和約束,不能發揮自己的能力,經常地否定或者對孩子說“不”,容易挫傷孩子的自信和積極性,使孩子產生抵觸情緒,增強固執的強度,教師還應分出輕重緩急,平時不輕易命令,一旦比較嚴肅的命令,孩子就會意識到這是必須遵守的事情,也就比較容易服從。
4、用語言和行為鼓勵孩子。常用口頭贊揚、滿意的表情,擁抱加以贊揚鼓勵。及時肯定孩子的恰當行為,使孩子知道什么是應該堅持的,什么是不應該堅持的,從而有利于良好行為的鞏固。當命令和講道理無效時,可設法轉移注意力,用另一種使孩子感興趣的事來吸引他。
總之,對于這一時期的孩子一定要在心理上多加以關心和愛護,使之能健康的成長。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